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7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10篇
预防医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In order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nnexin Ⅱ (Ann- Ⅱ ) on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dependent plasminogen (PLG) activation and its interactive mechanism, recombinant native Ann- Ⅱ bound t-PA, PLG and plasmin with high affinity was examined. The flow cytometric assay showed that the ann- Ⅱ expression rate was higher in the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 (HUVEC) (87. 65 %) than in the HL-60 cells as controls (35. 79 %). Two irrelevant proteins,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and equine IgG (EIG) had no effect on the production of plasmin.Ann- Ⅱ -mediated enhancement of t-PA-dependent PLG activation was inhibited by ε-aminocaproic acid or by pretreatment of Ann- Ⅱ with carboxypeptidase B with the inhibitive rate being 77.8 % and 77. 0 %, respectively. It was revealed that the effect of Ann- Ⅱ on PLG activation was specific for tPA. Urokinase didn‘t bind to Ann- Ⅱ , demonstrating the role of receptor-related lysine residues on activation of PLG, showing that the Ann- Ⅱ -PLG interaction was dependent upon carboxyl-terminal lysine residue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nnexin Ⅱ -mediated co-assembly of t-PA and PLG may promote plasmin generation and play a key role in modulating fibrinolysis on the endothelial surface.  相似文献   
2.
3.
本文报道242例高脂血症患者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数(MPLT)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等参数的测定结果,其中高胆固醇并高甘油三酯患者,PLT、MPLT及巨大血小板比例(Macro-PLT)高于正常,MPV正常;而单纯高胆固醇或高甘油三酯患者,上述指标与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提示高胆固醇并高甘油三酯患者,存在血小板生成动力学异常,其血小板的破坏增加,生成率加速、但处于一种高水平的动态平衡之中。这可能是高脂血症出现高凝状态的原因之一。同时表明此类患者使用抗血小板疗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因子(?)缺乏是一种罕见病,国内外迄今报道约60例。近年我们发现2例,其临床及家系调查均有某些特点。 一、病例报告 例1,男,9岁,河北籍。患儿出生时有脐带出血10天。9年来反复皮肤淤斑,外伤后迟发性出血,皮下血肿形成及伤口愈合困难(需3周左右)。数年来多次耳垂及手指穿刺验血,当即止血良好,约12小时后,创口再次发生出血,浸染床单、衣被及枕巾。祖父母、父母为非近亲婚配,无出血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receptor,uPAR)mR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RT-PCR方法检测12例乳腺癌中TF、uPARmRNA表达.[结果]TF、uPARmRNA在Ⅰ、Ⅱ期乳腺癌中不表达或弱表达.TF、uPARmRNA在乳腺癌Ⅲ、Ⅳ期中呈高表达,明显较Ⅰ、Ⅱ期高.TF、uPARmRNA的表达与乳腺肿瘤恶性程度高度相关.『结论]TF、uPAR是判断乳腺癌恶性程度的良好指标,TF、uPAR共同在乳腺癌的表达为阐明TF促进肿瘤转移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42例正常人,24例肾功能正常之慢性肾炎,12例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患者及21例尿毒症期患者尿FPA水平,其均值分别为:25.40±10.30ng/mgCr、26.99±5.77ng/mgCr、38.81±6.28ng/mgCr、79.74±18.76ng/mgCr。结果显示:氮质血症期组尿FPA水平明高于正常对照及肾功能正常之慢性肾炎组(P<0.01),尿毒症期组尿FPA显著高于氮质血症期组(P<0.01)。监测尿FPA水平与血浆肌酐浓度显示二者呈正相关性(r=0.9120,P<0.01)。揭示,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患者循环血液处于异常高凝状态,其严重程度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监测其尿FPA水平能较敏感地反映肾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7.
凝血酶生成动力学检查方法实验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凝血酶生成动力学检测方法在血栓与止血研究领域的意义,在传统检查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动力学图形的标准化处理获得更为直观,丰富的实验参数。方法:利用分光光度计连接微机对弟因过程进行扫描,并绘制动力学图形,然后人工测量动力学图形自设参数。结果;研究资料显示,在一定条件下分析动力学图形中的主要分析参数与凝血酶的形成速度与量成正,负相关,并有满意的精确度[CV=(1.2%-6.6%)]与敏感性(可能最低因子含量0.325%。结论:凝血酶生成动力学检查方法可行实用,有望成为评价人体凝血功能检查方法的一种新趋势。  相似文献   
8.
作者用红比霉素和强的松共治疗9名红白血病。诊断时年龄为16~58岁,平均50岁。7例男性,2例女性。3例病人曾接受过多种药物治疗,1例接受过6-MP治疗,均未缓解。红比霉素的用法:每天每公斤体重1毫克快速静注连用5天。强的松每天60毫克,口服连用5天。当血小板计数在100,000以上时,强的松减至每天40毫克,以后逐渐停药。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分析了1945~1964年共3,862例次的抗凝治疗中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出血部位和出血的有关因素。在3,862例次中,有263例次发生一次或多次的出血(占6.8%)。其中严重者2%,轻度出血者4.8%,死亡者4例(3例死于颅内出血,1例死于胃出血)。出血部位以胃肠道出血最为多见(共70例),其次为泌尿道、手术伤口、阴道、肛痔、泌尿道,腹膜后,鼻衄和颅内出血等。其中以颅内出血的病情最为严重,5例中有3例死亡。在313次出血病例中能找到出血病灶者188例,占60%。有140例在治疗前诊断为溃疡病者,其中4例出血,另有9例在出血后才证实有溃疡病存在。作者比较了几种常用抗凝药物对出血发生率的影响,发现其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大剂量口服抗凝剂对出血率的影响,大多发生在治疗的第2或第3天,  相似文献   
10.
血浆D二聚体和GMP-140测定在DIC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分子标志物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检测DIC患者20例(DIC组)、DIC疑诊组11例(DIC疑诊者)和正常人1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和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结果:以上三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4.43±3.43,2.03±0.17,0.36±0.17(mg/L)。血浆GMP-140水平分别为53.78±27.55,33.32±16.50,17.29±4.84(ng/ml)。DIC组血浆D二聚体和GMP-140显著高于DIC疑诊组和正常对照组,而DIC疑诊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尤显著性。动态观察发现,血浆D二聚体升高的6例DIC疑诊者有3例随后转变成DIC。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GMP-140是DIC时敏感指标,监测二指标有助于DIC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