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7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构建玻片蛋白质芯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玻片蛋白质芯片的构建方法及其中间操作条件的选择与优化。方法:利用生物芯片点样仪将超微量蛋白质点到经特殊处理的玻璃片表面,然后选用不同的化学试剂对玻片背景进行封闭;再用荧光素标记的蛋白质与点样蛋白杂交;最后用生物芯片分析仪扫描成像并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条件下芯片的显示效果。结果:蛋白质样品与片基稳定结合,并保持原活性状态;封闭试剂选用酪蛋白或明胶效果较佳;点样探针与其特异蛋白质抗体可稳定结合,结合效果与点样蛋白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在1.6 cm×1.6 cm的玻璃片面积上,构建了36×36=1269点的蛋白质芯片。结论:本实验条件下,蛋白质抗原或抗体可以稳定地固定于经过处理的玻璃片表面.制成免疫型蛋白芯片,并可通过随后的抗原抗体反应与荧光素标记的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用生物芯片分析仪可对其荧光信号进行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基因Rsa I、Sma I多态性寡核苷酸阵列检测方法,对基因芯片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上的应用进行探讨;研究两位点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有无相关关系。方法 设计、合成两组寡核苷酸探针,使用3甲氧基氨基丙基硅烷、戊二醛等化学物质,实现探针与固相支持物玻片的连接。 应用不对称PCR方法扩增Rsa I、Sma I多态性片段,在扩增体系中掺入荧光标记dUTP,获得被测片段的单链标记产物。对核酸杂交反应的温度、动力学和离子浓度 变化进行研究,获得最佳的杂交鉴别条件。对20名正常人,酶切法确定多态性基因型,再用寡核苷酸阵列法检测,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使用该方法对50例血栓病人进行检测,探讨血栓性疾病的发生与vWF基因Rsa I、Sma I多态性的关系。结果 寡核苷酸阵列法和酶切法对20例标本检测的符合率为1005;血栓病人与正常人Rsa I、Sma I两位点多态性的基因型GG、GA、AA和CC、CT、TT分别为4.0%、12.0%、84.0%和24.0%、44.0%、32.0%,正常人分别为1.4%、11.8%、86.8%和8.8%、57.4%、33.8%,血栓病人等位基因频率G、A和C、T分别为10.0%、90.0%和46.0%、54.0%,正常人分别为7.4%、92.6%和37.5%、62.5%,血栓病人与正常人之间两位点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成功建立vWF基因 Rsa I、Sma I多态性寡核苷酸阵列检测方法,为基因芯片技术在SNP检测上的应用提供依据。未获明确证据表明Rsa I、Sma I多态性与血栓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基因Bsa Ⅰ、Sma Ⅰ多态性寡核苷酸阵列检测方法,对基因芯片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上的应用进行探讨;研究两位点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有无相关关系.方法设计、合成两组寡核苷酸探针,使用3甲氧基氨基丙基硅烷、戊二醛等化学物质,实现探针与固相支持物玻片的连接.应用不对称PCR方法扩增Rsa Ⅰ、Sma Ⅰ多态性片段,在扩增体系中掺入荧光标记dUTP,获得被测片段的单链标记产物.对核酸杂交反应的温度、动力学和离子浓度变化进行研究,获得最佳的杂交鉴别条件.对20名正常人,酶切法确定多态性基因型,再用寡核苷酸阵列法检测,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使用该方法对50例血栓病人进行检测,探讨血栓性疾病的发生与vWF基因Rsa Ⅰ、Sma Ⅰ多态性的关系.结果寡核苷酸阵列法和酶切法对20例标本检测的符合率为100%;血栓病人与正常人Bsa Ⅰ、Sma Ⅰ两位点多态性的基因型GG、GA、AA和CC、CT、TF分别为4.0%、12.0%、84.0%和24.0%、44.0%、32.0%,正常人分别为1.4%、11.8%、86.8%和8.8%、57.4%、33.8%,血栓病人等位基因频率G、A和C、T分别为10.0%、90.0%和46.0%、54.0%,正常人分别为7.4%、92.6%和37.5%、62.5%,血栓病人与正常人之间两位点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vWF基因RsaⅠ、Sma Ⅰ多态性寡核苷酸阵列检测方法,为基因芯片技术在SNP检测上的应用提供依据.未获明确证据表明Rsa Ⅰ、Sma Ⅰ多态性与血栓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5.
VEGF gene, also known as 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 has been mapped to chromosome 6p21.3[11]. Biochemically, it is a heparin binding glycoprotein that has in at least four molecular isoforms, among which, VEGF165 occurs most common. VEGF can act as a specific mitogen for a variety of endothelial cells in vitro and as an angiogenic molecule in vivo [11,12]. VEGF is a potent multifunctional cytokine that exerts several potentially independent actions on the vascular endothelium, includin…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vitrofertilization-embryotransfer,IVF-ET)新鲜周期移植完全来源未见原核(non-pronuclear,0PN)(可见2极体)胚胎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6年3月在本中心接受IVF-ET治疗(包括常规IVF和ICSI),移植完全来源0PN(可见2极体)胚胎的妇女共145例,分析其临床结局。结果 145例妇女在新鲜移植周期共移植来源0PN(可见2极体)胚胎198枚,胚胎着床率17.7%(35/198)。临床妊娠28例,临床妊娠率19.3%(28/145),其中22例孕妇分娩活产健康子代23例(含1例双胎妊娠),未见畸形,1例异位妊娠,2例胎停育、1例无胎心、1例感染引产、1例流血流产。结论 IVF周期中,无2PN胚胎但可见2极体胚胎的情况下,在充分告之病人知情同意后,可行移植0PN,并需对临床妊娠过程及结局严密观察追踪。  相似文献   
7.
细胞膜表面糖识别芯片的制备及其初步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制备可以对细胞膜表面糖链进行识别的凝集素芯片并进行初步应用。方法在芯片上制备 22 种凝集素点阵,提取组织和体液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利用凝集素与细胞膜表面糖链特异亲和性对细胞进行自动捕获,激光扫描仪和光镜检测。结果根据芯片上各个凝集素位点捕获细胞情况和该点凝集素的特异性获得细胞膜表面糖谱,并在光镜下对细胞数量形态进行观察。芯片的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好。结论该凝集素芯片可以对细胞进行自动捕获,对细胞膜表面糖链进行总体、即时的观察,对细胞膜糖链特征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建立各种细胞膜表面糖谱,为细胞膜表面糖链特征检测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oles of tumor suppressor genes-PTEN,nm23H1,VEGFl65,Tiaml,MMP-2,Timp2,HE4 and S100A4 in tumorigenesis and progression of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and develop a novel method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EOC.Methods:We observed the different expression profiles of those genes in normal ovary(n=5)and ovarian cancer tissue(n=20)by eDNA microarray.Results:In EOC,PTEN,Timp2 and nm23H1 genes were down-regulated (CY-3/CY-5<0.5),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ovary,whereas Tiam1,VEGFl65,MMP-2,HE4 and S100A4 genes were up-regulated(CY-3/CY-5>2.0).Among them,HE4 gene was remarkably elevated(CY03/CY-5>5.0).Their expression was correlated with clinicopathological staging of EOC(P<0.01).Conclusion:Those genes are closely linked to the pathogenesis and progression of EOC eDNA microarray is an effective technique to screen molecular biological markers and predict the metastastic potential of EOC in early diagnosis.  相似文献   
9.
电离辐射对淋巴细胞DNA合成的影响及适应性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雨杰  苏燎原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9,19(11):1148-1149,1177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预先接受低剂量电离辐射后,对大剂量照射的适应性反应。方法:用0.048Gyγ-射线照射后接受0.5 ̄8.0Gy攻击剂量照射,以^3H-TdR掺入法观察淋巴细胞DNA合成能力的变化。结果:淋巴细胞接受低剂量照射时能提高被大剂量的DNA合成4.0Gy的照射时适应性反应最充分。结论:低剂量辐射能诱导淋巴细胞对大剂量辐射的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设计一种细胞芯片,只需简单步骤,可将不同膜抗原的细胞分离、固定在相应抗体区域。并进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免疫分型。方法将CD2、CD3、CD4、CD5、CD7、CD8、CD9、CD10、CD11a、CD13、CD14、CD15、CD19、CD20、CD22、CD33、CD34、CD44、CD45、CD45RA和HLA-DR等21种单克隆抗体(每种抗体2个点)固定于醛基玻片上,以刀豆凝集素做阳性对照和指示点,形成9×7的微阵列。从20例健康志愿者和20例ALL患者0.5~1ml全血中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其中半量用吖啶橙预染5min,两部分细胞经PBS洗涤3次后与细胞芯片反应,轻洗去未结合细胞。未预染细胞的芯片经2.5%戊二醛固定后进行瑞氏染色,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预染细胞的芯片用GeneTACⅣ扫描仪进行扫描。结果ALL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淋巴细胞抗原表型有十分明显的差别,其中单一抗体强阳性的有15例,T-ALL中2例CD3强阳性、2例CD4强阳性2、例CD7强阳性和1例CD5强阳性,B-ALL中2例CD10强阳性3、例CD19强阳性、1例CD20强阳性和2例HLA-DR强阳性,双克隆抗体阳性的有5例,其中2例CD4、CD7强阳性,2例CD4、CD5强阳性,1例CD4、CD11a强阳性,与临床诊断相符。强阳性点上的幼稚淋巴细胞与非强阳性点上的细胞无论在细胞数量、细胞大小、形态规则性上都有明显的不同,用显微镜观察十分明显。结论选用玻片做为载体,操作简单易行,结果便于观察,从而实现免疫学与形态学相结合。ALL显示了恶性肿瘤的单克隆增生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