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获得正常人脑池段后组脑神经及相关动脉血管的MRI和断层解剖资料。方法对59名正常体检者进行三维(3D)积极干预稳态(3D-CISS)序列扫描、多平面重组(MPR)成像,其中22名同时行3D-时间飞跃法(TOF)脑干区血管成像。对这些受检者脑池段后组脑神经的走行和神经血管位置关系进行显示,并将脑池段后组脑神经MRI结果与5具尸体脑断层切片、尸体脑3D-CISS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显示概率:59名正常体检者脑池段舌咽、迷走、副复合体神经在斜横断面、斜矢状面重组图像上分别以100%(118/118)、99%(117/118)的概率清晰显示;舌下神经在斜横断面、斜矢状面重组图像上分别以90%(106/118)、91%(107/118)的概率清晰显示;3D-TOF序列成像不能清晰显示后组脑神经。(2)神经走行显示:59名正常体检者的双侧舌咽、迷走、副复合体神经均从橄榄后沟发出,自上而下依次为舌咽、迷走、副神经;颈静脉孔为舌咽、迷走、副复合体神经出现的标志层面;45%(53/118)的舌咽、迷走、副神经呈分离平行状走行,55%(65/118)三者呈聚拢状走行;舌下神经从延髓前外侧沟出延髓,舌下神经管为舌下神经出现的标志层面。(3)3D-CISS序列MR影像:椎动脉(VA)是显示率较高的动脉,72%(85/118)的VA与后组脑神经无接触;28%(33/118)的VA与后组脑神经接触。(4)将脑池段后组脑神经成像结果与尸体3D-CISSMRI、断层切片标本进行对照,显示良好的对应关系。结论3D-CISS MRI可以清晰显示脑池段后组脑神经及相关动脉血管。  相似文献   
2.
成年男性,在连续层次解剖过程中,发现左侧第3肋变异,尚未见第3肋变异的报道,兹报道如下:变异的第3肋在胸前壁近胸骨处,肋软骨和肋骨均分成上下二支,二支间的间隙呈纺锤形,称肋内间隙。此间隙最大长径416cm,最大宽径191cm。从胸肋关节至肋软骨分...  相似文献   
3.
肝静脉的冠状断层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为MRI和多层螺旋CT在冠状断面上诊断肝疾患及肝外科手术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用30例成人躯干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10例成人腹部MRI冠状图像及5例成人肝内管道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观测了肝左、中、右静脉及其重要属支的走行、分布及其与肝门静脉的关系。结果依左外叶的外形特征,将肝左静脉的回流形式分为4型。来自段Ⅷ腹侧部的静脉全部汇入肝中静脉,来自段Ⅷ背侧部的静脉全部汇入肝右静脉。而位于段Ⅷ腹侧部和背侧部之间的静脉(V8i),其回流形式可分为3型。肝右静脉的主干多出现于下腔静脉及其稍后层面,在冠状断面上可分为4型。结论冠状断面在显示肝静脉及其属支的上、下走行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以V8i为标志,将段Ⅷ分为腹侧和背侧两个亚段。这种亚段划分有利于探讨一种新的和更加安全的肝外科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小脑幕切迹区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6个颅脑湿标本,采用中线位幕下和小脑上外科手术入路暴露开小脑幕切迹区,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结合10例沿眦耳线获取的颅脑横断层标本和5例成人健康自愿者MR图像,研究了小脑幕切迹区的神经和血管走行以及和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幕切迹上份内有大脑大静脉、基底静脉和大脑后动脉走行,幕切迹的两侧与海马旁回相毗邻。幕切迹中份内有滑车神经、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小脑中央前静脉的属支和基底静脉走行。滑车神经和小脑上动脉走在幕切迹游离缘的内下方,大脑后动脉沿幕切迹游离缘的内上方后行。该段幕切迹的两侧和海马旁回及钩相毗邻。幕切迹下份内有动眼神经、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其分支,其两侧和海马旁回、钩及其深面的杏仁体相毗邻。结论:小脑幕切迹与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密切毗邻。在暴露小脑幕切迹的过程中,滑车神经是最易受到损伤的结构。小脑上动脉的小脑中脑段是识别幕切迹中份内滑车神经的理想标志。小脑幕切迹疝时易于挤压大脑后动脉、中脑和动眼神经。  相似文献   
5.
3D-CISS序列与3D-TSE序列对Ⅶ~Ⅸ对颅神经成像质量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3D-CISS序列与3D-TSE序列对Ⅶ~Ⅸ对颅神经成像质量的比较,确定3D-CISS序列对脑脊液包绕的Ⅶ~Ⅸ对颅神经和淋巴液充盈的内耳迷路成像显示的优势。方法:应用3D-CISS序列与3D-TSE序列分别对第Ⅶ~Ⅸ对颅神经及内耳迷路进行MR成像,在MPR图像及MIP重建图像上最大程度的显示颅神经及内耳迷路,并对两种序列的成像质量进行统计比较。结果:面神经的脑池段、内听道近段及远段、前庭蜗神经的脑池段及内听道近段、耳蜗、前庭及半规管在两个序列中全部以100%的几率显示;蜗神经、前庭上神经、前庭下神经及舌咽神经在3D-CISS序列、3D-TSE序列的显示几率依次分别为:100%、81.2%;100%、51.4%;100%、42.0%;100%、57.1%;面神经、前庭蜗神经的内听道段、内耳迷路、舌咽神经的3D-CISS序列成像质量明显优于3D-TSE序列成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的脑池段3D-CISS序列成像质量略优于3D-TSE序列。结论:对于被脑脊液包绕的颅神经和淋巴液充盈的内耳迷路的成像,3D-CISS序列是最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右肺门支气管和血管在横断面上的配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有肺门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在横断面上的配布特点。方法:在44例成人胸部连续横断层标本和5例螺旋CT图像上,追踪观察了有侧第一、二、三肺门处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及其毗邻关系。结果:从气管权开始,至底段上、下静脉出现,以7个典型横断面便可清晰显示有肺门管道结构的配布规律:①在气管权层面,尖段动脉、尖段支气管和后段静脉于奇静脉弓右侧由内向外依次排列;②在右肺上叶支气管层面,后段静脉居后段支气管与前段支气管之间;③在中间支气管层面,右肺上叶动脉上行于中间支气管前方,两者的深面为尖段静脉、前段静脉和后段静脉;④在叶间动脉层面,右肺上叶静脉、叶间动脉和中间支气管由前向后依次排列,在33例(75%)标本中可见到下叶上段动脉的起源;⑤于中间支气管权层面,中、下叶动脉走行于中、下叶支气管外侧;⑥于基底干支气管层面,在11例(25%)标本中可见中叶静脉直接汇入左心房,内侧底段支气管常与上段静脉段问支同时出现;⑦于底段上、下静脉层面,以各底段支气管为中心,相应动脉呈周围性分布,底段上、下静脉呈向心性走行。结论:通过寻找标志性结构,在横断面上可准确识别有肺门处肺叶和肺段的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数控冷冻铣削技术获取肝的连续薄层冠状断面数据集.方法 经CT、MRI扫描筛选后,选择无明显病变的成年男性尸体1例,截取其上腹部,按直立位置于包埋容器内,经明胶包埋和深低温冷冻后,在低温冷冻室内用数控铣床从前向后连续铣削,获得肝的连续薄层冠状断面,用数码相机逐层拍摄,获取原始数据.结果 该例上腹部标本冷冻铣削后共获得层厚为0.2mm的肝连续冠状断面图像699幅,断面能够清晰显示肝的形态结构、位置及毗邻关系和肝内管道系统及其分支的走行分布.结论 应用数控冷冻铣削技术获取的肝连续薄层冠状断面数据集精度高,质量优,为基于冠状断面数据集的肝及肝内管道系统的三维重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解剖学教学过程当中,在一例中年男性尸体标本上发现肝总动脉起始部与腹腔干形态分支变异。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右半肝内门静脉的断层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右半肝内门静脉的走行、分布规律及门静脉肝裂和肝静脉的关系,进而为肝段的划分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 方法使用30例上腹部连续断层标本(10例横断面、20例冠状面)以及20例多层螺旋CT图像和三维图像,探讨右半肝内门静脉的分支类型和常见变异以及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之间的关系. 结果 50例标本和图像中,右半肝内门静脉均可分为前上和后下两组分支.76%(38150)的门静脉右前支的分支向后分布至肝右静脉后方的部分区域.40%(20/50)的门静脉右后支的起始部向尾侧发出的第一分支分布至肝右静脉前的部分区域.门静脉右前支的分布区域,越过肝中静脉偏向左侧,在15例无门静脉右支主干的标本和图像中尤其明显.肝右前叶无明显横裂存在.门静脉的亚段分型有显著的个体差异,且无优势分支类型. 结论右半肝可分为右前上叶和右后下叶,两叶之间为一弯曲的"裂隙".肝右前上叶有一恒定的纵裂存在.肝右静脉不是右叶间裂的准确定位标志,尤其在其上份和下份.肝中静脉不是正中裂的准确识别标志,尤其在门静脉右支主干缺如的人群中.  相似文献   
10.
软腭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软腭整形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材料和方法:在42个成人尸体(男28,女14)头颅软腭的口腔面上,使用双脚规观察测量了软腭及口咽上界的有关数据.结果:软腭的长、宽、前缘厚和后缘厚:男性分别为 3.60±0.47 cm、4.18±0.26 cm、1.38±0.27 cm和0.44±0.26 cm,女性分别为3.00±0.40cm、3.33±0.45cm、1.11±0.23ccm和0.19±0.04cm.口咽上界的前后径男性为1.11±0.26cm,女性为1.07±0.19cm;左右径男性为2.04±0.25cm,女性为1.80±0.11cm.结论:因以前缺乏该方面的解剖学数据,结果对临床实施软腭整形术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