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7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贲门癌体素内不一致运动(intro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MR成像的特点及其与正常贲门间IVIM各参数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贲门癌患者与贲门正常患者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常规扫描和双指数模型IVIM扫描,并测量两组患者的IVIM得到的标准ADC、D、D*和f值,进行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贲门癌组标准ADC、D、D*和f分别为(1.18±0.35)×10-3 mm2/s、(0.63±0.67)×10-3 mm2/s、(21.29±18.83)×10-3 mm2/s、0.37±0.37,贲门正常患者标准ADC、D、D*和f值分别为(1.56±0.38)×10-3 mm2/s、(1.32±1.06)×10-3 mm2/s、(8.59±3.98)×10-3 mm2/s、0.70±0.22,贲门癌组标准ADC、D、f值均低于正常组,D*值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20、2.473、2.325、2.923;P=0.006、0.027、0.019、0.006)。贲门癌组、正常组标准ADC与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73、0.868;P=0.543、0.326)。结论贲门癌组标准ADC和D值较低、D*较高,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贲门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评估两b值及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在正常脑组织中的变异度。材料与方法对29名正常脑组织行3.0 T GE磁共振两b值(0、1000 s/mm~2)及8b值(0、50 s/mm~2、100 s/mm~2、200 s/mm~2、400 s/mm~2、600 s/mm2、800 s/mm~2、1200 s/mm~2)DWI序列扫描,获取两b值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及多b值参数包括慢速ADC(D)、快速ADC(D*)、灌注相关体积分数ADC(f),应用变异系数评价脑组织各参数。结果脑组织的ADC值、D值、D*值、f值及其变异系数分别为:脑白质:(81.11±7.62)×10~(-5) mm/s,0.094;(78.47±6.72)×10~(-5) mm/s,0.086;(722.7±189.3)×10~(-5) mm/s,0.262;(8.97±3.63)%,0.404;脑皮质:(87.03±9.97)×10~(-5) mm/s,0.115;(81.83±7.51)×10~(-5) mm/s,0.092;(611.9±169.5)×10~(-5) mm/s,0.292;(9.55±3.41)%,0.357;基底节:(76.70±7.17)×10~(-5) mm/s,0.093;(73.72±6.40)×10~(-5) mm/s,0.087;(1221.9±743.4)×10~(-5) mm/s,0.608;(9.72±3.68)%,0.379。正常脑组织的ADC值及D值变异度接近且较低,而D*值及f值的变异度较高。结论多b值DWI技术获得的D值与两b值DWI技术获得的ADC值在正常脑组织具有同样低的变异度,而D*及f变异度较高,进行临床评价时结果需谨慎解读。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改良式大脑半球切除术后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在同侧大脑半球的功能定位及其神经功能重塑的研究.方法 2007年7月至12月以改良式解剖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3.0 T磁共振仪行大脑运动功能磁共振(fMRI)检测.受检者分别行双侧上肢屈肘运动,使用BOLD序列,检测双侧上肢运动在健侧大脑半球的皮质投射区.结果 6例行改良式解剖性大脑半球切除术后患者有5例检测出对侧肢体运动fMRI代表区,其中3例得到双侧上肢在健侧大腑皮质的运动代表区.同侧上肢运动定位区出现在第一运动区、辅助运动区和顶后小叶皮质.结论 在人类一侧大脑半球切除后,健侧大脑半球存在支配同侧肢体运动的功能区,有神经运动功能的重塑发生.神经运动重塑的结果可能与手术术式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螺旋CT在Moyamoya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spiralCT ,SCT)和螺旋CT血管造影 (spiralCTangiography,SCTA)对Moyamoya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例Moyamoya病患者的SCTA表现。其中男 4例女 6例 ,年龄 9岁~ 4 2岁 ,其中 14岁以下者 7例 ,应用PickerSeleSp螺旋CT扫描仪行常规SCT平扫 ,然后采用螺旋CT扫描方式进行SCTA原始图像数据采集 ,其中 3例有DSA ,6例有MRI,另外随机选择 10例SCT和SCTA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10例病人横断面均见丘脑基底节区扩张的脑血管 ,即烟雾血管。 10例SCTA和 3例DSA显示颈内动脉 (ICA)上段或大脑中动脉 (MCA) ,大脑前动脉 (ACA)近端闭塞以及丘脑基底节区Moyamoya血管 ,这些病理血管分布与SE序列MRI一致 ,对照组均见不到丘脑基底节区正常细小的穿支血管。结论 :SCTA有望成为诊断Moyamoya病的又一有效的非创伤性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结核的螺旋CT多期扫描的表现和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肾结核32例,分别经手术(19例)和实验室检查(13例)证实。综合其螺旋CT多期扫描的表现、手术和病理结果,结合文献资料予以分析。结果:32例肾结核,30例呈大小数量不一的囊状低密度区;2例以肾盂肾盏壁增厚伴肾功能下降为主;11例有钙化;27例有肾盂和输尿管壁增厚,其中2例部分膀胱壁增厚。结论:肾结核是肾脏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各期的CT表现差异较大,但仍有相对的特征性,螺旋CT多期扫描能客观地显示各期肾结核的病理特征,是目前肾结核最佳的影像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胆囊癌的螺旋CT多期扫描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资料较完整的19例胆囊癌。结果:胆囊癌呈软组织肿块型11例,腔内结节淹7例,胆囊壁弥漫增厚型1例。肝脏受侵犯8例,淋巴结转移4例,肝内、外胆管扩张6例,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13例,腹水3例。术前诊断符合率为95%。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对胆囊癌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许春苗  曲金荣  周朋利  黎海亮 《河北医药》2010,32(20):2824-2826
目的探讨来源于胃的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s)的CT征象及其与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8例来源于胃的GISTs的CT表现特点。结果低度恶性24例,均为腔内型,肿块直径均〈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包膜完整,增强后多均匀强化,其中16例肿块表面可见小的溃疡,4例内部出现钙化;高度恶性44例(4例腔内一腔外型,40例腔外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多不清楚,内部出现结节状及片状坏死囊变区,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强化,40例肿块表面均出现深浅不一的溃疡,12例出现结节状钙化。肿瘤大小、中心坏死、肿瘤形态、边界与恶性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3、0.812、0.647、0.618,P〈0.01)。结论CT征象可以提高对GISTs的诊断准确性,并为其恶性程度的判断提供重要依据,为GISTs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许春苗  曲金荣  张建伟  吴越  黎海亮 《河北医药》2010,32(23):3280-3282
目的结合胆囊癌的CT多期动态增强表现,分析胆囊癌在不同增强时相内病变显示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36例的CT征象。结果对于壁厚型胆囊癌,多期动态增强CT的不同时相内对胆囊癌的直接征象的显示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04,P〈0.05)。在多期动态增强CT的不同时相内对显示肿块型胆囊癌是否合并淋巴结转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2,P〈0.05)。在多期动态增强CT的不同时相内对显示壁厚型胆囊癌是否合并淋巴结转移(χ2=13.14,P〈0.05)及肝门受累情况(χ2=24,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多期动态增强CT的不同时相内对显示腔内结节型胆囊癌是否合并淋巴结转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P〈0.05)。在多期动态增强CT的不同时相内对显示胆囊颈型胆囊癌是否合并肝门受累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P〈0.05)。结论动态增强CT的不同时相内对胆囊癌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的显示有差异,动态增强CT扫描对于胆囊癌的诊断、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很重要。  相似文献   
9.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征像和病理的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P)的CT特征性表现及其与病理组织学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3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术前螺旋 CT多期增强扫描的CT征象和病理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 10例可见钙化,其中8例为包膜蛋壳样钙化,2例为内部结节状钙化.23例SPNP肿瘤的囊性及出血、坏死部位多期增强扫描均无强化,实性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延迟强化,4例延迟期可达胰腺密度,镜下为由不同比例肿瘤细胞排列的实性区、假乳头区以及两者的过渡区混合组成,内部细胞分化好,未见变性坏死.14例延迟期未达胰腺密度,镜下亦可见肿瘤细胞排列的实性区及假乳头区,但内部可见变性坏死的肿瘤细胞散在分布.结论 CT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病理改变是CT多期增强表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MRI影像特征,提高对该肿瘤MRI征象的认识和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抑脂T1WI和T2WI序列,DWI(b=800s/mm2)和动态增强扫描。两名阅片者独立观察肿瘤一般表现(部位、内部成分、包膜、出血和钙化、信号强度等),测量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与正常胰腺对比,总结该肿瘤MRI特点。结果:17例肿瘤均为单发,边界清楚,大多数类圆形,4例发生在胰头、3例在胰颈、5例在胰体、5例在胰尾。3例实性病灶呈均匀T1WI低、T2WI高和DWI高信号,无包膜和出血且早期均匀并持续强化;14例为囊实性/囊性肿瘤信号混杂且不均匀延迟强化,2例有钙化,4例出血,12例有包膜。肿瘤实性部分DWI上呈高信号,ADC值低于正常胰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3.67,P<0.001)。所有病例均无继发胰胆管扩张、淋巴结转移及周围结构受侵等表现。结论:SPNP有较为典型的MRI特征,MRI特别是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对于该肿瘤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