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托吡酯对癫癎大鼠临床发作及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健康Wistar大鼠60只制作杏仁核点燃模型,然后用托吡酯(分20、40、80 mg/kg三组)进行灌胃,记录用药后杏仁核后放电阈值、皮层及杏仁核后放电持续时间及大鼠双前肢抽动时间。结果:托吡酯灌胃后相同强度电刺激点燃大鼠所需刺激次数明显增加;托吡酯(40、80 mg/kg)灌胃后4 h,杏仁核后放电阈值升高、杏仁核及皮层后放电时程缩短、双前肢抽动时间缩短。结论:托吡酯可明显缩短杏仁核点燃大鼠癫 癎发作时间,缩短杏仁核及皮层后放电持续时间,升高杏仁核后放电阈值。  相似文献   
3.
电刺激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的可塑性是包括脑血管病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的恢复 ,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障碍的可塑性现象是康复治疗的基础。自著名的神经科学家Bach Y Ritap1930年提出脑的可塑性 (plasticity)这一概念以来 ,国内外学者对脑的可塑性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已受到神经病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证实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主要基于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中的细胞、分子与基因调控作用[1] ,同时发现电刺激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中有一定促进作用 ,现简述如下。1 脑卒中后的可塑性变化脑的可塑性[2 ] 是指脑在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天麻超微粉和普通粉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24h的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用HE染色,TUNEL标记的方法分别观察使用天麻普通粉和超微粉后脑片的病理改变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天麻普通粉和天麻超微粉均能使神经元形态病理改变减轻,残存细胞率增加,使残存细胞中TUNEL阳性细胞百分率降低。结论:天麻普通粉和超微粉均具有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它们的这种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细胞凋亡有关,而且天麻超微粉的这种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经颅电刺激治疗对大鼠脑梗死后运动功能、神经微丝蛋白 (NFP 2 0 0 )表达及脑可塑性物质基础的影响机制。方法 SD成年雄性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后 ,经颅电刺激大鼠双眼脑间到人字缝处相应的双侧感觉运动区 ,以横木行走试验 (BWT)评价大鼠的精细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免疫组化法观察各时段缺血性半影区神经元轴突变化及NFP 2 0 0的表达。结果 经颅电刺激治疗的大鼠 ,运动功能的恢复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P <0 .0 1)。治疗组第 1个疗程末缺血性半影区NFP 2 0 0阳性神经轴突的形态学变化及表达与对照组相似 (P >0 .0 5 ) ,从 2~ 6个疗程缺血性半影区阳性纤维的表达均较对照组高 (P <0 .0 5 )。结论 经颅电刺激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瘫痪肢体运动功能 ,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 :经颅电刺激直接兴奋大脑皮质的运动中枢 ,形成神经冲动 ,引起相应大脑皮质神经元发生可塑性变化 ,促进中枢神经轴突发芽及形成新的神经联系 ,从而使兴奋从大脑皮质传导到骨骼肌乃至整个运动系统。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8例由于颈部推拿按摩治疗或头位自然转动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脑梗塞病人。发病时的病征为:枕部疼痛或剧痛,短暂视物模糊或完全失明,眩晕,恶心,呕吐,复视,语言不清,听力减退,肢体无力,步态蹒跚,颜面或偏身感觉障碍,上睑下垂,瞳孔不等,周围型面瘫,两眼凝视麻痹,眼球震颇,软腭麻痹,咽反射消失。多数病例(5/8)有步态不稳,共济失调,一侧或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8例中6例存活,2例死亡。作者总结了迄今已报  相似文献   
7.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粘附分子VCAM-1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vascular cell molecule-1,VCAM-1)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制作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分别于再灌注后6h,24h,36h,48h和7d5个时相点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模型脑缺血区域VCAM-1的表达,并与永久性脑梗死,假手术组和正常大鼠组比较。结果 (1)正常对照组无VCAM-1的表达,假手术组在6h,24h,36h和48h均无VCAM-1的表达;(2)永久性脑梗死组6h后,在梗死周边区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和神经元上有VCAM-1的明显表达,24h表达达高峰,36-48h开始减弱,7d后完全消失;(3)缺血再灌注组6h后,在缺血周边区大脑神经元上和微血管内皮细胞上有较弱表达,24-48h达高峰,7d后在内皮细胞上仍有VCAM-1的持续表达。结论 缺血再灌注模型脑缺血区域有VCAM-1的表达,VCAM-1可能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银杏叶片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银杏叶片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银杏叶片组)及对照组(羟苯磺酸钙胶囊组),治疗组病例100例,对照组100例,治疗组口服银杏叶片(含总黄酮醇苷19.2 mg、萜类内酯4.8 mg),1片/次,3次/d,4周为一疗程;对照组口服羟苯磺酸钙胶囊(0.5 g/粒),1粒/次,3次/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0%,基本痊愈率达3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1%,28%).结论银杏叶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较好,对缺血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氟桂利嗪对杏仁核点燃鼠海马Bax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氟桂利嗪对杏仁核点燃鼠癎性发作及海马促凋亡基因Bax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杏仁核点燃模型,予不同剂量氟桂利嗪灌喂点燃鼠。原位杂交法检测鼠脑海马Bax mRNA表达,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阳性细胞平均吸光度。结果:正常大鼠海马存在少量Bax mRNA表达阳性细胞,点燃鼠海马各区Bax mRNA表达阳性细胞数及平均吸光度增加,氟桂利嗪处理后平均吸光度下降与剂量有关。结论:氟桂利嗪具有抗癫癎效应和拮抗点燃鼠海马Bax mRNA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芳  董佑忠 《贵州医药》1994,18(5):461-463
本文报告了62例脑血管病患者视空间及结构运用测验的结果,发现脑血管病后左右半球病变均可引起视空间功能及结构运用障碍,但以右侧半球的颞顶枕区病变更重。除病变部位外,病灶大小在视空间结构障碍中也是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