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宏彦 《护理学杂志》2005,20(12):34-35
对67例眼内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巩膜放射敷贴器治疗。提出术前重视患者及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术后注意对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加强疼痛的护理和眼部护理;同时加强患者家属、邻近患者及工作人员的防护,做好放射源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经络和脏腑是中医的两大系统,在马王堆帛书时代只有初步融合,到了《内经》中已形成系统的经脉脏腑相关学说。对《灵枢·经脉》中经脉病候进行分类统计,发现最多的为循经病候,占一半以上,与经脉所属脏腑同名西医脏器相关的病候约10%,除此以外与所属中医脏腑相关的病候约占30%。现代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以脏器为主,且主要集中在胃与心两个脏器上,以针刺即时效应为指标的经脉脏器研究与神经节段有复杂的关系,表现为"多经司一脏",具有经脉的相关特异性。堵塞经脉的慢性实验提示经脉与中医脏腑病候存在相关性,用体表客观指标测量及数学分析,可验证经脉体表-体表相关规律,是未来经络研究的一个方向。脏器功能的稳态依赖于负反馈,脏器通过内脏躯体双投射神经和经络组织液通道的容积传输实现负反馈稳态调节。针刺远隔部位的穴位通过神经体液接力传递,开通经络负反馈渠道,实现针刺的双向调节,同时在向中枢的传递过程中产生循经感传现象。  相似文献   
3.
2001年11月-2003年5月,我们应用期普林对照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60例,取得一定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乳糜胸是胸导管或其主要分支破裂淋巴液漏于胸腔内所致,其发病率低,多见于食管肺及纵隔手术后或创伤等。尚无理想的治疗手段,目前常用方法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一要保证有效的胸腔闭式引流,二要使肺充分膨胀,尽可能使壁层胸膜与脏层胸膜发生粘连,缩小胸膜残腔,以达到封闭胸导管漏口或其分支漏口,治愈乳糜胸。  相似文献   
5.
李宏彦 《护理学杂志》2005,20(24):34-35
对67例眼内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巩膜放射敷贴器治疗。提出术前重视患者及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术后注意对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加强疼痛的护理和眼部护理;同时加强患者家属、邻近患者及工作人员的防护,做好放射源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灵枢》卷首《九针十二原》针刺补泻法对小型猪皮下组织液压(interstitial fluid pressure,IFP)的作用,探讨其调节组织液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在9只健康实验用小型猪腹部随机取点行补法(提/按法)和泻法(摇大针孔),观察正常状态(normal state,NS)、抽取组织液的低组织液量(low volume,LV)状态和注入生理盐水的高组织液量(high volume,HV)状态下针刺前后IFP。结果 NS下提/按法可极显著升高IFP;泻法可极显著降低IFP,针后5 min泻法组IFP降低较快。LV状态提/按法均能升高IFP,针后10 min二者IFP下降较慢。HV状态下泻法可极显著降低IFP,针后5 min与对照组变化趋势不同。结论该补泻法可升高或降低IFP,证明其对IFP有相反方向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为针灸临床使用补泻手法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背痛(DLBP)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DLB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超短波及右旋布洛芬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CSE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及1年后随访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对2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结果 经8周治疗及1年后随访时发现观察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99±1.21)分、(1.98±0.75)分]、ODI评分[分别为(10.80±3.85)分、(6.12±2.48)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12±1.40)分、(2.73±1.58)分]、ODI评分[分别为(14.51±4.79)分、(8.30±3.8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并且上述时间点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超短波与药物(右旋布洛芬)治疗DLBP基础上辅以CSE训练,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小型猪"经脉不通"病理模型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比较不同经脉异常所引起的病候差异。方法:将19只小型猪随机分为胃经不通组(7只)、肾经不通组(7只)和对照组(5只),用凝胶注射法分别堵塞胃经和肾经低流阻通道,对照组只作麻醉处理,饲养7~9周观察相关指标。结果:胃经组的饮水量与尿量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粪便含水率极显著低于肾经组,腰围体躯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肾经组的饮水量与尿量极显著低于胃经组,粪便含水率极显著高于胃经组,第1门齿长度极显著大于其他2组。结论:凝胶堵塞胃经和肾经低流阻通道后,小型猪可分别出现与胃经-胃腑和肾经-泌尿生殖系统特异相关的病候,证明经脉不通是导致相关经脉病候的病理机制之一,且存在经脉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分阶段康复干预对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LSS行PLIF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2组患者术后均给予药物、空气压力波治疗预防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术后1周内给予踝泵、直腿抬高训练及肩、肘、髋、膝关节活动度训练,手术7 d后佩戴腰围并借助步行器开始行走训练,手术7~10 d内择期出院),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内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后续进行分阶段康复干预(术后2~4周给予呼吸训练、侧卧抬腿、仰卧抬腿训练;术后5~12周给予双桥训练、单桥训练、侧桥训练及四点跪姿撑体训练)。于手术前、手术后12周时分别对比2组患者腰痛程度、腰椎功能、行走功能、动静态平衡能力及腹背肌等长收缩耐力改善情况。 结果 术后12周时2组患者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无痛行走距离、动静态平衡能力、腹背肌等长收缩耐力指标均较手术前显著改善(P<0.01),并且观察组疼痛评分[(1.10±0.25)分]、ODI评分[(14.81±3.05)分]、静态平衡能力结果[重心左右偏移距离(160.12±31.35)mm、前后偏移距离(151.81±47.33)mm]、动态平衡能力结果[移动重心所需时长(22.12±3.80)s]、腹肌等长收缩耐力结果[(58.12±9.38)s]及背肌等长收缩耐力结果[(57.50±9.17)s]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1)。 结论 术后分阶段康复干预能进一步缓解LSS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动静态平衡能力及腹背肌等长收缩耐力,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