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9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SLE是一种累及多部位、多器官的自身免疫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其发病机理与机体细胞免疫的改变有关.特别是T细胞及亚型的明显变化,而使得免疫失调及免疫应答紊乱。本文根据T细胞表面分化抗原不同,将T细胞分成若干亚群,目前.常用方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肾移植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 (solublethrombomdulin ,sTM)、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 (endothelialproteinCreceptor ,sEPCR)、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onWillebrandfactor,vWF)含量水平的动态检测分析 ,探讨其在肾移植及移植排斥反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 4 2例肾移植患者手术前后、排斥反应治疗过程中的sTM、sEPCR、vWF含量。结果 :肾移植术后sTM、sEPCR、vWF含量水平较术前明显增高 (P <0 0 5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发生移植排斥反应者较无排斥者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肾移植术前、排斥反应有效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肾移植患者sTM、sEPCR、vWF各指标间呈正相关 (r =0 5 95 ,P <0 0 1,r =0 5 81,P <0 0 1,r =0 6 0 6 ,P <0 0 1)。结论 :sTM、sEPCR、vWF均可作为肾移植患者血管内皮的免疫损伤标志物 ,联合动态监测sTM、sEPCR、vWF的含量在观察肾移植手术创伤程度、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的监测等方面均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Array 360 System是用于检测悬浮于缓冲液中的抗原一抗体免疫复合物颗粒,它采用的测定方法是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的速率峰值经微电脑转换处理成抗原浓度.该方法具有敏感性好、精确、快速和简便等特点,一次可对40份标本进行20种免疫特定蛋白的检测,比单向扩散及放射免疫法结果准确、操作简便、时间短.现就Array 360 System的使用评价如下:  相似文献   
4.
血糖动态监测在原位肝移植术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糖的动态变化在原位肝移植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术中不同时间点抽取静脉血进行血糖的测定。结果:无肝前期,血糖水平高于正常并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无肝期,血糖较无肝前期进一步升高;新肝期,随着移植肝循环开放,血糖有所降低,但仍高于正常。结论:在原位肝移植术中,无肝前期血糖明显升高;无肝期血糖升至峰值,随后逐渐下降。血糖动态监测有助于术中根据它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发病及病情进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检测86例RA患者不同病期、45例骨关节炎(OA)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中IL-17、VEGF水平,并与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类风湿因子(RF)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RA组血浆IL-17和VEGF水平显著高于OA组和对照组(P〈0.05),OA组血浆IL-17和VEG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组活动期血浆IL-17和VEGF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及健康对照组(P〈0.01),RA缓解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血浆IL-17、VEGF水平与ESR、hs-CRP、RF呈正相关。结论IL-17、VEGF与RA的发病、病情发展存在一定相关性,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调节,直接或间接参与RA炎症的发生、血管增生及关节软骨破坏等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AECA)、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白细胞介素-17(IL-17)的检测,旨在探讨AECA、VEGF、IL-17在RA患者发病、病情进展中的相关性及其内在联系.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86例RA、45例骨关节炎(OA)、30例健康对照AECA的阳性率和VEGF、IL-17水平,VEGF、IL-17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类风湿因子(RF)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RA患者AECA阳性率为8.1%,高于OA患者的阳性率2.2%(t:2.133,P<0.05)和健康对照的阳性率0(t=2.562,P<0.05);RA活动期AECA阳性率为16.7%,高于RA缓解期的阳性率3.6%(t=2.105,P<0.05);RA患者血浆IL-17和VEGF水平显著高于OA组(t=2.02、t=2.106,P<0.05)和健康对照组(t=2.413、t=2.469,P<0.05);RA患者活动期血浆IL-17和VEGF水平明显高于RA缓解组(t=2.315、t=2.232,P<0.05)及健康对照组(t:2.985、t=2.753,P<0.01);RA缓解组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t=1.475、t=1.326,P>0.05);RA患者AECA滴度、血浆IL-17、VEGF水平与ESR、hs-CRP、RF的指标呈正相关.结论 AECA、VEGF、IL-17三者与RA的发病、病情活动存在一定的关系,IL-17、VEGF水平变化及AECA的滴度可作为临床观察RA病情活动、判断疗效及预后等方面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多因素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T细胞在RA的发病、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越来越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最新的研究显示,CD4+T淋巴细胞可分为Th1、Th2、Treg和Th17四大亚群。Th17细胞代表一类不同于Th1或Th2的CD4+Th细胞亚群.具有很强的促炎症作用.并与多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Ag)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319例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和30例健康人分别检测HBV标志、PreS1抗原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结果 319例乙型肝炎患者中PreS1抗原和HBV-DNA的检出率分别为51.7%和56.1%,两种方法符合率为92.1%;PreS1Ag在HBeAg阳性(1/3/5)和HBeAg阴性(1/4/5)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8.4%、31.1%,HBV-DNA在HBeAg阳性(1/3/5)和HBeAg阴性(1/4/5)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1.1%、34.1%,HBV-DNA检出率稍高于PreS1抗原的检出率,但两者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乙肝病毒PreS1抗原与HBeAg阳性、HBV-DNA阳性呈高度相关,PreS1抗原可与HBeAg、HBV-DNA同时作为HBV存在复制和传染性的重要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动态检测分析,观察其在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变化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62例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患者和35例输血科献血员标本的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同时采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慢性活动型组sTM、sEPCR及vWF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HBV-DNA阳性组sTM、sEPCR及vWF水平均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组(P均〈0.05);慢性活动型组经治疗后sTM、sEPCR及vWF水平较活动期明显下降(P均〈O.05);慢性活动型组sTM与sEPCR、sTM与vWF及sEPCR与vWF之间均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6576、0.6252、0.6135.P均〈0.01)。结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与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病变过程密切相关,联合动态检测sTM、sEPCR及vWF的水平可作为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的重要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在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银染-聚合酶链反应-酶免法(TRAP-PCR—ELISA)法检测48例乳腺癌组织标本、48例相应癌旁组织标本、19例良性乳腺肿瘤组织标本、21例正常乳腺组织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hTERT的基因表达。结果端粒酶活性表达率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表达率分别为:乳腺癌组为85.42%和89.58%;良性乳腺肿瘤组为42.11%和31.58%;相应癌旁组为14.58%和16.67%;正常乳腺组为0.00%,0.48%。乳腺癌组、良性乳腺肿瘤组、相应癌旁组及正常乳腺组之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01);乳腺癌组端粒酶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表达率与良性乳腺肿瘤组呈正相关(r分别为0.7982、0.6875,P均〈0.01)。结论端粒酶活性及其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表达与乳腺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关;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基因表达的检测,可作为乳腺肿瘤诊断、治疗、监测、预后的重要指标,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