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介绍面部蜗轴的相关解剖及其在美容整形外科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和网络上的相关文献,并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相关文章。结果共检索到包括电子文献在内的英文文章210余篇,中文文章36篇,将符合标准的21篇文献纳入本文的参考文献。结论面部蜗轴是口周肌肉的止点,与鼻唇沟的形成、SMAS、面部表情的表达、发音和语言等关系密切,在美容整形外科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程超  秦宏智 《解剖与临床》2002,7(4):185-186
额肌由面神经的额支支配 ,利用额肌为动力的额肌瓣法是目前治疗重度上睑下垂较理想的一种方式。近年笔者采用单一重睑切口额肌瓣法矫正需二次修复的重度上睑下垂 9例 ,报道如下。1 应用解剖额肌起自帽状腱膜 ,向前下方止于眉部皮肤 ,部分肌纤维和眼轮匝肌相互交织 ,内侧有部分  相似文献   
3.
额肌是由面神经的额支支配,利用额肌为动力的额肌瓣法是目前治疗重度上睑下垂较理想的一种方式。现就笔者近年来采用单一重睑切口额肌瓣法对需二次修复的重度上睑下垂9例患者额肌瓣的解剖关系与临床应用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软组织和硬组织的创伤修复是由细胞内、外多种物质介导,调节信号蛋白的活动.虽然对整个过程的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1],但血小板在促进创伤修复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证实[2].自Whitman等[3]首次采用浓缩血小板取代纤维蛋白胶来改善创伤愈合以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技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研究血小板浓缩物用于临床研究的效果,近年来一直存有争议[4-5].  相似文献   
5.
微创溶脂术在美容外科的应用及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脂肪抽吸术是将脂肪细胞抽出体外,以达到改善局部外形的目的。它经历了由一般吸脂术到超声吸脂术,从“干性”吸脂到“湿性”吸脂,进而发展为“肿胀吸脂”术。尽管肿胀吸脂术是临床上公认的较理想的吸脂方法,但仍然会引起局部创伤、出血、感染、淋巴水肿^[1],甚至出现肺栓塞等^[2]并发症而引起死亡。近年来,随着对微创和无创技术的重视,国内外学者们对局部的脂肪堆积开展了微创溶脂技术。即将脂肪细胞溶解,使储存在细胞内的脂肪被释放,经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被机体吸收,从而达到局部去脂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介绍面部蜗轴的相关解剖及其在美容整形外科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和网络上的相关文献,并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相关文章。结果 共检索到包括电子文献在内的英文文章210余篇,中文文章36篇,将符合标准的21篇文献纳入本文的参考文献。结论 面部蜗轴是口周肌肉的止点,与鼻唇沟的形成、SMAS、面部表情的表达、发音和语言等关系密切,在美容整形外科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下睑缘切口的面中部年轻化手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介绍和评价一种不切眶隔脂肪去除睑袋,同时上提面中部软组织,矫治老年化鼻唇沟的面中部年轻化美容术.方法 采用下睑睫毛下皮肤切口,分离眶隔与眼轮匝肌至眶下缘后转入骨膜浅面,继续向下分离1.0~1.5 cm,彻底松解固定颊部软组织的结构,向内上、正上方和外上方行3点缝合颧脂肪垫,然后将缝线穿过颊部各层软组织固定到头侧骨膜上.还纳疝出的眶隔脂肪,将眶隔沿眶下缘缝合并固定.适量切除多余的眼轮匝肌和皮肤,缝合创缘.结果 自2005年5月至2007年1月,对18例患者行下睑缘切口的面中部年轻化手术.术后随访18例患者3~9个月,睑袋、鼻唇沟及面中部松垂组织均得到明显改善,面部呈不同程度的年轻化改变,且外观自然,效果满意.结论 下睑缘切口的面中部年轻化的手术方法,具有术后瘢痕微小、效果较好等优点,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兔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对自体脂肪颗粒植入裸鼠皮下后血运重建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兔ADSCs,MTT法检测PRP、全血浆,对照组在不同时段(24、48、72h)对体外培养ADSCs增殖的影响.制备脂肪颗粒、明胶海绵颗粒.体内实验分为五组A组(脂肪颗粒+ADSCs+PRP+明胶海绵);B组(脂肪颗粒+ADSCs+生理盐水+明胶海绵);C组(脂肪颗粒+PRP+生理盐水+明胶海绵);D组(脂肪颗粒+全血浆+生理盐水+明胶海绵);E组(脂肪颗粒+生理盐水+明胶海绵).将各组移植入裸鼠皮下,分别于第7、14、30、90天取材,制作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数.结果 与其他各组相比,各时间段内A组血管数均明显增多,B、C组相对较多,D、E组血管数最少.结论 ADSCs与PRP联合可促进移植脂肪颗粒中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9.
我们于1990年9月至11月用整群抽样法对中国北方3个中等城市已育健康妇女的乳房形态做了调查,提出以乳头定位、定高确定乳房形态的设想,认为本法优于既往体积测算的方法。并推导出乳头定位、定高的回归方程: 高度=1.367×0.186×横径  相似文献   
10.
自体脂肪移植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因其具有来源丰富、取材容易、操作简单、充盈外形好、无排斥反应等优点,倍受整形美容外科医师的重视,但同时也存在脂肪移植后存活率较低(40%~60%)的问题.如何提高脂肪移植后的存活率,是脂肪移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