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一种可控、可靠、安全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自主设计并制作一种基于Microchip公司的PIC18(Peripheral Interface Controller,外围接口控制器)系列单片机和TI公司的RF(Radio Frequency,射频)无线收发芯片CC1101 CC1101(Chipcon公司)的植入式遥测刺激器,植入比格犬背部,记录电极留置腹侧皮下,刺激电极缝合于左心耳上,在犬清醒自由的条件下,通过计算机专用心电软件连续监测体表II导联心电信号,并发放间歇(刺激1 s,暂停2 s)高频(频率30 Hz)阈上(强度2 mA,脉宽5 ms)刺激,若间歇期内出现房颤,则人为干预中止刺激,若转为窦性心律,则继续刺激。结果植入式遥测刺激器在体外可稳定工作(包括采集模拟心电信号和发放刺激)30天,植入犬体内刺激3天后可诱导出房颤,持续时间最长达8 h。结论应用植入式遥测刺激器是建立房颤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临床条件下多参数双极射频消融在离体猪心上形成的消融灶的形态大小,评价双极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在消融功率30 W和消融温度60℃时,多参数条件(间距12-17 mm、时间20-90 s、灌注0和1 000 ml/h)分别进行组合,把离体猪心(共96个,每个组合消融6次)置于水浴37℃的Langendorff心脏离体灌注体系中,使用4 mm的大头双极消融电极在心室心外膜进行消融,测定交汇消融灶的长度、深度、连接率和爆破率。结果时间增加,长度、深度、连接率、爆破率都增加;间距增加,长度增加,深度、连接率、爆破率下降;有灌注时长度、深度、连接率、爆破率增加。12 mm、20 s有灌注时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好,长度均值为22.17±1.86 mm,深度均值为3.50±0.63 mm,连接率100%,爆破率0%。结论 30 W、60℃时双极消融可以在电极间距12 mm、20 s、有灌注(1 000 ml/h)时形成最稳定的连续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临床条件下多参数双极射频消融在离体猪心上形成的消融灶的形态大小,评价双极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在预设功率(30 W和40 W)和灌注条件(1250m l/h)下用4 mm的大头双极消融电极对新鲜离体猪心进行消融,电极间距离从12~ 17 mm,时间从20~90 s,测定交汇消融灶的长度、深度、连接率和爆破率.结果 时间增加时,长度、深度、连接率、爆破率都增加;间距增加时,长度增加,深度、连接率、爆破率下降;功率增加时,长度、连接率、爆破率增加,深度减小.12 mm、20 s、30 W,有盐水灌注(1250 ml/h)时双击消融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好,长度均值为19.89 mm,深度均值为3.94 mm,连接率100%,爆破率6%.结论 双极消融可以在电极间距离12 mm、20 s、30 W、有灌流(1250 ml/h)时形成稳定的交汇消融灶.  相似文献   
4.
预激综合征(WPW)合并心房颤动(房颤)可引起快速心室反应,发展为心室颤动,使血流动力学恶化,危及生命,因此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WPW合并房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现对WPW并发房颤可能与旁路电生理特性、旁路对心房电生理的影响、旁路逆传致波峰碰撞等因素有关的机制;在心电图上的诊断特点;电复律治疗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普罗帕酮、胺碘酮、伊布利特等的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治疗及术后的复发随访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一种在无线遥测和刺激技术基础上的兔房颤模型的制作.方法 新西兰兔皮下植入自主研发的植入式遥测刺激器,植入式遥测刺激器的制作是以TI公司(德州仪器)的MSP单片机和TI公司的RF无线收发芯片CC2250为核心开发设计.优化植入系统设计以满足新西兰兔房颤模型建立的探索实验;植入子植入新西兰兔腹部皮下,采集电极留置于左上肢和右上肢腋下皮下,两个刺激电极分别缝合于左心耳和左心房上,通过无线收发采集和刺激信号;实现利用Powerlab生理记录仪连续监测体表I导联心电信号,并通过专用计算机程序刺激软件,发放间歇(刺激2 s,暂停2 s)高频(频率20 Hz)阈上(强度2 mA,脉宽1 ms)刺激,若间歇期内出现房颤,则人为干预中止刺激,若转为窦性心律,则继续刺激.结果 植入式遥测刺激器在体内可稳定工作(包括采集模拟心电信号和发放刺激)30 d,植入新西兰兔体内刺激3周后可诱导出房颤,持续时间>48 h.结论 用新西兰兔代替比格犬建立基于无线遥测和刺激基础上的房颤模型是完全可行的,同时也体现了动物福利优化和替代原则.  相似文献   
6.
针对便携式医疗监护的需求,以高集成度、低功耗的PIC18F27J13单片机为内核,通过SPI总线与Micro-SD卡进行通讯,对采集到的心电数据进行实时存储,并通过上位机软件显示,方便医生在电脑上对心电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以实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功耗极低,通过单节3.6V锂亚电池供电,可以实现15天以上心电数据的连续采集、存储。体表贴附式电极避免了植入式的痛苦和风险,尺寸小,方便病人长期佩戴。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长期连续监测动物生理参数,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植入式遥测系统.方法 系统由无线能量传输设备、植入式微型电子胶囊、数据记录仪、数据处理软件组成.胶囊尺寸为13.06 mm×30.90 mm,重6.38 g,功耗约150 mW.结果 模拟实验验证了该植入式遥测系统能够监测心电、体温和血压.选用新西兰兔进行活体实验,测得体温范围为37.2~37.3℃,基线噪声为0.1℃,血压范围为74~83 mmHg,基线噪声为3 mmHg.结论 模拟实验和动物活体实验证明基于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植入式动物生理参数遥测系统能够比较准确地监测动物的心电、体温和血压等参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长链非编码RNA结直肠肿瘤差异表达基因(lncRNA CRNDE)、微小RNA-205-5p(miR-205-5p)表达水平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1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收治的300例冠心病患者为冠心病组,根据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单支病变组(n=106)、双支病变组(n=115)和三支病变组(n=79);同期纳入286名排除冠心病及其他系统疾病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法检测血清lncRNA CRNDE、miR-205-5p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lncRNA CRNDE、miR-205-5p与血清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ncRNA CRNDE、miR-205-5p水平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冠心病组lncRNA CRNDE、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miR-205-5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  相似文献   
9.
目的 自主研发植入型迷走神经刺激(VNS)和心电采集系统,探索多因素(VNS的频率、强度、脉宽、时间)电刺激迷走神经的最佳效果参数值,并观察VNS对血压、心率以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实验组(正常新西兰兔10只)使用自主研发的植入型VNS和心电采集系统,在适宜的程控刺激模式:频率20 Hz、强度1mA、脉宽0.5 ms、间隔刺激(开25 s,停250 s),与对照组(正常新西兰兔10只)进行体外实时监测心电和遥控VNS 4周,对比血压、心电图结果;心功能不良实验组(新西兰兔5只),使用自主研发的植入型VNS和心电采集系统,程控刺激模式:频率20 Hz、强度1mA、脉宽0.5ms、间隔刺激:开25 s,停250 s与心功能不良对照组(新西兰兔5只),进行体外实时监测心电和遥控VNS 4周,对比血压、心电图以及超声结果.结果 本实验的程控刺激可使新西兰兔心率下降10%~20%,正常条件下,实验组收缩压(123.6±2.6)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94.3±1.5) mmHg,心率(233.4±7.4)次/min;对照组收缩压(126.0±3.3)mmHg,舒张压均值(95.0±1.9) mmHg,心率(256.0±7.4)次/min.心功能不良条件下,实验组收缩压(117.6±2.6)mmHg,舒张压(76.8±2.2)mmHg,心率(193.6±4.7)次/min,射血分数0.55±0.01;对照组收缩压(116.2±9.3) mmHg,舒张压均值(79.2±4.9)mmHg,心率(211.0±7.9)次/min,射血分数0.49±0.02.VNS对于血压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心率和心功能有改善作用.结论 自主研发的植入型VNS和心电采集系统是可行的,实验程控刺激模式下VNS治疗心功能不良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动物模型的建立围绕"触发"和"维持"两个方面。触发因素为局灶的异常放电,可能来自心房肌、自主神经、肺静脉心肌袖,由相应部位的电刺激模拟。维持因素为时间依赖性的心房结构和电生理重构,研究病因学时可由疾病模型模拟,探讨机制时则多由起搏模型模拟,心房、心室、肺静脉、迷走神经干或神经结是可供选择的起搏刺激部位。在起搏模型中联合各种化学药物,包括神经递质、离子通道阻滞剂,可用于探讨心房颤动促进和终止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