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获取有功能的IV型II类反式激活因子基因 (CIITA IV ) ,诱导肿瘤细胞表达MHCII类分子 ,从IFN γ刺激的THP 1细胞中以RT PCR获得CIITA IV ,将其连接到pGEMT easy载体。对所构建的pcDNA3 1 CIITA IV型表达载体进行反复测序后发现 ,所获得的CIITA IV基因存在结构变异 ,在 2 87位插入了 3个核苷酸TAG ,使 2 86 2 88位的AAG改变成为ATAGAG(2 86 2 90 ) ,并引起其他 8个座位核苷酸 (及推导的氨基酸残基 )发生改变。将表达载体转入原先不表达MHCII类分子的HeLa细胞中 ,检测到所获得的IV型CIITA变异体具有诱导人II类分子HLA DR表达的能力。空载体和CIITA IV基因导入的HeLa细胞中 ,DR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 0 0 1 %和 37 6 4 %。该基因已从GenBank得到登录号 ,表明这是一个具有诱导HLA DR分子表达功能的IV型CIITA新基因。  相似文献   
2.
细菌细胞壁部分缺损或完全丧失而形成的细菌称为细菌L型,细菌L型是细菌重要的形态变异类型。细菌胞壁的缺失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人工诱导的;细菌转变成细菌L型,这可能是细菌抵抗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方式。L型细菌的出现都发生在临床用药治疗之后,并且有一定的耐药性,仍可保留有一定的毒力,具有致病性,且免疫性也发生变化,因此医院在进行细菌性疾病的治疗时应注意细菌L型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4.
反向信号传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关反向信号传递的研究多集中于TNF配体超家族成员 ,如TM TNF、CD4 0L、CD30L、FasL等。当表达于细胞膜表面的TNF配体超家族分子 ,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 ,引起反向信号传递及靶细胞的多种生物学效应。研究发现 ,某些膜表面配体胞浆段具有一些磷酸化位点或CKI位点 ,也有人通过免疫共沉淀方法得到与胞浆段结合的蛋白分子 ,以及p38/MAPK活化等 ,然而反向信号传递确切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细胞间的“握手”。  相似文献   
5.
天花粉蛋白免疫抑制作用的功能性肽段筛选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在人工合成天花粉蛋白(Tk)多个重叠肽段的基础上,采用前期工作中筛选出的天花粉蛋白高敏感(C57BL/6)和低敏感(C3H/He)小鼠近交系,建立OVA特异的体外二次应答增殖系统,检测各肽段抑制能力,并通过细胞剔除及过继试验确认发挥作用的细胞,采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格局的改变。结果筛选到5条具有明显免疫抑制功能的Tk衍生肽,其中PE和PS对两个品系皆显示抑制活性,而PQ、PB及PJ仅在C57BL/6小鼠中诱导抑制。Tk衍生肽段改变了OVA特异性增殖系统中细胞因子分泌的格局,使得以Th1/Tc1型细胞因子为主状态向Th2/Tc2偏移,表现为IL-4和IL-10分泌增加,而IFN-γ分泌减少。剔除CD8+T细胞明显解除Tk及其肽段的抑制作用。表明Tk的某些肽段与全蛋白一样具有免疫抑制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诱导T细胞向CD8+Tc2方向偏移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伤椎植骨联合置钉6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将胸腰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行伤椎植骨与置钉6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行植骨融合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手术均成功完成,研究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及Cobb角度相比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均〈0.05)。2组随访8个月以上,研究组伤椎前缘高度比相比术后未见显著减少,Cobb角度相比术后未见显著增加;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比相比术后显著减少(P〈0.05),Cobb角度相比术后明显增加(P〈0.05);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伤椎植骨联合置钉6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能够明显改善伤椎损伤情况,且具有术后长时间良好的稳定效果,相比传统手术方式疗效更持久,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天花粉蛋白抑制T细胞增殖的免疫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天花粉蛋白(Tk)诱导免疫抑制的免疫学机制。方法应用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抑制试验,分别对丝裂原ConA、可溶性抗原OVA及CD3联合CD28 McAb三种T细胞增殖系统进行Tk诱导免疫抑制的剂量依赖性试验。建立OVA特异性的T细胞系(Tova),观察Tk对由IL-2-IL-2R信号介导的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用FACS测定Tk处理过的脾脏单个核细胞(SMC)的凋亡。分离骨髓诱导产生未成熟的DC(iBDC),比较Tk冲击处理前后DC激活T细胞增殖能力的差异。用Tk冲击处理Tova,观察Tk冲击处理前后T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低剂量的Tk(1ng,ml~500ng/ml)对OVA增殖系统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ConA增殖系统抑制较弱,而对CD3联合CD28 McAb及IL-2增殖系统的T细胞增殖几乎无抑制作用。在5μg/ml的Tk浓度以下,Tk不诱导SMC凋亡。Tk冲击处理过的iBDC提呈OVA激活特异性T细胞的能力明显下降;而Tk冲击处理过的Tova增殖能力没有受到影响。结论Tk通过影响APC来诱导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8.
为阐明天花粉蛋白 (Tk )诱导免疫抑制和基因调控的机制 ,应用ELISA方法动态测定小鼠OVA特异性T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细胞亚群相关细胞因子的含量 ,观察Tk对高、低易感品系小鼠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格局的影响。发现Tk作用下 ,高易感品系C5 7BL/ 6 (H 2 b)IL 4、IL 10分泌量大幅度增高 ,IFN γ显著下降 ;而低易感品系C3H/He (H 2 k)相应的细胞因子变化极小。上述结果表明 :(1)Tk可诱导功能性T细胞亚群向Th2 /Tc2方向分化 ,并导致OVA特异性T细胞增殖受抑 ;(2 )T细胞亚群分化与MHC背景密切相关。提示Tk作用下T细胞亚群的分化受MHC基因调控  相似文献   
9.
新近发现,Notch信号途径参与调节外周成熟T细胞及其亚群的分化和功能发挥。本研究应用天花粉蛋白及其衍生肽处理骨髓来源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C),检测Notch配体家族分子的表达及DC对CD8+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天花粉蛋白或其衍生肽PB处理DC可使Notch配体Jagged1、Delta1分子表达明显增加,并改变CD8+T细胞细胞因子分泌格局,明显抑制Th1相关细胞因子IFN-γ的分泌,而Th2相关细胞因子IL-4和IL-10分泌明显增加。Notch信号的阻断剂可以部分逆转Tk及肽段的抑制作用。表明天花粉蛋白及其衍生肽可诱导一群具有抑制能力的CD8+T细胞,该作用依赖于DC表面Notch配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测TM-TNF-α介导的反向信号对sTNF-α激活后U937细胞因子mRNA的影响,构建TM-TNF-α胞浆段缺失突变体,并进一步验证。方法:sTNF-α激活U937细胞后撤除,加入可溶性TNFR(sTNFRⅠ)激活TM-TNF-α介导的反向信号,用RT—PCR方法检测反向信号对活化后U937细胞因子IL-1β、IL-8 mRNA的影响;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TM-TNF-α胞浆段缺失突变重组体,采用电穿孔法转染U937,并用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结果:sTNF-α激活U937细胞后撤除,高表达的细胞因子IL-1β、IL-8 mRNA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sTNFRⅠ激活的TM-TNF-α介导的反向信号可加速细胞因子mRNA的降解,且使mRNA降解至50%的时间分别由约75、60分钟缩短至约45、35分钟。成功构建TM-TNF—α胞浆段缺失突变重组体pcDNA3.0-△csTM-TNF—α并瞬时转染U937细胞,Western blot结果显示U937细胞膜表面除表达26000的野生型TM-TNF-α蛋白外,还可表达约20000的突变体蛋白。这种缺失胞浆段的突变体蛋白可竞争性抑制反向信号对活化后U937细胞因子mRNA的下调作用。结论:TM-TNF-α介导的反向信号可下调sTNF-α激活后U937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且TM-TNF-α胞浆段为其介导的反向信号所必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