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对比分析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与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股骨头内骨小梁的结构特点。 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因股骨颈骨折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分别设为骨折组与坏死组,每组各20例(20髋),术中完整取出股骨头作为研究材料。应用计算机对股骨头进行三维重建,利用x、y、z轴各2个相互平行的平面将股骨头分割成27个区域,27个区域的编号规则:分为内侧、中间、外侧3个区,每组按照由前向后、由上向下的顺序编为1~9号。内侧区编号为m1、m2……m9;中间区编号为c1、c2……c9;外侧区编号为l1、l2……l9。对样本进行Micro-CT断层扫描,获取股骨头样本的计算机三维图像。手工选取兴趣区,采用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骨小梁间隙等三维空间参数分别对2组股骨头内骨小梁进行评价。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在骨折组中,将股骨头按矢状面分割为内侧区、中间区、外侧区进行对比,中间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的优势骨小梁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6.59、73.50、38.60、48.50,P值均小于0.05);将股骨头按冠状面分割为前区、中间区、后区进行对比,前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9.50、43.92、85.40、36.00,P值均小于0.05);将股骨头按水平面分割为上区、中间区、下区进行对比,上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03、29.47、255.50、45.50,P值均小于0.05)。对比坏死组股骨头不同部位骨小梁微结构参数,如果将股骨头分为内侧区、中间区、外侧区,中间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的优势骨小梁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1.42、26.60、400.00、36.00,P值均小于0.05);如果将股骨头分为上区、中间区、下区,上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2.99、25.33、28.50、37.33,P值均小于0.05);如果将股骨头分为前区、中间区、后区,前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 567.17、57.29、42.11、41.17,P值均小于0.05)。与坏死组相比,骨折组骨小梁骨体积分数均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P=0.01)、骨小梁厚度均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P=0.01)、骨小梁数量均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7,P=0.01),骨小梁间隙均值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2,P=0.01)。 结论激素对于坏死股骨头的影响不仅仅是坏死区,包括硬化区、正常骨小梁区,即对于整个股骨头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采用健侧带血管蒂游离腓骨骨皮瓣联合外固定架治疗创伤致胫骨复合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7—2021-07采用带血管蒂游离腓骨骨皮瓣联合外固定架治疗的12例胫骨粉碎性骨折合并骨缺损患者,均为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经彻底清创、去除坏死骨与采用外固定架固定后,二期采用健侧带血管蒂游离腓骨骨皮瓣治疗创伤后患侧胫骨大段复合组织缺损。按照下肢力线将带血管蒂游离腓骨骨皮瓣远近端插入胫骨髓腔,在远近端置入螺钉或内固定物固定。结果 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1个月。皮瓣全部存活,术后3.0~3.5个月出现骨痂,术后10个月移植腓骨大部愈合,腓骨完全胫骨化为术后12~16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腓骨完全胫骨化,未发现移植腓骨骨折。2例皮瓣出现静脉危象,行急诊手术取出血管内血栓后存活。1例皮瓣周围组织出现少量坏死,取腹部皮肤组织二期植皮后存活。末次随访时4例参照Enneking肢体功能评定系统,功能评价平均28分,其中肢体术后平均功能恢复程度为97%,外形满意、负重及行走均无明显影响;5例为术后18~24个月取出钢板内固定或克氏针内固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