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78 毫秒
1.
目的 评价改良Stoppa入路在治疗髋臼骨折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手术治疗部分髋臼骨折7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单一髂腹股沟入路治疗41例,应用改良Stoppa入路治疗31例.结果 髂腹股沟组平均手术用时125.4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50 mL,术后出现深部感染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异位骨化1例,患侧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改良Stoppa组平均手术用时85.8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410mL,术后出现患侧深静脉血栓1例.骨折复位情况按Matta复位标准,髂腹股沟组复位满意率为85.4%,改良Stoppa组为87.1%.两组患者均获随访9个月~3年,平均15.7个月,骨折处均骨性愈合.关节功能按照改良的Merle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进行评估,髂腹股沟组优良率为82.9%,改良Stoppa组为83.9%.两组复位满意率、关节功能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用时及术中出血量,改良Stoppa组明显少于髂腹股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髂腹股沟入路相比,改良Stoppa入路具有显露充分、创伤小、并发症少,、出血少的优点,某些情况下可替代传统的髂腹股沟入路,是治疗髋臼骨折的理想入路之一.  相似文献   
2.
我科2005年9月至2009年6月对39例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9例,男性31例,女性8例;年龄20~63岁,平均39岁。左侧20例,右侧26例。致伤原因:车祸伤22例,高处坠落伤11例,重物砸伤6例。按Schatzker  相似文献   
3.
背景:有部分学者认为颈椎管狭窄症减压植入内固定后神经根麻痹与颈椎稳定性以及颈椎生理曲度有关,目前还存在争议。 目的:探讨颈椎管狭窄症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与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后C5神经根麻痹及稳定性。 方法:选取29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后路减压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方法①:颈椎管狭窄症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在C3-6侧块以及C7椎弓根钉内固定,关节突关节处造成粗糙面。方法②:根椐治疗前对正侧位平片及动力位片结合MRI、CT影像学图片,明确不稳定的节段,给予相应节段侧块内固定、椎板行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治疗。 结果与结论:29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随访8个月-2.3年,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治疗的患者14例,植入后早期出现C5神经根麻痹2例,远期症状复发出现不全瘫3例,二次手术行瘢痕切除减压治疗;采用单开门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治疗的患者15例,治疗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肩外展功能不良1例,无治疗前症状复发病例。神经根麻痹最短6周,最长9个月均恢复。颈椎管狭窄症后路减压植入物内固定后,C5神经根麻痹与节段稳定性、颈椎生理曲度、椎管减压程度、脊髓漂移范围是否相关以及发生程度、远期因瘢痕致再度出现椎管狭窄,两种治疗方式的区别是否有意义,目前病例数有限,有待病例及临床经验的积累与观察。  相似文献   
4.
贾俊峰  崔晓虎  张勇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0,19(10):821-822,F0004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1岁,因"外伤致右肘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3个月余。"收入院。患者自述于3个月前因铲冰雪过度用力损伤右肘前肌肉,当时右肘前肿胀、疼痛,肘关节活动受限,当地诊所给予活血化淤及止痛药物治疗,疼痛逐渐减轻,但右肘前逐渐形成肿块,关节活动受限情况逐渐加重,遂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吸烟30年,每日15支左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6例(36处)掌指骨骨折采用国产微型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2个月~1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按TAM评价,功能优17例,良9例.结论 微型钢板内固定操作简单,固定可靠,辅以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得到满意的治疗结果,是治疗掌指骨骨折较理想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跟骨是足部诸骨中最大一块跗骨,解剖结构复杂,骨折复位难度大,并发症较多,多年来对其治疗方法一直存在争论.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03年1月~2010年1月期间分别采用微创手术以及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术共治疗的跟骨关节内骨折103例,分析对比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I检查对膝关节创伤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7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51例疑似膝关节创伤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接受MRI检查,记录其MRI检查结果、手术或随访确诊结果.结果:51例疑似膝关节创伤骨折患者中,经手术或随访证实为膝关节创伤骨折88.24%、MRI对膝关节创伤骨折检出率为86.27%(P>0.05);MRI对膝关节创伤骨折诊断敏感性93.33%、特异性83.33%.结论:MRI对膝关节创伤骨折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将其应用于膝关节创伤骨折诊断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8.
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2年间手术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5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解剖型锁定接骨板32例(A组),应用非锁定接骨板25例(B组),对比其临床效果.结果:57例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0.7月.A组32例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5个月;无一例内固定松动现象,2例出现轻度髋内翻.B组25例中,21例骨折愈合;4例术后出现内固定松动,其中3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骨不愈合,均继发不同程度的髋内翻畸形.采用Kuderna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A组优25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3.75%;B组优13例,良5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72%.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符合生物力学的要求,操作简便,创伤少,固定坚强,髋内翻等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是治疗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年1月至2010年6月间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12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微创治疗59例,应用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术63例。【结果】患者随访6个月~4年,平均23.7月,微创组手术时间为伤后2 h至7 d,平均1.4 d,手术用时平均为48.8 min,术后无感染病例。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组手术时间为伤后2 h至术后15 d,平均6.5 d,手术用时平均为108.6 min,术后5例出现切口感染,其中1例出现皮瓣坏化,1例进展为骨髓炎。微创组预后总优良率81.4%;切开复位内固定组预后总优良率84.1%,两组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前平均天数及手术用时微创组明显少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斯氏针经皮撬拔结合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与空心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钛板内固定相比,具有相类似的效果,而且具有操作简便,微创,感染风险小,可早期手术等优点,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髋臼骨折大多数为直接暴力引起的高能量损伤,属于关节内骨折。高质量的复位是获得良好功能的基础,而其前提在于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1]。然而由于髋臼解剖的复杂性,骨折形态的多样性,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比较困难,笔者于2010-01至2011-06依据髋臼骨折分型选择性应用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髋臼骨折22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