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肾移植大鼠的饮食营养干预,观察大豆异黄酮对慢性移植肾肾病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近交系雄性Fisher(F344)大鼠作为供者,雄性Lewis(Lew)大鼠作为受者,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制作肾移植模型。将受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高异黄酮大豆蛋白饲料(HIS组)、低异黄酮大豆蛋白饲料(LIS组)或酪蛋白饲料(CAS组)。移植前和移植后第4、12和24周时检测血压,并收集受者的血和尿样,检测尿蛋白和血肌酐含量。24周时处死大鼠获取移植肾,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在移植后4周时,HIS组受者的尾动脉收缩压、24h尿蛋白含量和血肌酐浓度即低于LIS组和CA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12周和24周时,HIS组的受者尾动脉收缩压、24h尿蛋白含量和血肌酐浓度均较LIS组和CAS组显著降低(P〈0.05);移植后24周时,HIS组移植肾组织的间质纤维化和炎症、血管硬化、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萎缩等慢性病变均较LIS组和CAS组为轻(P〈0.05);HIS组移植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和分泌均较LIS组和CAS组为少(P〈0.05)。结论大豆异黄酮对移植肾功能和结构有保护作用,可作为一种防治慢性移植肾肾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研究背景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是起源于内耳内淋巴囊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罕见,因其进展过程缓慢、病变位置深、术前难以明确诊断而易延误病情,给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文重点探讨原发于颅内脑桥小脑角区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的病理学特征,以期提高临床的重视程度。方法回顾1例原发于右侧脑桥小脑角的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通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特殊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结果男性患者,32岁。近20年来进行性右耳听力下降并头痛。CT检查可见右侧岩骨乳突部膨胀性生长的溶骨性病灶;MRI显示肿物约4.20cm×3.30cm×2.00cm大小,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肿瘤灶不均匀强化。肿物破坏右侧岩骨并侵入乳突,累及邻近硬脑膜,但未突破硬脑膜侵犯脑实质。术中可见肿瘤位于右侧脑桥小脑角区,侵袭破坏岩骨并累及硬脑膜,但第四脑室侧孔未受累。肿瘤由乳头状、囊状或腺样结构组成,呈浸润性生长,破坏周围骨质;单层扁平和立方上皮细胞覆盖,乳头间质为较丰富的血管轴心和少量浸润的炎性细胞,肿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胞质空亮或嗜酸性,胞核呈不规则圆形,未见核分裂象,腺腔内还可见嗜酸性胶样物质,类似甲状腺滤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弥漫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和上皮膜抗原,灶性表达癌胚抗原,但不表达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蛋白、甲状腺球蛋白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Ki-67抗原标记指数<1%。特殊染色腺腔内嗜酸性胶样物质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病理诊断为右侧脑桥小脑角区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结论内淋巴囊肿瘤为临床罕见低度恶性腺癌,起源于内耳内淋巴囊上皮细胞,尽管其组织形态表现温和、生长缓慢,但可侵袭破坏周围组织。诊断颅底乳头状病变时应提高警惕,并注意与其他具有相似组织学结构的颅内肿瘤相鉴别。研究背景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是起源于内耳内淋巴囊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罕见,因其进展过程缓慢、病变位置深、术前难以明确诊断而易延误病情,给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文重点探讨原发于颅内脑桥小脑角区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的病理学特征,以期提高临床的重视程度。方法回顾1例原发于右侧脑桥小脑角的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通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特殊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结果男性患者,32岁。近20年来进行性右耳听力下降并头痛。CT检查可见右侧岩骨乳突部膨胀性生长的溶骨性病灶;MRI显示肿物约4.20cm×3.30cm×2.00cm大小,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肿瘤灶不均匀强化。肿物破坏右侧岩骨并侵入乳突,累及邻近硬脑膜,但未突破硬脑膜侵犯脑实质。术中可见肿瘤位于右侧脑桥小脑角区,侵袭破坏岩骨并累及硬脑膜,但第四脑室侧孔未受累。肿瘤由乳头状、囊状或腺样结构组成,呈浸润性生长,破坏周围骨质;单层扁平和立方上皮细胞覆盖,乳头间质为较丰富的血管轴心和少量浸润的炎性细胞,肿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胞质空亮或嗜酸性,胞核呈不规则圆形,未见核分裂象,腺腔内还可见嗜酸性胶样物质,类似甲状腺滤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弥漫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和上皮膜抗原,灶性表达癌胚抗原,但不表达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蛋白、甲状腺球蛋白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Ki-67抗原标记指数<1%。特殊染色腺腔内嗜酸性胶样物质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病理诊断为右侧脑桥小脑角区乳头状内淋巴囊肿瘤。结论内淋巴囊肿瘤为临床罕见低度恶性腺癌,起源于内耳内淋巴囊上皮细胞,尽管其组织形态表现温和、生长缓慢,但可侵袭破坏周围组织。诊断颅底乳头状病变时应提高警惕,并注意与其他具有相似组织学结构的颅内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微血管密度(MVD)在黏液表皮样癌(MEC)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与MED临床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正常唾液腺组织、38例高分化MEC及26例低分化MEC中HIF-1α和MVD的表达.结果 HIF-1α的阳性表达率和MVD计数在正常唾液腺组织、高分化MEC及低分化MEC中的表达均依次增强,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EC中MVD计数随着HIF-1α表达的增强而升高(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组的MEC中HIF-1α的阳性表达率和MVD计数均高于非转移组(P<0.05).结论 HIF-1α的表达和MVD与MEC的分化程度和淋巴转移程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泛素样小分子修饰因子-1(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1,SUMO-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01-01-2012-09-30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手术切除或结肠镜下切除的标本,其中63例结直肠癌组织,47例结直肠腺瘤组织,1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或炎症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织中SUMO-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SUMO-1蛋白与结直肠癌患者不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应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和χ2检验连续性校正法,等级资料比较用秩和检验。结果 SUMO-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95.2%(60/63),结直肠腺瘤组织为21.3%(10/47),正常结直肠黏膜或炎症组织中为10.0%(1/10)。其在结直肠癌组织与结直肠腺瘤组织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633,P<0.001;在结直肠癌组织与正常结直肠黏膜或炎症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53,P<0.001;在结直肠腺瘤组织与正常结直肠黏膜或炎症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4,P=0.704。SUMO-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远处转移、TNM分期、浸润深度和组织学分级明显相关,P值均<0.05。但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大体类型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值均>0.05。结论 SUMO-1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高。SUMO-1蛋白的表达与癌组织的浸润深度、TNM分期和远处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5.
肾活检患者451例临床与病理构成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珠海地区肾脏疾病的病理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51例肾活检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探讨其病因、临床特点及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 451例肾活检患者中,男、女高峰发病年龄为19~37岁,分别占59%及65%.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共369例(占81.81%),临床类型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无症状血尿、蛋白尿149例(占40.38%)、慢性肾小球肾炎104例(占28.18%)、肾病综合征76例(占20.60%),病理类型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IgA肾病251例(占68.02%)、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33例(占8.94%)、微小病变型肾病(MCD)24例(占6.50%);继发性肾小球疾病69例(占15.30%),临床类型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狼疮肾炎26例(占37.68%)、乙型肝炎相关性肾小球肾炎24例(占34.78%)、紫癜肾炎9例(占13.04%).结论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目前最主要的肾小球疾病,IgA肾病在原发性肾脏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狼疮肾炎排在首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Notch通路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Toll样受体4(TLR4)介导的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I组)和γ-分泌酶抑制剂DAPT干预组(DAPT组)。分别于再灌注6 h、12 h、24 h、48 h、72 h时点观察各组肾脏病理改变,检测血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Scr)水平,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大鼠肾脏Notch1、TLR4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在IRI组,呈现不同程度的以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间质损伤为主的肾脏病理改变,BUN、Scr及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含量在各时点均显著高于sham组(P<0.05),而在DAPT干预组,在各时点肾脏病理损伤明显减轻,BUN、Scr和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显著低于IRI组(P<0.05)。Notch1、TLR4和NF-κB p65主要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中,在sham组仅有微量表达,在IRI组则有高表达,在各时点表达与sham组相比均显著增强(P<0.05),而在DAPT组,各因子的表达水平在各时点均较IRI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大鼠肾脏IRI出现显著的肾功能及肾脏病理改变,血清炎性因子TNF-α和IL-6水平升高,Notch1、TLR4及NF-κB p65在肾组织中表达增强;而DAPT可通过抑制Notch1活化和TLR4/NF-κB通路,抑制TLR4所介导的炎症反应,从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Kai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10例正常皮肤、30例皮肤SCC中Kai1、Kai1 mRNA的表达;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采集、分析图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Kai1、Kai1mRNA在正常皮肤中均呈强阳性或阳性表达,在SCC中均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两者在SCC中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皮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Kai1蛋白及其mRNA的低表达可能在皮肤SCC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骨组织脱钙技术是病理实验室常用技术之一.它的应用,使难以切片或不能完整制片的骨或软骨组织达到完整制片的目的.适用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等技术的染色.大鼠关节组织制片的关键步骤是脱钙,其直接影响到制片的成败.现在大鼠关节组织石蜡制片实验中,分别用10%硝酸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复合液进行脱钙处理后,石蜡包埋、制片、染色.对用两种方法脱钙处理的大鼠关节组织石蜡制片后染色,镜下观察形态及着色效果.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3岁,左侧枕部棕褐色肿块48年,迅速增大并溃烂4年。皮肤科情况:左侧枕部有一红色乳头瘤状肿块,肿块表面潮湿,可见黄色、黑色结痂。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诊断为:①乳头状汗管囊腺瘤伴灶状癌变;②基底细胞癌。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