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对我院22例儿童骨嗜酸细胞性肉芽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像学改变,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0年以来我院22例骨嗜酸细胞性肉芽肿病例,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2例临床诊断为骨嗜酸细胞性肉芽肿,15例经病理证实,予手术刮除病灶或病灶加植骨治疗;7例采取非手术治疗,全部病例随访2个月~3年,其中2例合并韩-薛-柯病的患儿检查化疗,2例手术病人于2年后复发,予再次手术治疗,其余病例复查X光片病灶愈合良好。结论骨嗜酸细胞性肉芽肿多见于儿童与青少年,以骨质破坏、组织细胞增生和嗜酸性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特点,临床症状不典型,X线片是主要诊断方法,CT和MRI对其诊断帮助不大,治疗上应依据病灶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С����λθ�Ĥ�ϲ�����֢55���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异位胃黏膜症合并急腹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了2000-12—2005-12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收治的55例经病理证实存在异位胃黏膜的急腹症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和分析。结果男44例,女11例;年龄3个月至13岁,平均4·5岁。临床诊断下消化道出血31例,急性肠套叠13例,急性肠梗阻5例,急性腹膜炎6例;手术切除肠管标本经病理检查证实均有异位胃黏膜。其中Meckel憩室40例,肠重复畸形11例,肠壁正常4例。结论异位胃黏膜可能是小儿急腹症的病因之一;急腹症患儿ECT检查阴性也应开腹探查,以免遗漏异位胃黏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异位胃黏膜症合并急腹症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了2000 12—2005 12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收治的55例经病理证实存在异位胃黏膜的急腹症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和分析。 结果男44例,女11例;年龄3个月至13岁,平均45岁。临床诊断下消化道出血31例,急性肠套叠13例,急性肠梗阻5例,急性腹膜炎6例;手术切除肠管标本经病理检查证实均有异位胃黏膜。其中Meckel憩室40例,肠重复畸形11例,肠壁正常4例。 结论异位胃黏膜可能是小儿急腹症的病因之一;急腹症患儿ECT检查阴性也应开腹探查,以免遗漏异位胃黏膜。  相似文献   
4.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是小儿骨科常见的髋关节畸形之一,其主要病理变化包括髋臼发育不良、股骨头脱位及股骨近端改变。尤其是DDH残余的髋臼发育不良,其临床表现不明显,但可早期出现骨性关节炎,因此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另外髋关节是一个复杂的三维立体结构,对DDH病理形态的认识应注重于整体性、立体性,这还需借助影像学的进一步发展。在9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检查手段的限制,仅以X线片及二维CT作为临床影像诊断的依据,所包含的信息十分有限,且由于三维结构的重叠,测量结果也不准确。自从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计算机技术与螺旋CT技术的完美结合,产生了三维CT成像技术(three 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3DCT),  相似文献   
5.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是经过特殊方法提取的血小板含量丰富的血浆,相较普通血清含有更丰富的细胞因子,如血小板衍生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对人骨髓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拟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在骨创伤修复血管化中的作用.方法:抽取16名健康志愿者自体外周静脉血获取富血小板血浆.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骨髓血内皮祖细胞,将培养8 d的内皮祖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富血小板血浆组,胎牛血清组采用培养基为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配比高糖DMEM培养基加青霉素、链霉素各100 U/mL;无血清对照组采用高糖DMEM培养基加青霉素、链霉素各100 U/mL.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AC133和vWF双染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内皮祖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培养6,12,48 h增殖情况,Transwell小室检测迁移,Matrigel管腔形成实验检测管腔形成能力.结果与结论:①各组细胞均在接种后12~24 h开始贴壁,并由圆形逐步变化为梭型、多角形、不规则形状等.②富血小板血浆作用于内皮祖细胞6 h后,A490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2 h时其促进作用更强(P<0.01).在0~48 h,随时间延长,富血小板血浆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的作用相应增强.③富血小板血浆可提高内皮祖细胞的迁移能力,6 h开始明显增强(P<0.05),于12 h达高峰(P<0.01).48 h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④富血小板血浆显著增强内皮祖细胞体外管腔形成能力,在作用时间为48 h最为显著,并且形成的管腔样结构也较对照组复杂.  相似文献   
6.
心理因素与下腰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林建强  李洪秋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7):2507-2507,2512
尽管临床上下腰痛很常见,但目前仍有很多不明确的问题,文章从下腰痛发生的影响因素及生理、心理学机制等方面,对心理因素与下腰痛的相关性进行了综述。指出一些下腰痛患者表现出“抑郁-疑病-癔病”之神经三联征的个性特征;并建议在下腰痛的处理上对患者的心理和躯体成分予以同样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推拿治疗大学生颈肩部肌肉劳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采用整体施术和局部施术进行治疗,整体施术手法包括推、滚、按揉、点、弹拨、拿、拔伸、叩击等,局部施术手法是在患者局部肌肉群进行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拔罐法对颈肩部肌肉劳损患者进行治疗。观察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4%,高于对照组的53%,2组比较,P〈0.05。结论推拿治疗颈肩部肌肉劳损能够缓解颈肩部肌肉痉挛状态,恢复颈部活动度,减轻颈肩部疼痛。  相似文献   
8.
胫骨多段骨折髓内钉与锁定钢板内固定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胫骨多段骨折大多由高能量暴力引起,具有局部软组织损伤严重、骨折移位或粉碎明显、漂浮的骨折段容易缺血坏死、骨折不愈合率及感染率较高、治疗难度较大等特点,治疗方法主要采用髓内钉、钢板、外固定架[1]。笔者自2005年2月~2009年6月,利用交锁髓内钉及锁定钢板治疗32例胫骨多段粉碎性骨折,现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笔者采用焦氏头针[1]中的视区为主要针刺部位结合电针治疗39例复视患者,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39例均为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其中男12例,女27例;年龄34~66岁,平均50岁;病程1~2周者19例,3~4周者15例,4周以上5例;动眼神经麻痹10例,单纯性眼肌麻痹9例,脑梗死或脑出血后遗症18例,黄斑变性2例;单眼复视6例,双眼复视33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复视症状,即视一物为两物。复视的诊断标准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对复视的诊断。2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与正常儿童的髋关节囊的形态学特点,分析Ⅰ型和Ⅲ型胶原含量及二者比例(Ⅰ/Ⅲ)变化规律.方法 2005年6月~2006年8月第一次手术DDH患儿42例,男8例,女34例,排除胶原代谢疾病及其他畸形.对照组选择因其他疾病第一次行髋关节手术及尸检患儿共20例,男7例,女13例,1.5~14岁,平均7.4岁,无DDH病史,排除胶原代谢疾病及其他畸形.根据术前X线片,按Tonnis分类将DDH患儿分为四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关节囊取材于手术或尸检切除标本,行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分别在普通显微镜和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Ⅰ型和Ⅲ型胶原含量及计算比例(Ⅰ/Ⅲ).结果 对照组与Tonnis各组分别进行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病例组间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250.05);但是其值病例组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DDH患儿和对照组间关节囊Ⅰ和Ⅲ型胶原含量及比例(Ⅰ/Ⅲ)有较大差别,但是脱位高患儿并不一定会有明显形态学上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