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体外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增殖的影响,以探索体外培养HAMSCs的最适条件。方法分离、培养HAMSCs,选取第3代细胞进行鉴定及检测。实验组将bFGF分为0.1、0.5、1、5、10、20、40、80ng/ml共8个浓度组;阴性对照组只加HAMSCs,不加bFGF;空白对照组只加培养基。各组孵育48h后加入Am-Blue试剂,继续孵育,待培养基由靛青蓝色开始变成粉红色时取出用酶标仪测量各组的吸光度(OD),重复3次实验。结果 0.5、1、5、10、20、40、80ng/ml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ng/ml组与0.5、1、5ng/ml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ng/ml组与40、80ng/ml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表明bFGF促增殖作用最强的最小浓度为10ng/ml。结论 bFGF能够促进HAMSCs增殖,且促增殖作用最强的最小浓度为10ng/ml。  相似文献   
2.
眶蜂窝织炎是发生于眼眶软组织内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可引起永久性视力丧失,并通过颅内蔓延,造成败血症危及生命[1-3]。该病主要侵犯儿童,一般较轻的眶蜂窝织炎的感染都是因为虫咬、外伤以及结膜炎所致,最常见的是鼻窦、筛窦的炎症弥漫所致[4]。因此需要迅速的诊断、检查以及治疗。熟悉眼眶以及毗邻的解剖是诊断以及治疗的要点。现就诊断、治疗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高浓度葡萄糖对体外培养兔角膜上皮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建立糖尿病性兔角膜上皮细胞培养模型.方法 按照析因设计方法将葡萄糖浓度(25、40、60 mmol/L)和培养时间(24、48、72 h)进行全面组合,应用SunBioTM Am-Blue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试剂检测兔角膜上皮细胞增殖活性,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VRS)治疗Ⅴ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疗效。方法 将PDR(Ⅴ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42眼)和对照组(42例42眼),治疗组患者行VRS手术前3~5 d辅助应用雷珠单抗,对照组患者仅行VRS。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率、手术时间、医源性裂孔及眼内填充物等术中情况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78.07±8.58)min和(127.79±12.21)min,术中患者出血率、医源性裂孔发生率、硅油填充率治疗组分别为9.52%、2.38%、33.33%,对照组分别为40.48%、16.67%、69.0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0.48%、76.19%、57.14%,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1.90%、52.38%、47.62%;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55.55±13.80) μm、(247.19±13.48) μm、(276.69±20.78)μm和(292.88±20.50) μm、(271.26±25.96) μm、(282.45±18.70)μm。术后1个月、3个月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并发症的发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患者的无菌性眼内炎症和视网膜再增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玻璃体再出血和新生血管再生长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并发症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结论 雷珠单抗辅助VRS,能显著减少PDR患者术中的出血,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医源性裂孔发生率和硅油填充率,有助于PDR患者术后近期视功能的恢复,提高了PDR患者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关键期内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大鼠模型经反转缝合及丰富环境治疗前后视皮质突触素(synaptophysin,SYP)的表达规律,及SYP对视皮质神经元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36只14d龄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其中NCI组、NCII组为正常对照组;MDI组、MDII组、反转缝合(reversesuture,RS)组和RS+丰富环境(enrichedenvironment,EE)组分别行右眼眼睑缝合,RS组、RS+EE组于28d龄打开剥夺眼,同时缝合对侧眼睑行遮盖治疗,RS组放于标准环境中饲养、RS+EE组放于EE中饲养;NCI组、MDI组于28d龄,NCII组、MDII组、RS组、RS+EE组于42d龄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测,同时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分析各组大鼠视皮质SYP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示形觉剥夺眼P100波的波形稳定性差、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HE染色示各组大鼠视皮质神经元均未见明显异常。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可见RS组视皮质SYP阳性神经元密度较MDII组高,RS+EE组视皮质SYP阳性神经元密度较MDII组、RS组高,MDI组大鼠视皮质SYP阳性神经元密度较NCI组低,MDII组、RS组大鼠视皮质SYP阳性神经元密度均较NCII组及RS+EE组低,定量分析显示以上各组SYP免疫标记的平均光密度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NCII组和RS+EE组两组间平均光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YP影响视皮质神经元可塑性,且参与了视觉发育视皮质可塑性的变化过程,是弱视发病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关键期内RS+EE治疗对弱视视皮质神经元功能状态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s,IMH)患者术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的相关参数与术后早期视力恢复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4例(25眼)IMH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离+玻璃体内注气术,术前、术后12周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检查,术前1周内OCT影像上直接测量裂孔最大高度,通过Image-Pro Plus 6.0软件测量黄斑裂孔最小径、基底径及外界膜光感受器断裂点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最大垂直高度,并计算黄斑孔指数(macular hole index,MHI)、牵拉孔指数(tractional hole index,THI)、黄斑孔指数’(macular hole index’,MHI’)及牵拉孔指数’(tractional hole index’,THI’),应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得出各参数与术后12周时BCVA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拟合分析得出MHI、THI、MHI’、THI’界值.结果 IMH患者术后12周BCVA较术前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术后12周BCVA与术前MHI、THI、MHI’、THI’具有相关性(均为P<0.05).MHI ≥0.705组术后12周时BCVA平均为0.297,好于MHI<0.705组的0.103(P=0.023);THI≥1.425组术后12周时BCVA平均为0.288,好于THI<1.425组的0.163(P =0.001).结论 THI≥1.425或MHI ≥0.705者术后12周时能获得较好的BCVA,可作为预测IMH患者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情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川芎嗪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18例入住本院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将其作为试验组,采用川芎嗪联合硫辛酸的治疗方法,15例运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进行治疗结果的对比。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提高疗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泪液与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其与糖尿病性眼表损害间的联系,探讨糖尿病所致眼表损害的可能致病因素。方法: 按照诊断标准,选取我院确诊并住院的2型糖尿病性眼表损害患者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共80只眼,年龄45-75岁,平均(58.68±7.33)岁;以性别、年龄为匹配因素,同期选取我院体检的正常健康人40例为对照组。以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荧光检测法分别测定各组患者血浆、泪液Hcy水平,并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角膜敏感度测定、基础泪液分泌量测定、泪膜破裂时间检测、角膜荧光素染色及结膜虎红染色。结果: 首次在泪液中检测出Hcy。2型糖尿病眼表损害患者血浆和泪液中Hcy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且两者呈正相关(P<0.01);均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P<0.01),并与糖尿病眼表损害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泪液与血浆中Hcy含量升高可能在糖尿病性眼表损害的发生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anteriorischemicopticneuropathy,NAION)患者血清孕酮(progesterone,PG)浓度的变化,探讨血清PG与NAION的关系。方法 将NAION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程分为1组(发病14d内)、2组(>14~30d)、3组(>30~60d)和4组(>60~180d);按视盘水肿程度分为重度水肿组、轻度水肿组、水肿消退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NAION患者及年龄相匹配的3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PG水平。统计分析不同性别、病程以及视盘水肿程度的NAION患者与对照组血清PG水平差异。结果 NAION组较对照组血清PG水平降低(t=-4.680,P<0.05)。不同性别NAION患者血清P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46,P>0.05)。不同病程组间血清P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998,P<0.01);病程1、2、3组与对照组血清PG水平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组与对照组血清P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盘不同水肿程度组间血清P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776,P<0.05)。水肿消退组与对照组血清P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血清PG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NAION患者血清PG水平降低,可能与视盘损害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APACG)患者大发作缓解1 a后的视盘形态学变化。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科就诊的 APACG单眼首次大发作患者30例,男12例,女18例,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深层成像技术获取大发作缓解1 a后发作眼和对侧眼的视盘参数,并进行眼压测量,应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大发作时发作眼平均眼压57.2(30~84)mmHg(1 kPa=7.5 mmHg),急性大发作持续时间3~130 h(平均50.5 h)。30眼中,19眼行虹膜周边切除术,11眼行外路小梁切除术。与对侧眼相比,APACG大发作缓解1 a后的发作眼视杯宽度增加,筛板前组织厚度与筛板厚度均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房角开放小于180°的发作眼变化更明显。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大发作时眼压升高的时间、程度均与筛板厚度、鼻侧最小盘沿宽度和颞侧最小盘沿宽度负相关,眼压升高的程度与筛板前组织厚度亦呈负相关。结论 APACG大发作时眼压升高的时间、程度与大发作缓解后视盘的远期形态学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