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Ⅱ型登革病毒对人骨髓粒-单系祖细胞集落染色体SCE影响的研究刘文君△何政贤林桂真已知在许多病毒性疾病及离体培养的人体细胞中,病毒可通过直接和/或间接途径引起染色体损伤,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isterchromatidexchange,SCE)检测证实...  相似文献   
2.
介绍骨髓粒-单系祖细胞(CFU-GM)集落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的制备方法,应用时应注意集落细胞的收集,Brdu及秋水仙胺浓度和作用时间等问题,为临床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用本法删定27例健康成人骨髓CFU-GM集落染色体SCE频率为4.59±0.67次/集落细胞,该值可作为正常人分髓CFU-GM集落SCE的正常值供临床和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 (DC)在体外诱导针对白血病细胞的CTLs杀伤活性。方法 用IL 4和GM CSF培养正常人外周血DC ,以HL 6 0细胞裂解液致敏DC ,再与淋巴细胞共孵育 ,激活T淋巴细胞 ,用LDH释放法测定致敏DC诱导杀伤性细胞对HL 6 0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扩增培养出可见树突状形状的DC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1α及CD86表达阳性 ,CD14表达阴性。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观察DC刺激的异体淋巴细胞增殖明显较对照组高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n =15 ,P <0 .0 1)。在效靶比为 2 0∶1时 ,抗原致敏的DC诱导的杀伤性T细胞对HL 6 0细胞的杀伤率是 39.9%± 2 1.5 % ,直接以抗原刺激的T细胞的杀伤率是 2 6 .3%± 15 .6 %。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n =16 ,P <0 .0 0 1)。效靶比为 2∶1时 ,抗原致敏的DC诱导的杀伤性T细胞对靶细胞就有明显的杀伤作用 ,随着效靶比增加 ,杀伤作用增强。实验组和对照组不同效靶比杀伤率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n =16 ,P <0 .0 0 1)。结论 DC...  相似文献   
4.
5.
急性白血病患者WT1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WT1基因在白血病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探讨WT1基因表达与白血病疗效关系。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初治及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73例治疗前WT1基因的表达,结合临床观察WT1表达阳性与急性白血病治疗疗效关系,并观察缓解后患者WT1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7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WT1阳性53例(72.6%),其中46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阳性32例(69.6%),2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阳性17例(73.9%)。3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及1例急性浆细胞白血病均表达阳性。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非M3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WT1表达阳性对治疗缓解率无明显影响。对21例患者治疗后动态观察,当完全缓解时,WT1表达转阴性;复发时WT1表达又转阳性。结论 WT1在急性白血病阳性率较高,但阳性与否对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WT1基因作为白血病标志用于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白血病患者免疫状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已知免疫与肿瘤有密切关系,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容易患肿瘤。不少肿瘤包括白血病,已证实有免疫原性,应用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疗法治疗肿瘤,可收到一定效果。因此研究肿瘤患者的免疫状态,对了解疾病的病因、诊断,甚至对病程、指导治疗及估计预后,均有一定现实意义。关于白血病患者免疫状态的研究,国内外已有报道,但为数不多,现报道我院51例各类型白血病的体外细胞免疫及免疫球蛋白测定的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P73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34例初诊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P73基因表达;结合临床观察,分析P73基因阳性表达与治疗反应的关系.[结果]34例初治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P73基因表达阳性11例,阳性率为32%.其中AML-M2亚型有较高阳性表达率.P73基因表达阴性者治疗后完全缓解率达91%(21/23例),P73基因表达阳性者完全缓解率为55%(6/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P73基因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P73基因表达阳性患者完全缓解率较低.结果提示P73基因表达情况对初诊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骨髓细胞学的诊断 ,是以骨髓细胞涂片为基础 ,通过对细胞涂片进行染色后 ,在一定的计数范围内 ,对各系统细胞进行分类与分析 ,观察细胞形态特点 ,有无异常病理改变 ,确认每个细胞 ,方可得到正确的诊断 ;为避免由于在涂片制作、染色、观察、分析等方面出现偏差 ,提高骨髓细胞学确诊率 ,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 涂片细胞形态学的检查是以涂片为基本 ,辩认每一个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显示各系统细胞特点 ,进行分析诊断 ,所以涂片的制作是关键。涂片太厚 ,细胞分布不均或聚集成堆 ,可导致染色欠佳 ,甚至细胞固缩 ;幼稚细胞可能因染色…  相似文献   
9.
1例急性肝静脉闭塞病合并血小板无效性输注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静脉闭塞病(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HVOD)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一种非常严重的肝脏并发症,死亡率约为30%~50%[1]。血小板无效性输注是指患者在反复输注血小板后,疗效不断下降,最终导致无效[2]。HVOD主要治疗方法是溶栓,血小板无效性输注的主要并发症是全身出血因此,在溶栓过程中确保患者不引起重要器官的出血是护理的重点。我院2004年7-8月治疗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中度急性肝静脉闭塞病、血小板无效性输注的患者,获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过程报道如下。病例介绍患者,女,37岁,确诊急性粒细胞白血病5个月,于2004年7…  相似文献   
10.
血栓弹力图(TEG)是诊断血液凝固性增高或减低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现已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易发生血栓,又易发生出血,通过用TEG方法了解该病出凝血的变化,在国内尚未见有报道。本文报道14例(18例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