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20篇
特种医学   142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肝癌患者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常见恶性实体肿瘤,我国HCC患者累计病例占全世界总数的42.5%,分别居男、女性最常见恶性肿瘤的第三和第四位,男性发病率高达120/10万,每年约有近10万人死于肝癌。HCC的高发年龄段为40~60岁,但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65岁的HCC患者比例有所上升。由于HCC早期症状隐匿,患者就诊时多属中晚期,加之HCC患者合并肝硬化的发生率高(85%~95%),  相似文献   
2.
肠系膜动脉包括腹腔动脉(celiac artery,CA)、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肠系膜动脉阻塞为临床急症之一、误诊率较高,一旦发生肠梗死后,病死率为50%~80%,即使肠梗死能够得到手术治疗,多数患者术后残留肠管过短、不能保证足够的营养物质吸收,因此需要终生给予胃肠外营养。根据临床表现,肠系膜缺血分为急性和慢性,  相似文献   
3.
介入治疗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广泛血栓形成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广泛血栓形成是较少见疾病 ,可继发于腹腔感染、胰腺炎、肿瘤侵犯、门脉高压症、腹部外科术 (如脾切除、门 腔分流、肝移植术 )后、血液病等 ,急性病人可因侧支建立不良而发生肠梗死 ,未经及时治疗者死亡率高达 70 %。近年 ,欧美有些作者报道用介入微创技术治疗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 ,获得优良效果 ,国内尚无类似报告。我们最近用介入治疗方法成功救治 1例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广泛血栓形成病人 ,现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 :病人 ,女性 ,38岁 ,以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2d入院。病人2周前因巨脾合并脾静脉阻…  相似文献   
4.
经皮穿刺法股动脉造影在基层医院应用较普遍。我们以往检查的病例中,不少情况下因手推注药速度不够(3—4秒内不能将30ml造影剂注完),使血管显影浅淡而影响诊断或需重复注药。受分泌性肾盂造影腹部加压的启发,我们用以下方法克服了上述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创伤性肾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用介入技术治疗创伤性肾动静脉瘘(RAVFs)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8例不适宜做外科治疗的RAVFs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外伤性损伤4例,医源性损伤4例。6例行经导管超选择性肾动脉内钢丝圈栓塞术,2例行被覆膜支架置入患侧肾动脉内封闭瘘口。结果 血管造影显示肾内型动静脉瘘4例,累及肾动脉段-亚段级分支;主干(肾外)型动静脉瘘4例。治疗均获成功,治疗结束时复查血管造影显示瘘口被封闭。轻微并发症1例。医源性RAVFs患者术后失血症状迅速改善,肉眼血尿消失;4例术前存在心脏负荷过度症状患者,闭塞动静脉瘘后症状迅速改善,血管杂音消失。术后肾功能测定均属正常范围,其中2例肾动脉被覆膜支架置入患者,同位素肾扫描显示患侧肾脏形态、功能正常。术后随访10~42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10,18个月死于与RAVFs无关的疾病。6例仍然生存,一般情况良好,未再针对RAVFs进行外科或介入治疗。结论 介入技术,包括经导管超选择性肾动脉内栓塞术和被覆膜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创伤性、复杂型RAVFs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介入技术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超选择性移植入门静脉分支的可行性:观察移植MSC对肝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新西兰白兔MSC,用5-Bromo-2-deoxyuridine(BrdU)标记后,采用介入技术超选择性注入肝硬化兔的门静脉二级分支内,移植后3周取肝脏标本,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移植细胞,同时做血清肝功能检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观察移植MSC前后的肝功能变化.结果 超选择性门静脉MSC移植后3周,对移植区肝脏做冰冻切片、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存活的16只动物中有13只结果为阳性,移植阳性率约为81.2%(13/16),证实移植的MSC可以在病理性肝脏组织内存活;移植MSC至病理性肝脏(肝纤维化)后,血清ALT下降,与移植MSC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6.96±63.12)U/L比(101.26±39.23)U/L,P<0.05],AST、TBiL、DBiL、TP、Alb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介人技术做超选择性门静脉分支内MSC移植可以作为一项治疗肝硬化的新手段,但需要在提高移植细胞存活率、客观评价疗效(改善肝脏功能)等方面做进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卵巢动脉参与宫颈癌供血的发生率,初步分析卵巢动脉参与宫颈癌供血的相关因素,评价经导管栓塞卵巢动脉治疗宫颈癌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52例宫颈癌介入治疗的资料进行分析,对参与宫颈癌供血的卵巢动脉进行了选择性动脉内灌注化疗,然后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供应肿瘤的血管。用统计方法分析卵巢动脉参与宫颈癌供血的发生率、影响因素,评价栓塞卵巢动脉的安全性和临床意义。结果:52例宫颈癌患者中,选择性血管造影发现至少有一侧卵巢动脉参与病变供血者14例(26.9%),统计分析显示,卵巢动脉参与盆腔疾病供血的相关因素有:既往有盆腔手术史(P<0.01);既往做过子宫动脉栓塞术(P<0.01);存在一侧或两侧子宫动脉发育不良。对14例参与宫颈癌供血的卵巢动脉进行了栓塞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无重要并发症,其中4例出现一过性卵巢功能减退症状,但均为可逆性,无严重后果。结论:卵巢动脉可参与宫颈癌供血,发生率达26.9%。在做髂内-子宫动脉栓塞或化疗栓塞术时,如发现卵巢动脉参与供血,补充做卵巢动脉栓塞术是安全和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射频消融(RFA)导管治疗门静脉癌栓(PVTT)的安全性。方法将10头实验小型猪分为3组:A组(n=6)直接行正常门静脉RFA治疗;B组(n=2)先行门静脉球囊封堵,然后行门静脉新鲜血栓RFA治疗;C组(n=2)先建立PVTT模型,待门静脉血栓机化后行门静脉RFA治疗。术后1、3、4周作MRI检查,4周后处死动物作病理学检查。结果 A组动物在功率5 W条件下接受RFA治疗0.6~3.6 min,MRI检查及1个月后病理学检查均未发现明确异常。 B组动物RFA后MRI检查提示门静脉区损伤较A组明显,术后1、3、4周内膜MRI检查提示门静脉水肿逐渐减轻;术后1个月病理学检查证实邻近肝组织损伤严重。C组在功率7 W条件下接受RFA治疗1.5 min,术后MRI检查未见消融区明显水肿,病理学检查可见机化的血栓坏死、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结论采用Habib VesOpen双极RFA导管治疗PVTT,应根据PVTT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RFA功率与时间。PVTT较轻时采用大功率、短时间RFA可能较安全,PVTT较重时改用小功率、长时间RFA更为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已成为公认的替代外科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选择性卵巢动脉栓塞术(OAE)在技术上安全有效,UAE联合OAE治疗与单纯UAE治疗比较,在绝经的发病率、绝经样症状的严重程度方面无差异.但目前还需进一步明确OAE对卵巢储备功能的血清标志物及卵巢血管的影响.本文对卵巢动脉的解剖、血管造影及栓塞技术、OAE后卵巢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