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8篇
肿瘤学   12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对对侧肾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梗阻对对侧肾的影响。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完全梗阻组(组1)、部分梗阻组(组2)和假手术组(组3),每组8只。组1、2分别行右侧输尿管完全、部分结扎,组3只显露而不结扎输尿管。术后4周处死,切除对侧肾。处死前尿路造影示组1、2兔均发生右侧肾积水。应用电子天平测定对侧肾实质重量,采用FITC-Annexin-V/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对侧肾皮髓质细胞凋亡率。所有标本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4周后,组1、2、3对侧肾实质重量分别为(3.96±0.20)、(3.47±0.19)、(3.20±0.21)g/kg体重,组1、2与组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肾皮质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19±0.83)%、(2.17±0.79)%和(2.14±0.76)%,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肾髓质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3.75±2.34)%、(11.82±1.40)%和(2.36±0.6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UPJ梗阻4周后,组2对侧肾间质充血、轻度水肿,部分肾小管扩张,管腔内存在坏死脱落的物质;组1对侧肾改变更为明显。结论UPJ梗阻不仅引起对侧肾实质代偿性增生,同时还造成对侧肾损害。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32岁。以发现肺部肿块一周为主诉于1990年2月20日入院。患者因消化道症状行胃钡餐透视时发现肺部肿块,平时无胸痛、气促、咳嗽、咳痰等症状。体检:T36.6℃,P80次/min,R20次/min,BP13/8kPa。胸部后前位及左侧位摄片示:左前中上纵膈肿块,性质待查。WBC0.69×10~9/L,N 0.7,L0.28。E0.02,ESR 1mm/Ih,肝功能正常,HB_sAg(-)。癌胚抗原6.8mg/ml。痰查结核菌3次阴性,痰查瘤细胞3次阴性,痰培养致病菌无生长。心电图正常。胸部CT检查示:左肺门前方“肿物”,约4×4×3.5cm。未见钙化及液化现象。于同年3月20日在全麻下行左肺门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左肺门区,包膜完整,带蒂。肿物全切除。病理所见,肿物呈分叶状,2×3×4cm大小,包膜完整,一处包膜缺损(为肿物蒂附着处),切面实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中p16^INK4a基因失活的主要分子机制及其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62例胃癌和癌旁组织及10例慢性胃炎黏膜p16^INK4a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p16^INK4a蛋白的表达。结果62例胃癌和癌旁组织p16^INK4a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率分别为51.6%(32/62)和19.4%(12/62),10例正常对照胃黏膜未发现高甲基化,胃癌组织p16^INK4a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率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对照(P〈0.05)。58.1%(36/62)的胃癌组织p16^INK4a蛋白表达阴性,其中72.2%(26/36)的病例具有p16^INK4a基因启动子的高甲基化,p16^INK4a基因启动子的高甲基化与其蛋白失表达密切相关(P〈0.05)。结论胃癌中p16^INK4a基因启动子的高甲基化是p16^INK4a基因失活的主要机制,并可能是胃癌发生中的早期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注射液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2013年来本院就诊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4例。对照组使用红霉素注射液治疗,治疗组使用阿奇霉素注射液治疗,疗程10~15d,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8%(28/3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32/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8例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对症治疗后明显好转,并且完成了所有疗程的治疗;7例胆红素含量和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针对治疗后含量恢复正常。治疗组出现2例轻微的胃肠道反应,经过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能够完成治疗。所有患儿的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阿奇霉素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效果要明显好于红霉素,且有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疗程短、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5.
1对象和方法1.1分组本院2003-2005年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300例入选本研究。入选标准:前列腺特异抗原PSA>4 ng/mL;肛查可及硬结;B超前列腺内有低回声结节;三者满足其一即入选。排除标准:穿刺前有尿路感染、穿刺部位有皮肤破损、长期应用激素或抗生素、晚期肿瘤恶液质。本研究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9针穿刺活检术对前列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60例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9针穿刺活检术的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160例患者中检出前列腺癌42例,临床分期A期2例、B期7例、C、D期33例,如按传统6针穿刺法则会漏掉早期前列腺癌4例(4/42,9.5%).结论 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9针穿刺活检术可提高早期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减少漏诊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精索扭转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双侧精索扭转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结果:6例患者均为双侧发病。1例双侧睾丸同时扭转,5例双侧睾丸相继扭转;2例行单侧睾丸切除,其余扭转睾丸行复位固定。结论:精索扭转需早期诊断并及时手术探查行复位固定,患侧复位固定同时可行健侧固定,如不行健侧固定必须严密监测随访。手法复位可作为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单纯性肾囊肿去顶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在全麻下用镜体分离法建立后腹膜腔,定位并显露肾囊肿,距肾实质约5mm用电钩和(或)超声刀将囊壁切除去顶。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30~70min,平均45min,术中出血量5~60mL,平均24mL,术后住院4~8d,平均5.5d。随访1~24个月,平均10个月,未见囊肿复发及残留。结论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是单纯性肾囊肿首选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梗阻肾功能可恢复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手术组(B组)、复方丹参注射液组(C组)和苯那普利组(D组)。C组和D组分别于术前1 d、术后2周每天分别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15 mL∕kg(含生药15 g)和苯那普利(10 mg∕kg)混悬液灌胃,然后于梗阻解除后继续灌胃2周;A组和B组同期分别给予等量饮用水灌胃。所有新西兰大白兔分别于术前、术后行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应用Western blot杂交检测肾皮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蛋白表达, RT-PCR检测肾皮质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含量。结果 输尿管梗阻2周,C组和D组血浆AngⅡ水平与B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梗阻解除后3个月,C组和D组与B组相比Ⅲ型胶原、TGFβ1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 GFR明显增加,尤其D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丹参注射液可能是通过抑制AngⅡ的生成,下调肾皮质TGF-β1蛋白和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改善肾血流,对梗阻肾功能恢复就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肋上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0年6月64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行肋上通道PCNL为A组,30例行肋下通道PCNL为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清石率及出血量。结果 64例患者均Ⅰ期完成手术,无穿刺失败或中转开放手术。A组手术时间(55.2±9.2)min,出血量(69.0±16.3)ml,清石率为97.1%,术后复查尿路平片1例患者结石跑入肾盏,需二次手术,无输血及严重并发症发生。B组手术时间(62.3±11.2)min,出血量(112.5±23.5)ml,清石率为80.0%,1例患者术中出血明显,给予输血2 U,6例患者残余结石>0.4 mm,需进一步处理。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清石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上通道PCN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