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用人乳头瘤病毒杂交捕获法(hc2 HPV DNA)监测宫颈癌前病变,提高诊断率。方法hc2 HPV DNA和TCT两种方法并用检测1231例宫颈外口及颈管脱落细胞。结果1231例样本中,HPV感染率34.0%,而21~40岁年龄段略高于其他年龄段;宫颈鳞状上皮正常HPV感染率23.2%。在细胞学诊断为ASC-us、ASC-h、LSIL和HSIL组中,HPV感染率依次为50.0%、58.8%、76.7%和93.3%。TCT检测:正常+炎症1077例;asc-us 32例;ASC-h 34例;LSIL 73例,HSIL 15例。ASC-us、ASC-h、LSIL和HSIL检出率分别为2.6%、2.8%、5.9%和1.2%。统计学检验表明:HPV感染与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异常具有高度相关性(P〈0.01)。结论在宫颈鳞状上皮正常时HPV感染率最低,重度炎症时HPV感染率出现增高的趋势;当细胞形态和结构出现异常时,HPV的感染率明显增加,即HSIL〉15IL〉ASC-h〉ASC-us〉正常+炎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传统的检测CMVpp65抗原的方法是间接免疫荧光,操作麻烦,步骤较多,整个实验需要6个多小时,而且只能定性。需要寻找一种简便的可以定量的方法来检测CMVpp65抗原阳性细胞。因此我们设计了流式的方法来检测CMVpp65抗原阳性细胞。方法我们用间接免疫荧光试剂盒中的一抗和购自invitrogen公司的二抗进行了流式标记移植病人外周血中的WBC,操作步骤明显简便了,只需不到2 h就可完成检测,而且可以定量检测CMVpp65抗原阳性细胞。同时我们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病人尿中的CMV基因的拷贝数。结果流式检测阳性率高的标本,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也为阳性,同时流式检测强阳性的病人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到CMV基因,表明病人处于CMV病毒血症。结论我们用间接免疫荧光试剂盒中的一抗和购自invitrogen公司的二抗进行流式标记,成功检测了移植病人的CMVpp65抗原阳性细胞的百分比,新方法可以定量,与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病人尿中的CMV基因的结果符合率较高,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某三甲医院2001至2009年门诊及住院患者HIV感染情况、感染率增长原因、感染途径,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采用ELISA检测抗-HIV,抗-HIV阳性者再用金标法检测,两种检测方法同为阳性者做确诊实验。金标法阴性者再用ELISA法双孔复查,双孔阴性报阴性结果,一阴一阳或双孔阳性同样做确诊实验。结果共检测109470例门诊和住院患者,其中HIV阳性患者354例,且呈逐年递增趋势,2001至2009年每年的HIV确诊阳性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23,P=0.000),传播途径以血液、性传播为主,大部分感染者具有不安全性行为、输血史、静脉吸毒史等。结论近年来HIV感染者逐渐增多,控制HIV传播的主要途径包括禁止不安全性行为、禁止吸毒、禁止输用未经标准检测的血液等。对高危人群和可能经医源性途径传播和感染HIV的患者进行常规抗-HIV检测是尽早发现HIV感染并防止其传播的必要措施;对AIDS患者及高危人群进行HIV感染特点及其传播方式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异常与不良孕产史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集39对(78例)不良孕产史夫妇外周血,用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经G显带后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39对不良孕产史夫妇中,共检查出染色体异常核型者9例,占总受检者的11.54%,其中常染色体异常者6例(包括4例染色体多态性),占总受检者的7.69%;性染色体异常者3例,占总受检者的3.85%。结论染色体核型异常是引起不良孕产史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不明原因的不良孕产史患者,有必要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和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5.
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是一种对亚细胞结构观察的重要方法,在医疗、科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近年随着对干细胞增殖分化及成体细胞的逆向分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亚细胞结构的变化更加关注,对电镜的依赖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表明,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学表型、细胞周期、分化潜能等均未发生明显改变。目的:进一步观察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抗CD34、抗CD10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选第3代细胞进行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超薄切片后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以未经绿色荧光蛋白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对照。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105,不表达CD34。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质发出绿色荧光,绿色荧光主要集中于细胞核周围的胞浆内,远离细胞核的胞浆内荧光强度逐渐减弱。相对于未标记的骨髓间充质细胞,经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后细胞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较多,而线粒体相对较少;另外,脂滴和"空泡"样结构也多一些。结果证实绿色荧光蛋白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性状的影响较为局限,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细胞标记示踪剂。  相似文献   
7.
背景:小鼠和人的体细胞能被一些特殊的因子诱导,逆转为类似胚胎细胞的状态,即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目的:进一步提高鱼卵提取物诱导体细胞逆向分化为多能干细胞的效率。方法:以鱼卵提取物诱导BALB/C小鼠脾细胞分化为多能干细胞,分别以普通诱导法(鱼卵提取物质量浓度分别为0,0.1,0.2,0.4,0.8,1.2g/L)与微量刺激法诱导(鱼卵提取物质量浓度分别为0,0.05,0.1,0.2,0.4g/L)。结果与结论:与普通诱导法比较,微量刺激法诱导的脾细胞表达更多的干细胞标志抗原OCT-3/4,Nanog,SSEA-1。证明微量刺激法可进一步提高体细胞逆向分化为多能干细胞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表明,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学表型、细胞周期、分化潜能等均未发生明显改变。目的:进一步观察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抗CD34、抗CD10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选第3代细胞进行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超薄切片后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以未经绿色荧光蛋白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对照。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105,不表达CD34。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质发出绿色荧光,绿色荧光主要集中于细胞核周围的胞浆内,远离细胞核的胞浆内荧光强度逐渐减弱。相对于未标记的骨髓间充质细胞,经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后细胞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较多,而线粒体相对较少;另外,脂滴和空泡样结构也多一些。结果证实绿色荧光蛋白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性状的影响较为局限,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细胞标记示踪剂。  相似文献   
9.
背景:抗病毒药物能减少早期的巨细胞病毒疾病,但有较强的毒性和引起晚期巨细胞病毒疾病发生的可能。为了更好地防治巨细胞病毒疾病,研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控制巨细胞病毒再活化的作用是很关键的,荧光HLA-肽四聚体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被用来监测移植受者的巨细胞病毒特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恢复。 目的:探讨HLA-肽四聚体和过继性免疫疗法在治疗巨细胞病毒疾病中的作用。 方法:由第一、二作者检索2003/2009 PubMed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有关移植后巨细胞病毒特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检测、抗病毒药物应用、HLA肽四聚体应用、过继性免疫治疗作用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HLA-peptide tetramers, cytomegalovirus, specific CTL, adoptive immunotherapy”,中文检索词为“HLA-肽四聚体,巨细胞病毒,特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排除重复性研究,纳入29篇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用巨细胞病毒特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进行的过继性免疫治疗是非常完美的策略,然而,产生这些细胞是昂贵和耗时的,因此治疗不是在每个移植中心都能进行。用HLA-肽四聚体从巨细胞病毒血清阳性供者外周血中选择巨细胞病毒特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是非常有希望的策略,使过继性免疫疗法更容易进行。 关键词:HLA-肽四聚体;过继性免疫治疗;巨细胞病毒疾病;特异T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表明,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学表型、细胞周期、分化潜能等均未发生明显改变。 目的:进一步观察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方法:分离培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抗CD34、抗CD10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选第3代细胞进行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超薄切片后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以未经绿色荧光蛋白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对照。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105,不表达CD34。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质发出绿色荧光,绿色荧光主要集中于细胞核周围的胞浆内,远离细胞核的胞浆内荧光强度逐渐减弱。相对于未标记的骨髓间充质细胞,经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后细胞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较多,而线粒体相对较少;另外,脂滴和“空泡”样结构也多一些。结果证实绿色荧光蛋白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性状的影响较为局限,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细胞标记示踪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