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篇
药学   1篇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猪降主动脉的力学特性。方法猪降主动脉按照距心脏距离分成5组,各组由左右两侧组织、腹侧面组织构成。使用单轴拉伸方法拉伸组织,获得应力与伸张比曲线。采用经典数学模型分析5个部位(位置1~5)弹性、胶原纤维模量以及胶原纤维激活参数等特征,并对比腹侧面与两侧组织之间的力学差异。结果在环向上,胶原纤维模量随着远离心脏的方向逐渐增长,而弹性纤维模量位置1~4随着距心脏的距离增加而逐渐增大,位置5的弹性纤维模量减小,且位置5两侧的环向弹性纤维模量小于腹侧面约19%;在轴向上,弹性纤维模量小于腹侧面约37%,位置5腹侧面的弹性纤维模量相比于位置4差异不大(均值差异约5%)。在整个降主动脉中,侧面环向胶原纤维模量大于腹侧面约26%,环向弹性纤维模量在靠近心脏的四部分侧面高于腹侧面约16%。结论猪胸主动脉的环向力学特性和位置有关,最远端的部分在低应力下表现出较软特点。研究结果有助于科研人员更好理解主动脉的力学特征以及开展更细致的计算机建模。  相似文献   
2.
动脉组织的力学性能对于维持心血管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并与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主动脉腹侧和背侧组织力学性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缺乏量化的力学性能参数,且其成因尚不清楚。本文以猪降主动脉腹侧与背侧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双轴拉伸方法获取应力-应变曲线,分析组织正交各向异性,采用Gasser-Ogden-Holzapfel型应变能函数描述动脉组织力学性能参数,采用Elastic Van Gieson(EVG)法和天狼星红染色法观测动脉组织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显微结构。结果表明,与降主动脉腹侧组织相比,降主动脉背侧组织表现出更明显的正交各向异性,且在周向上的弹性模量明显大于降主动脉腹侧组织。降主动脉腹侧和背侧组织的超弹本构参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几乎所有降主动脉组织的纤维角度都小于0.785 rad(45°),胶原纤维的排列更趋于周向。EVG和天狼星红染色显示降主动脉腹侧外-中膜弹性纤维层密度明显高于背侧组织,外-中膜胶原纤维背侧多于腹侧。结果提示,猪降主动脉背侧组织与腹侧组织之间的力学性能差异与外-中膜组织中的微观结构有关。在相对较小的应变范围内,可忽略降主动脉腹侧与背侧组织力学性能的差异;当应变较高时,则需区别对待。本研究结果可为动脉疾病(如动脉夹层)的成因以及人工血管设计等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系统评价分子靶向药物——伊马替尼、舒尼替尼、瑞戈非尼、尼洛替尼和帕唑帕尼对比安慰剂或最佳支持治疗治疗晚期或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GIST)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等数据库,按照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应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GIST的临床研究,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其中,试验组为近年来相继上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分子靶向药物——伊马替尼、舒尼替尼、瑞戈非尼、尼洛替尼和帕唑帕尼,对照组为安慰剂或最佳支持治疗。观察终点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共纳入7项临床研究,总样本量为1 52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分子靶向药物与对照组相比,PFS时间(HR=0.34,95%CI:0.26~0.44,P<0.001),OS时间(HR=0.38,95%CI:0.17~0.85,P<0.02)均明显延长。在不良反应方面,分子靶向药物组可使3~4级不良反应(RR=4.47,95%CI:2.12~9.39,P<0.000 1)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高血压、手足综合征、皮疹、腹泻和疲劳。结论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晚期或转移性GIST可以延长患者的PFS和OS。虽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患者仍可耐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将聚乳酸(PLA)与聚乙二醇(PEG)接枝聚合到羧甲基壳聚糖(CMCS)上,利用PLA的可降解性和PEG的亲水性对CMCS进行改性,并研究共聚物的细胞相容性。方法以乳酸为原料,锌粉为催化剂在高温真空环境下聚合制备丙交酯,PEG开环丙交酯制备PEG-PLA两嵌段共聚物;以PEG-PLA为原料、DCC为偶联剂来制备中间体PEG-PLACHO,与CMCS反应最终得到产物CMCS-PLA-PEG,并对合成的产物进行核磁共振氢谱及红外光谱检测,以确认结构;使L929细胞与得到的聚合物共培养,利用细胞噻唑蓝(MTT)方法,检测共聚物的细胞相容性。结果用L-乳酸成功合成L-丙交酯,相对分子质量为144;然后利用PEG对丙交酯开环聚合得到PEG-PLA,相对分子质量为12 290;对PEGPLA-OH进行醛化,与CMCS反应得到最终产物CMCS-PLA-PEG,相对分子质量为223 670。将CMCS-PLA-PEG浸提液与L929细胞共培养,细胞相对生长率均在90%以上。表明新型共聚物CMCS-PLA-PEG浸提液不影响L929细胞的生长,无细胞毒性,具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结论新型CMCS-PLA-PEG的细胞相容性良好,具有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RNA测序技术(RNA-seq)研究创伤愈合及压力治疗过程中巴马小型猪瘢痕动物模型转录组水平的变化。方法通过背部取皮建立巴马小型猪瘢痕模型,取皮第60 d开始加压(3.4 kPa)治疗,在取皮第0、14、30、60和90 d分别提取瘢痕组织总RNA进行测序。将所得序列映射到猪参考基因组并进行转录组重建,寻找差异表达基因(DEGs),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一步对所得DEGs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性分析,同时挑选部分基因用qRT-PCR进行验证。结果测序数据经过预处理,各组均有78%以上的读段能准确比对到参考序列。DEGs鉴定结果表明,压力治疗前后有568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上调289个,下调279个。GO富集分析发现,各组DEGs主要与细胞外基质、组织发展和皮肤发展相关。KEGG富集分析表明,创伤愈合过程中各组DEGs主要富集于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黏着斑和凋亡通路;压力治疗前后的DEGs除了富集于以上通路,还富集于MAPK和PI3K信号通路。qRT-PCR检测表明,6个DEGs的表达模式与RNA-Seq分析结果一致,证实RNA-seq结果的可靠性。结论 RNA-seq分析鉴定出创伤愈合及压力治疗过程中瘢痕动物模型的差异表达基因,为临床瘢痕的治疗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区域巩膜力学特性的差异。方法以健康家猪眼为材料,将巩膜分为前部、赤道部和后部3个区域,对整体眼球巩膜的不同区域分别进行局部压痕;沿赤道方向对不同区域巩膜进行环切,制成条带状试件,采用INSTRON 5544材料试验机进行单轴拉伸。结果正常生理载荷范围内,局部压痕法测得巩膜前部、赤道部、后部的刚度分别为(0.91±0.21)、(0.6±0.16)、(0.39±0.13)MPa;单轴拉伸测得巩膜前部、赤道部、后部的弹性模量分别为(1.28±0.37)、(0.95±0.31)、(0.72±0.28)MPa。结论局部压痕法能够反映巩膜的区域性力学特性;巩膜前部相比赤道区域及后部具有更强的刚度。实验结果为进一步探讨近视等眼部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模块化内嵌分支支架(modular inner branched stent graft,MIBSG)的参数化模型,研究该支架形态特征对术后支架内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 求解血流和MIBSG相互作用的流固耦合模型,分析分支支架的分支角度和管径对支架内血流动力学特征影响。结果 随着分支支架与主动脉弓支架之间的角度增大,分支内的血流量降低,受到的应力和产生的位移增大。分支支架的管径减小,血流量灌注会显著下降,应力和位移却先增大后减小。结论 MIBSG形态变化不仅影响分支支架的血流灌注率,还会影响支架所受应力和产生的位移。临床上使用该类型支架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前,需要在手术预案中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支架的走向和扭转。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度流行区,HBsAg携带率达15%以上,HBV感染率(HBsAg、抗-HBs、单项抗-HBc阳性率之总和)高达50%。最近估计全世界约有3亿HBsAg携带者,其中1.5亿在中国。一般认为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注射乙型肝炎疫苗(简称乙肝疫苗)。在我国现阶段乙肝疫苗供应仍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对乙肝疫苗预防的策略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愈肠汤在腺瘤性大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广东省台山市中医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腺瘤性大肠息肉,并接受内镜切除术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术后常规治疗,研究组接受愈肠汤治疗,两组均接受6周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促癌症因子、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压力下人角质形成细胞(human keratinocytes,HKC)和人成纤维细胞(human fibroblasts,HFB)的三维共培养对细胞增殖及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方法将HKC与HFB分别接种于壳聚糖-明胶支架2 d后,将气-液界面诱导分化1 d后的HKC-壳聚糖-明胶复合物与HFB-壳聚糖-明胶复合物共培养12 h,3.4 k Pa气体压力加载24 h,并以压力单独培养、无压力单独培养或无压力共培养作为对照。HE染色观察细胞在支架中的分布及生长情况,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羟脯氨酸试剂盒测定上清液中的胶原含量。结果 HE染色发现,HKC与HFB均可以在壳聚糖-明胶支架上正常增殖成片;3.4 k Pa压力或共培养均可以促进HKC增殖和胶原合成,抑制HFB增殖及胶原合成。结论压力及共培养是影响HKC与HFB增殖及胶原蛋白合成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手术切除瘢痕后移植组织工程表皮结合压力法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可能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