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荧光示踪法研究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采用荧光示踪法研究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可行性,并初步观察静脉回流规律。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每只取耳静脉血0.ImL,分离RBC并用FITC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已标记的RBC阳性率及荧光强度,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动物双侧后肢内侧分别建立4cm×3cm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模型(n=10)和顺行岛状皮瓣模型(n=10),血管蒂长3cm。将一侧后肢随机设定为实验组,皮瓣制备后注射已标记的RBC悬液5pL;对侧为对照组,不注射示踪剂。实验组按顺行和逆行皮瓣分成两组,即顺行皮瓣组和逆行皮瓣组,每组10个;再根据注入示踪剂途径不同,分为动脉和静脉2个亚组,每亚组5个皮瓣。注射示踪剂5S后取下皮瓣立即冷冻,取连续的3张冰冻切片(5~7pm),其中2张行HE染色和GENMED染色,另]张不染色直接压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分布。结果流式细胞仪分析FITC标记的RBC阳性率在99%以上,荧光强度均≥10。;倒置荧光显微镜下标记的RBC呈均匀分布的绿色荧光,荧光强度均匀、稳定。冰冻切片显示实验组皮瓣蒂部均出现荧光,对照组未见荧光。顺行岛状皮瓣组荧光主要分布在静脉腔、静脉壁、动脉内膜和外膜;逆行岛状皮瓣组荧光分布在动脉内膜、外膜和静脉壁。结论荧光示踪剂可用于静脉回流研究,顺行岛状皮瓣静脉主要通过静脉腔、静脉壁、动脉内膜和外膜回流;逆行岛状皮瓣静脉主要通过动脉内膜、外膜和静脉壁的“迷宫式途径”回流。  相似文献   
2.
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与骨肉瘤侵袭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恶性肿瘤细胞的重要生物学特性是其对周围组织的侵袭和破坏,并在远隔器官形成转移灶。它涉及肿瘤细胞与宿主间多环节、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包括黏附、迁移和肿瘤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侵袭行为。其中,细胞黏附参与整个过程并起重要作用。介导细胞黏附作用的是一大类黏附分子(cell  相似文献   
3.
保留骨骺灭活再植术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保留骨骺灭活再植术的可行性。方法在有效大剂量化疗保护下对2例儿童骨肉瘤患者行保留骨骺的灭活再植术。以18只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对象,行保留骨骺灭活再植术,于术后4、8、12周处死动物,行大体标本、影像学、病理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及软骨各层厚度的测量。结果2例患者分别随访36个月和40个月,无复发转移,膝关节屈曲100°和110°。患肢较对侧短1.0cm和1.2cm。实验研究发现保留骨骺灭活再植术的灭活骨与保留的骨骺、灭活骨与截骨断端间术后8周即愈合;保留骨骺软骨钙化层的厚度随时间逐渐增厚,较正常薄;关节软骨面基本保持了正常的形态和结构。结论保留骨骺的灭活再植术为儿童骨肉瘤提供了一种新的保肢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5.
背景:中央脊髓综合征是常见的不完全性颈脊髓损伤,目前关于其手术与非手术处理的利与弊仍是脊柱外科争论的焦点。目的:探讨中央脊髓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手术治疗的34例中央脊髓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4例,女10例;年龄39~76岁,平均53.6岁;前路手术26例,后路手术8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定,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JOA评分,评估手术疗效并分析其预后情况。结果:34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3个月,平均(14.5±3.8)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为(8.8±1.8)分,术后6个月提高至(13.9±2.1)分,末次随访为(14.6±1.5)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6.1±21.6)%和(73.6±15.2)%。术后1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发生硬膜外血肿,无一例发生椎动脉损伤、切口感染、内固定物失败等并发症。结论:手术解除椎管内的压迫是治疗中央脊髓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对于诊断明确的中央脊髓综合征,在全身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宜早期根据椎管内脊髓损伤的节段、压迫来源及程度等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案,以改善脊髓内血供,减少脊髓继发性损害,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和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肿瘤切除后人工假体重建肩关节的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肱骨近端骨肿瘤患者采用肿瘤型肱骨近端假体重建肩关节,肿瘤类型:骨肉瘤6例,软骨肉瘤4例,浆细胞瘤1例,恶性骨巨细胞瘤4例,转移癌3例。骨肉瘤、浆细胞瘤患者手术前后均接受化疗。术后6个月采用MSTS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肩关节功能。结果 1例失访,17例获随访,时间10~96(52.8±8.4)个月。死亡4例,复发1例,肩关节半脱位2例。肩关节MSTS功能评分为9~27(18.6±3.5)分,其中优8例,良5例,中2例,差2例,优良率13/17。结论应用肿瘤型肱骨近端假体治疗肱骨上段肿瘤能降低术后并发症,需注意肩袖和外展装置的修复,大多数保肢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疾病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胸腰椎疾病28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9例;年龄56~84岁,平均年龄65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24例,椎体血管瘤(VH)4例。应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观察术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2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均即刻消失,术后次日即下床活动。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28例患者均恢复发病前生活方式,无疼痛;影像学检查,病椎高度无明显丢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胸腰椎疾病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恶性肿瘤切除术后骨缺损的重建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2例肱骨近端恶性肿瘤实施关节内肿瘤切除与重建术:3例采用瘤段切除灭活再植术,6例采用瘤段切除同侧锁骨翻转移植术,8例行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5例行瘤段切除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结果 3例失访,19例获得随访,时间9~96(50.0±8.2)个月。局部复发4例,死亡8例。根据Enneking肢体功能评价标准:瘤段切除灭活再植患者得分为(22.8±1.4)分,同侧锁骨翻转移植患者得分为(24.2±1.6)分,异体骨关节移植患者得分为(23.9±1.5)分,人工假体置换患者得分为(26.1±1.8)分。结论肱骨近端恶性肿瘤切除后重建,成年人可首选人工假体置换,儿童及青少年可选用同侧锁骨翻转移植重建。术中需注意肩袖和外展装置的修复,大多数保肢者能保存一定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提高手术效果.方法:20具成人L3~S1段尸体标本,去除腰椎畸形凸出标本,正中矢状锯开,观测椎板、黄韧带、神经根与椎间盘之间关系.临床应用椎间盘镜(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56例.结果:L3~4椎间盘被L3椎板遮挡最多,L4~5椎间盘次之,而L5~S1椎间盘没有或仅有少许被L5椎板遮挡 L3~4椎间盘下缘均在L4神经根肩部上方,L4~5椎间盘下缘多在L5神经根肩部、腋部之间,而L5~S1椎间盘多在S1神经根腋部下方 临床随访5~8个月,根据NaKai分级,优46例,良9例,可1例.优良率98.2% .结论:严格把握适应证、熟练掌握腰椎各节段解剖特点,是提高MED手术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尺骨鹰嘴截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青壮年C型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2年4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26例C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19~54岁,平均40.5岁。骨折类型按AO/ASIF分类为:C1型5例,C2型14例,C3型7例,全部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38个月,平均15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时骨折及截骨处均全部骨性愈合。肘关节功能根据Mayo法评分为55~100分,平均84.42分,其中优(90~100分)10例,良(75~89分)12例,可(60~74分)2例,差(<60分)2例;优良率为84.6%。结论经尺骨鹰嘴截骨显露充分,双钢板内固定牢靠,允许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是目前手术治疗青壮年C型肱骨髁间骨折的较好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