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膜结合配体依赖的TRAIL抗肿瘤细胞旁观者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TRAIL基因抗肿瘤作用旁观者效应的发生机制。方法:腺病毒Ad/Lac-Z转染肿瘤细胞后作为标记的旁观者细胞,腺病毒Ad/g-TRAIL 转染肿瘤细胞作为效应细胞,在6孔Transwell培养板上同一孔内应用隔离或混合培养旁观者细胞和效应细胞的方法,通过检测旁观者细胞Lac-Z酶的活性,以明确TRAIL基因旁观者效应的发生机制。结果:检测了不同来源的肿瘤细胞株,包括大肠癌细胞株DLD1和Lovo、肺癌细胞株A549、肝癌细胞株HepG2、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卵巢癌细胞株DOV13。各株肿瘤细胞转染Ad/g-TRAIL后ELISA方法均未检测出培养液中出现可溶性TRAIL(s-TRAIL);隔离培养效应细胞与旁观者细胞,旁观者细胞的Lac-Z活性与PBS及腺病毒Ad/CMV-GFP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混合培养组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混合培养效应细胞与旁观者细胞(1∶1),发现高密度细胞生长组其旁观者效应明显大于低密度生长组(P<0.05 );FACS检测Sub G0/G1 发现DOV13细胞在高密度生长组显著高于低密度生长组(P<0.05);荧光及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TRAIL转染细胞可诱导周围旁观者细胞发生凋亡而自己并不首先发生凋亡。结论:腺病毒介导的TRAIL基因的旁观者效应是通过TRIAL蛋白表达并定位于细胞膜上,通过细胞接触结合于邻近肿瘤细胞膜上的TRAIL受体而诱导旁观者肿瘤细胞的凋亡,而不是通过水解膜配体形成s-TRAIL而发生旁观者效应,这种作用是细胞接触依赖的。  相似文献   
2.
粘多糖累积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粘多糖累积症(mucopolysaccharidoes,简称MPS)是一组遗传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粘多糖(即糖氨多糖glycosa-minoglycans,简称GAG)分解代谢有缺陷,GAG在各组织细胞内贮积。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智力障碍,多发性骨发育不良,尿中GAG排出增多。Hunter(1917年)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杭白菊提取液对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基因(TRAIL)抑制人大肠癌细胞株DLD-1作用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杭白菊提取液联合重组腺病毒载体(Ad)介导的TRAIL基因作用于人大肠癌细胞株DLD-1,通过倒置显微镜、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研究分析其对DLD-1细胞抑制作用的效果。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杭白菊提取液作用前后DLD-1细胞TRAIL、TRAIL受体(TRAIL-Rs)mRNA以及细胞表面TRAIL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 Ad/hTERT-gTRAIL对DLD-1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和凋亡率分别为31.4%和13.5%;联合杭白菊提取液后,生长抑制率和凋亡率均显著提高,达93.1%和45.4%(P<0.05)。杭白菊提取液作用后DLD-1细胞TRAIL mRNA的表达量从作用前的0.46上调至1.01, 细胞表面TRAIL蛋白表达的百分率从作用前的2.2%升高到5.0%(P<0.05)。TRAIL死亡受体(DR4、DR5)mRNA的表达量分别从0.70和0.22上调至1.10和0.83(P<0.05),而TRAIL诱骗受体(DcR1、DcR2)mRNA的表达量从0.60和1.15下调至0.19和0.78(P<0.05)。 结论: 杭白菊提取液联合重组腺病毒载体(Ad)介导的TRAIL基因(Ad/hTERT-gTRAIL)能有效诱导DLD-1细胞的凋亡。杭白菊提取液上调TRAIL死亡受体表达以及下调TRAIL诱骗受体的表达可能在增强TRAIL诱导的凋亡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端粒酶(hTERT)启动子驱动下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NF-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基因在大肠癌细胞DLDl和HT-29的表达及其杀细胞作用.方法:通过腺病毒载体系统将hTERT启动子驱动的TRAIL基因转入大肠癌细胞DLDl和HT-29,流式细胞仪检测GFP/TRAIL(绿色荧光蛋白和TRAIL融合基因)的表达和细胞凋亡率,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结果:端粒酶启动子驱动的GFP/TRAIL基因和CMV启动子驱动的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DLDl和HT-29内的表达率分别达41.63%和31.4%;GFP/TRAIL基因对DLDl和HT-29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达93.5%和74.2%,凋亡率分别是41.1%和25.8%,与PBS和Ad/CMV-GFP的差异都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端粒酶启动子驱动的GFP/TRAIL融合基因在大肠癌细胞DLDl和HT-29中能够有效的表达;TRAIL基因对大肠癌细胞DLDl和HT-29有明显的抑制生长和促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5.
苯丙酮尿症患者智能障碍程度与基因型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患者智能障碍程度与突变基因性质的关系。方法应用PCR-ASO及PCR-SSCP方法对45例经典型PKU患儿作突变基因检测。对查明基因型的27例患儿就其智能障碍程度及基因突变性质作一比较。结果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型与患儿智能障碍程度缺乏一致性。27例中仅8例表型与基因型相符,19例不符。结论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性质与其表达的酶活性、与治疗前血苯丙氨酸浓度高低相关,但与就诊晚、未经治疗的患儿的智能障碍程度缺乏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化疗药物对结肠癌DLD1细胞获得性TRAIL基因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将不同化疗药物联合重组腺病毒载体(Ad)介导的TRAIL基因处理对Ad/gTRAIL耐药的结肠癌DLD1-TRAIL/R细胞,通过MTT法检测治疗后肿瘤细胞的存活率,以评价化疗药物对TRAIL基因耐药的逆转作用;然后进一步在体内评价该逆转策略的有效性;接着通过Western免疫印迹等方法探讨逆转耐药的可能机制。结果:在体外检测了5-氟脲嘧啶、丝裂霉素、阿霉素、氟脲苷、依立替康以及顺铂6种化疗药物对DLD1-TRAIL/R细胞TRAIL基因耐药的逆转作用,结果发现只有5-氟脲嘧啶和丝裂霉素能够使DLD1-TRAIL/R细胞对Ad/gTRAIL重新敏感。进一步的结果表明联合5-氟脲嘧啶和Ad/gTRAIL能在体内有效地抑制DLD1-TRAIL/R细胞来源的肿瘤生长,且该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其它对照组。结论:联合使用Ad/gTRAIL和5-氟脲嘧啶或丝裂霉素能在体内外有效地逆转DLD1-TRAIL/R细胞对TRAIL基因的获得性耐药,其中丝裂霉素的逆转作用可能与其诱导的Bax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溶酶体贮积症是由于溶酶体中某些酸性水解酶的遗传性缺陷,导致相应的底物降解障碍而贮积在溶酶体中,造成细胞结构和功能障碍,进而影响了整个器官结构和功能.按贮积物质的性质分类,有神经鞘脂贮积症(sphingolipidosis),粘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糖蛋白贮积症(glycoproteinosis)及糖原贮积症(glycogenosis).我室在建立了三种神经鞘脂贮积症的实验诊断及产前诊断方向后,又建立了正常人白细胞、经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及羊水细胞中α及β-葡糖苷酶,α-甘露糖苷酶及α-岩藻糖苷酶的活性测定。为诊断及产前诊断糖原贮积症亚型(Pompe氏病),神经鞘脂贮积症中的Gaucher氏病及糖蛋白贮积症中的α-甘露糖苷贮积症及α-岩藻糖苷贮积症打下基础。前两种病是溶酶体贮积症中较常见者,后两者是粘多糖贮积症鉴别诊断常涉及者。有关粘多糖贮积症的实验诊断方法见另文.  相似文献   
8.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分析(PCR-SSCP分析)技术检测苯丙酮尿症患者和正常人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外显子7。在9例苯丙酮尿症患者中检出3例为突变纯合子,在正常人和苯丙酮尿症患者中均检出DNA多态。研究结果对苯丙酮尿症的基因诊断和突变基因分析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D13S26位点的多态性及其在Wilson`s病家系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D13S26 locus has been mapped to 13q21.1-q21.2 and is linked with Wilson disease gene at a distance of 3.8 centimorgans. The polymorphic alleles detected by HphI, EcoRI and BclI at the D13S26 locus are the same in Chinese as in Caucasians, but the allele frequencies are quite different. As calculated from 30 unrelated Chinese individuals, the allele frequencies were as follows: HphI 2.8 kb(0.47)/2.0kb(0.53); EcoRI 9.0 kb (0.02)/8.0 kb (0.98); BclI 6.3 kb (0.02)/5.6 kb (0.98). Cosegregation analysis of the D13S26 locus and Wilson disease locus was carried out in 3 families with the disease. In one of these families, the proband and his younger sister (7-years-old and phenotypically normal) were both heterozygous for this site. We predict with 85.6% confidence that the younger sister is in the presymptomatic stage of Wilson disease.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