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患者,女,22岁,学生。11年前于我院儿童医院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予以正规治疗后一直处于缓解状态,3月前发现"左颌下肿块1月余,皮肤瘀点、瘀斑5 d",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出血的风险评估。方法:2008年4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血液科住院的ITP患者共128名。抽取患者静脉血,测定血小板计数和APCT。将患者分为血小板计数〈30×10^9/L组和血小板计数(30~79)×10^9/L组。将APCT与Khellaf出血评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APCT预示ITP患者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及其与Khellaf出血评分的相关性。结果:APCT≥90s为界点值,对预示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1.3%,假阳性率为8.69%,假阴性率为0%。在血小板计数〈30×10^9/L组中,APCT与Khellaf出血评分数值呈直线型正相关(r=0.968,P=0.013)。在血小板计数(30~79×)10^9/L组中,APCT的变化与Khellaf出血评分亦具有正相关性(r=0.764,P=0.01)。结论:APCT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评估ITP患者出血风险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和比较原发结内与原发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2012年间的132例原发结内外DC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疗效,并对生存情况和预后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原发结内患者相比,原发结外患者多表现为Ann Arbor分期早以及LDH升高、β2-微球蛋白升高、全身症状的比例较低;原发结内、外DLBCL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7%和81%(P>0.05);原发结内、外DLBCL患者5年PFS分别为:48.6%和63.7%,(P<0.05).原发胃肠道与非原发胃肠道的结外DLBCL患者5年OS和5年PFS分别为80.0%、50.0% (P <0.05)和76%、48.5% (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乳酸脱氢酶升高、ECOG评分、IPI评分、是否胃肠道侵犯以及GCB型是全组DLB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只有显示年龄、IPI评分、ECOG评分及GCB型与患者预后差有关.结论 与原发结内患者相比,原发结外患者具有某些不同临床特征,原发结外尤其原发胃肠道患者可能具有更好的生存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脾切除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效果,探讨影响脾切除治疗ITP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2例IT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统计软件首先做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后P<0.05的预后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的预后因素。结果:本组52例患者随访4~118个月,67.3%患者获得显效,17.3%为良效,15.4%为无效,总有效率为84.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血小板计数及术后1周内血小板计数峰值对脾切除治疗ITP的预后有显著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是判断脾切除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通过构建的预后方程进行效能评价,显效组和非显效组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脾切除治疗IT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年龄是判断脾切除治疗ITP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本组构建的预后方程能较好地反映预后,对临床指导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研究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骨髓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分成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1例),每组均进行常规化疗,观察组同时口服沙利度胺100mg/d。取患者血浆,使用ELISA法测定治疗前后2组患者VEGF、VEGFR、bFGF以及MVD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EGF、VEGFR与MVD分别为(212.8±36.2)pg/ml、(1765.4±338.1)pg/ml、(8.31±1.55)n/HP,与对照组的(289.0±31.7)pg,/ml、(1359.9±392.8)pg/ml、(14.21±2.74)n/HP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bFGF分别为(2.10±0.19)pg/ml与(2.12±0.29)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消化道反应与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沙利度胺通过抑制患者体内VEGF的表达与减少MVD而达到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并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35岁.因"确诊急性白血病11个月余,发热4 d"于2007年6月26日入院.患者于11月前因皮肤淤点淤斑,面色苍白伴头晕入院.经骨髓细胞学检查,诊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M4b,免疫表型为髓系伴CD7 表达.分别于2006年7月11日、2006年8月5日及2006年10月28日行IDA方案化疗,复查骨髓提示基本缓解.出院期间一直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3种方案治疗重症ITP的治疗效果,探讨3种方案治疗ITP的药物经济学效果,为治疗ITP提供参考.方法:对76例IT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IVIG组、rhIL-11 +DXM组及DXM组,观察3组治疗方案的短期疗效,运用成本效果分析对3种治疗方案进行评价.结果:IVIG组、rhIL-11 +DXM组及DXM组第7天总有效率分别为95.23%、91.30%和84.37%,P>0.05;IVIG组和rhIL-11+ DXM组在治疗第5天时血小板计数及有效率均高于DXM组,P<0.05;IVIG组血小板上升至30×109/L所需时间明显短于rhIL-11 +DXM组和DXM组,而rhIL-11 +DXM组所需时间小于DXM组,P<0.05;IVIG组、rhIL-11 +DXM组和DXM组C/E分别为220.18、61.95和41.05;以DXM组为参照,IVIG组和rhIL-11+DXM组△C/△E分别为1 450.58和297.58.结论:3组在治疗重症ITP短期总有效率高.IVIG组提升血小板计数最迅速,但价格最昂贵,DXM组治疗最经济,rhIL-11 +DXM组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iR-148b是否通过调控Ezrin来调节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的药物敏感性。方法:诱导建立人DLBCL耐药细胞株CRL2631/CHOP,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RL2631细胞和CRL2631/CHOP细胞的miR-148b表达,Western blot检测2组细胞的Ezrin蛋白表达;采用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miR-148b与Ezrin的靶向结合情况;采用miRNA模拟/干扰技术和CCK-8方法检测CRL2631/CHOP细胞和CRL2631细胞对CHOP的敏感性。结果:CRL2631/CHOP细胞miR-148b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RL2631细胞(P=0.001);CRL2631/CHOP细胞Ezr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RL2631细胞(P<0.05);双荧光素酶实验结果显示,Ezrin是miR-148b的直接靶基因;转染miR-148b mimic后,CRL2631/CHOP细胞的Ezrin和MDR-1蛋白表达量下降(P<0.05),而CRL2631/CHOP细胞对CHOP敏感性增加(P<0.05);转染miR-148b inhibitor后,CRL2631细胞的Ezrin和MDR-1蛋白表达量上升(P<0.05),而CRL2631细胞对CHOP敏感性下降(P<0.05)。结论:miR-148b通过调控Ezrin影响DLBCL细胞对CHOP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D-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外周血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上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32例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期健康志愿者18例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比较2组CD4+T细胞和CD8+T细胞PD-1的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PD-1表达与DLBCL患者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外周血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PD-1表达水平在DLBCL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DLBCL组中,Ann Arbor分期Ⅰ期~Ⅱ期患者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PD-1表达水平均低于Ⅲ期~Ⅳ期患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DLBCL患者在化疗期间PD-1在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较化疗前有下降趋势。结论 DLBCL患者外周血PD-1表达水平升高,与临床分期和治疗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