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信号传导机制.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对36例宫颈癌组织aFGF 及其受体FGFR1的表达进行了分析;并以不同浓度的aFGF 和酪氨酸蛋白激酶(TPK)抑制剂genistein诱导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γ-32P]ATP掺入外源性底物的方法,液体闪烁测定蛋白激酶C(PKC)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的活性.结果 aFGF mRNA 和FGFR1 mRNA在宫颈癌组织中的半定量检测结果分别为(1.233±0.064)和(1.168±0.103),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在Ⅲ~Ⅳ期宫颈癌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随着aFGF浓度的增加,HeLa细胞PKC及ERK 活性随之升高,与aFGF浓度呈剂量依赖效应;genistein抑制细胞内PKC及ERK 活性,与genistein 浓度亦呈剂量依赖效应.结论提示aFGF 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呈正相关,其受体具有TPK活性,TPK激活后可进一步激活PKC和ERK,进一步证明PKC及ERK确是TPK的下游信号分子.  相似文献   
2.
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由于普查手段的改进,早期宫颈癌的患者正在逐渐增多.治疗多采用子宫广泛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除术,但淋巴结转移率在Ⅰ期及Ⅱ期患者中最高达30%,这就使大多数无转移的淋巴结受到了清除,不仅易产生术后并发症,也影响了患者的免疫功能.为了更好地研究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突出个体化治疗特点,我们将在浅表肿瘤研究中较成功的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node,SLN)引入早期宫颈癌治疗评价中,以期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本研究通过核素定位法进行SLN检测,探讨SLN在早期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GnRHa)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子宫肌瘤患者应用醋酸亮丙瑞林进行3~6个月保守治疗的效果,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子宫体积、肌瘤包块大小的变化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经过GnRHa治疗3~6个月后,患者子宫及肌瘤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月经量明显减少,贫血的患者症状有所改善。结论 GnRHa治疗子宫肌瘤可以缩小患者子宫和肌瘤体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PC)异常甲基化在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63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原发灶、41例相应的盆腹腔转移灶、10例癌旁卵巢组织及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AP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原发灶及相应的盆腹腔转移灶中APC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发生率分别显著高于正常卵巢组织(P〈0.05)。AP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上皮性卵巢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病理类型无关。结论APC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与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年轻妇女宫颈癌的发病趋势及临床病理特点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郭科军  葛莉莉  薛晖 《中国肿瘤临床》2007,34(5):269-270,274
目的:探讨年轻妇女子宫颈癌的发病趋势、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1983年~2002年收治的子宫颈癌共678例,分为青年组(≤35岁)及中老年组(〉35岁),比较分析两组的发病趋势、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结果:在全部病例中青年组患者的构成比从1983年~1992年间的2.7%(13/475)上升到1993年~2002年间的19.7%(40/203,P〈0.001),同期腺癌的构成比从8.2%(39/475)上升到13.8%(28/203,P〈0.05),青年组中腺癌的构成比明显高于中老年组(30.2%/8.2%,P〈0.001)。青年组的症状以接触性出血为主(66.0%,35/53),明显高于中老年组(27.0%,169/625,P〈0.001)。青年组的主要体征为类似慢性宫颈炎的表现(37.7%,20/53),明显高于中老年组(5.4%,34/625,P〈0.001)。结论:青年组子宫颈癌的构成比及腺癌的构成比均呈上升趋势,年轻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隐匿性,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异常的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43年Papanicoaou提出五级分类诊断法用于宫颈细胞病理学分类,被世界各个国家沿用近50年,为宫颈癌的防治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巴氏分类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假阴性率高达10%-20%。1988年50位病理学家在美国马里兰州的Bethesda城召开会议,提出采用描述性诊断报告,即为TBS(the Bethesda system)的雏形。后于1991年进行修订,于2001年再次提出讨论,推出2001TBS诊断法,因其可作出更为精细的分类,从而替代了传统的巴氏分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免疫组化法检测ⅠA~ⅡA期宫颈癌根治术后盆腔淋巴结内微转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27例FIGO分期为ⅠA~ⅡA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子宫广泛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术中共取518枚淋巴结,共490枚经组织学证实无转移。对盆腔淋巴结的石蜡包埋组织以抗细胞角蛋白抗体AE1/AE3标记。结果 27例490枚淋巴结中,经免疫组化检测发现,5例患者5枚淋巴结发现微转移病灶,病例总阳性率18.5%(5/27),淋巴结总阳性率1.02%(5/490)。在有微转移的淋巴结中,髂外淋巴结组、闭孔淋巴结组的检出率分别为2.8%(3/108)和1.5%(2/132)。所切除的淋巴结数目小于20枚与大于20枚两组间微转移的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阴性盆腔淋巴结中存在微转移灶,随着切除淋巴结数目的增多,微转移的检出率逐渐增大,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转移淋巴结可能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睾丸精子细针抽吸结合ICSI治疗非阻塞性无精子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睾丸细针穿刺(TEFNA)在非阻塞性无精子症患者获取成熟精子,结合ICSI治疗男性不育。方法用23号蝶型针与20ml注射器相连,注射器固定于保持其负压的手柄上,平均每个睾丸穿刺15针。结果57%(69/121)的患者,56.3%(99/176)个周期获得成熟精子,经睾丸组织学检查不同类型患者的精子获取率分别为:唯支持细胞46.7%(21/45),精子成熟障碍45.7%(16/35),精子发生低下96.1%(25/26),非嵌合型Klinefelter综合征63.6%(7/11),3例放疗后睾丸纤维化及1例单侧睾丸癌切除化疗后未获得精子。在仅注射了丈夫精子的87个周期中,591个卵细胞行精子注射,其中36.9%(218/591)受精,得到202个胚胎,其62个周期移值了178个胚胎(每个周期平均为2.831.7个胚胎),得到26例临床妊娠(共有44个妊娠囊),妊娠率为41.9%,种植率为24.7%,结论TEFNA结合ICIS是一种简易、安全、有效、易被患者接受的治疗非阻塞性无精子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用安灭菌治疗女性生殖道感染51例,结果总有效率100%,病原体消除率9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