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7例HB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本组男女之比为4:3,年龄为11个月-4岁,平均年龄2岁.7例病例5例经手术切除,2例经粗针穿刺活检确诊.术后随访6-30个月,6例获得随访资料,手术或穿刺活检确诊后化疗现均存活.病理形态包括单纯胎儿型1例,混合胎儿和胚胎型3例,混合上皮和间叶型3例.免疫表型:AFP、Hepatocyte、Glypican-3、β-catenin呈不同程度阳性、CD34血管内皮细胞阳性,NSE、S100、Syn、CgA、CD99、Des,EMA,LCA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40%-90%.结论 HB是儿童最常见的肝脏来源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该病起病隐匿,早期多无症状,部分患儿发现时已有远处转移.临床多表现为腹部包块,血清AFP升高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最终确诊还需依赖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儿童SANT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童,3岁2个月,因车祸体检发现左上腹包快。手术所见:肿块与脾脏相连。肿块4 cm×5 cm×3 cm大小,肿块界限清楚,切面:紫红、灰白相间,呈结节状、分叶状。镜下见纤维组织将毛细血管样结构分隔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结节状血管巢,结节间纤维组织疏松,无明显胶原化,其中可见厚壁的血管,并可见散在炎症细胞浸润。免疫表型:血管巢表达CD31、CD34,血管间隙表达SMA,间质纤维组织表达vimentin、灶状SMA,不表达desmin、NSE、S-100、ALK、CD21、EBV,散在表达CD68、CD8,Ki-67增殖指数常<5%。结论 SANT是儿童罕见的一种良性病变,常偶然发现,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3.
患儿女性,14岁.出生时发现骶尾部有一黄豆大包块,逐渐增大,包块无破溃,质地硬,无压痛,与周围界限较清,不可推动.查体:浅表淋巴结、肝脾无肿大.患儿智力低下,阅读和表达能力差,无手术外伤史,无家族性和遗传性疾病.实验室检查:HBsAg(-),AFP 1.9 ng/ml.手术所见:肿瘤大小5 cm×4 cm×2.5 cm,基底部与尾骨相粘连,与骶管不相通,将瘤体完整切除送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 NICH)患儿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2例NICH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进行分析。结果22例NICH患儿男14例,女8例,就诊平均年龄4.2岁。发病部位:头面部5例、颈部3例、躯体6例、上肢5例、下肢3例。组织学呈不规则的结节状或小叶状结构,血管内皮细胞核突出血管腔内,呈现“钉突样”,结节中央通常可见1条或多条管壁厚薄不一的引流血管;小叶间为纤维组织间隔和纤维脂肪间隔,纤维组织中通常可见异常的动脉和静脉结构,小叶边缘可见淋巴管样的结构;3例可见血栓。免疫组织化学均表达CD34(22/22)、CD31(22/22)、平滑肌肌动蛋白(22/22)、波形蛋白(22/22),D2-40表达位于结节边缘,所有病例不表达Glut1。结论 NICH属于良性病变,预后较好,病理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组织形态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ZEB1表达与散发性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33例BL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化检测Bcl-6、MUMl、ZEB1、E-钙粘蛋白和N-钙粘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编码RNA(epstein-barr virus RNA,EBER)。结果 33例BL中Bcl-6、MUMl、ZEB1和EBER阳性率分别为90.9%(30例)、21.2%(7例)、42.4%(14例)、30.3%(10例)。所有病例均不表达E-钙粘蛋白和N-钙粘蛋白。ZEB1表达与临床分期、MUMl表达和生存状态无关(P>0.05),与Bcl-6和EBER表达也无统计学意义(P=0.067、0.057)。结论 BL不存在经典上皮间质转化现象,ZEB1表达可能与EB病毒感染有关,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患儿女,1岁10个月,出生后发现外阴部包块于2008年10月入院.体检:在左外阴部发现一包块,境界清楚,无疼痛.随行包快切除术,手术见表皮一直径约3 cm包块,境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患者肝脏病理形态学特征,初步建立反映肝脏病理改变程度的综合性评价方法。方法收集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81例胆道闭锁患儿临床资料、常规组织学、免疫组化以及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1例患儿中,男性41例,女性40例,年龄35~150 d。结果患儿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增高。汇管区细小胆管增生、畸形、萎缩,伴纤维组织增生,肝纤维化程度(F1~F4):1例(1.23%)、11例(13.58%)、51例(62.96%)、18例(22.22%);小胆管增生程度(B1~B3):21例(25.93%)、41例(50.62%)、19例(23.46%);BA炎症程度分级(G1~G3):40例(49.40%)、41例(50.60%)、0例(0%)。炎症程度与肝纤维化(r_s=-0.07,P=0.952)、与小胆管增生程度(r_s=-0.07,P=0.533)无相关性。81例(100%)均出现不同程度肝细胞、毛细胆管淤胆,72例(88.90%)汇管区可见胆栓,其中轻度45例(62.50%),中度26例(36.10%),重度1例(1.39%)。64例(79.00%)有多核巨肝细胞,11例(13.60%)可见脂肪变性。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与术后石蜡切片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7.50%。术中冰冻与石蜡切片在肝纤维化、小胆管增生、炎症程度与胆栓方面一致性较好。结论术中冰冻肝活检对BA的诊断和病变程度的判断具有明显优势,建立BA病变程度的病理综合评价系统,有助于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率和术中、术后对疾病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肠道息肉样肿物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类型。方法对813例肠道息肉样肿物组织行HE染色,部分病例行免疫组化、EBER原位杂交和c-myc基因检测,并对患儿进行随访。结果813例患儿中男童605例,女童208例;发病年龄0.5~14岁,平均5.45岁,中位年龄5岁;发病部位:直肠586例,结肠191例,回盲部12例,回肠8例,多部位16例。病理类型:幼年性息肉788例,幼年性息肉病5例,Peutz-Jeghers息肉7例,伯基特淋巴瘤6例,炎性息肉3例,肠源性囊肿2例,幼年性息肉与炎性息肉并存和绒毛状腺瘤各1例。结论儿童肠道息肉以男童多见,病理类型以幼年性息肉为主。息肉类型与发病部位有一定的关系,对息肉进行病理分型有助于临床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iRNA-200a在EB病毒(EBV)阳性和阴性的儿童散发性伯基特淋巴瘤(BL)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对40例BL患儿肿瘤组织及13例慢性扁桃体炎患者扁桃体组织进行EBER检测,应用qRT-PCR方法对Raji和Ramos细胞株、40例BL患儿肿瘤组织及13例慢性扁桃体炎组织进行miRNA-200a检测.结果 40例BL组织中EBER阳性16例,阴性24例,13例扁桃体EBER均阴性;miRNA-200a在EBV阳性BL组织表达量为0.033±0.018,较EBV阴性BL组织(0.504±0.214)和扁桃体组织(0.284±0.153)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aji和Ramos比较,miRNA-200a表达显著降低(P=0.000).结论 miRNA-200a的低表达与EBV阳性儿童散发性BL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miRNA-200a可能起着类似于抑癌基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信息动态     
患儿男婴,1个月5天.因家属无意间发现其右大腿包块人院.腹部B超发现肾上腺区占位性病变,直径3 cm;肝实质内散在低回声结节;右大腿实质性肿块,2.5 cm ×0.8cm大小.血生化检查:AFP 1 000 ng/ml,HCG 0.8μg/L,NSE 35.851 n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