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枕骨、寰椎和枢椎共同构成了枕颈部活动的结构功能单位,即枕颈交界区~([1-2])。炎症、创伤、肿瘤及畸形等因素会导致枕颈交界区失稳,从而引起颈脊髓或神经根的损伤、麻痹及难以忍受的疼痛,甚至危及生命~([3-4])。后路内固定融合技术是治疗枕颈部失稳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术式为枕骨螺钉技术,该技术较钢丝固定技术有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2.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的医学基础课,理论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为了让学生对抽象枯燥的知识感兴趣,我们通过对多年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和探索,总结出一套激发学生兴趣,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通过此方法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后路枕骨髁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枕颈部不稳的生物力学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具年龄32~55岁,身高155~180cm的颈椎尸体标本,不做手术处理建立正常模型,切断标本的寰椎横韧带、齿状突尖韧带、翼状韧带,制作枕颈不稳模型,枕骨髁螺钉的置钉固定建立枕骨髁螺钉内固定模型,分别给予三个模型枕骨1.5N·m的屈伸、侧弯、旋转力矩,测量标本C0~C1与C0~C2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分析比较正常模型、失稳模型及内固定模型的运动范围改变,评价枕骨髁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有效性。结果:在C0~C1节段上,正常模型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活动度分别为:14.13°±0.71°、7.60°±0.43°、3.77°±0.27°、5.42°±0.44°,失稳模型的活动度分别为23.57°±2.26°、11.96°±1.44°、5.21°±0.29°、7.13°±0.67°,枕骨髁螺钉内固定模型的活动度分别为7.53°±0.77°、3.79°±0.64°、2.56°±0.34°、0.89°±0.31°;而在C0~C2节段上,正常模型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活动度分别为:19.72°±0.71°、17.62°±0.97°、7.55°±0.51°、51.46°±3.11°,失稳模型的活动度分别为30.57°±2.32°、23.85°±0.91°、9.37°±0.55°、68.91°±6.25°,枕骨髁螺钉内固定模型的活动度分别为11.30°±0.66°、9.19°±0.63°、5.12°±0.59°、7.39°±0.76°。失稳模型的活动度大于正常模型,正常模型的活动度大于固定模型。结论:枕骨髁螺钉内固定系统能有效减少枕颈部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的运动范围,充分证明了该固定技术具有可靠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测量枕骨髁螺钉的最佳置钉参数,探讨后路枕骨髁螺钉置入的安全性及各置钉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枕颈部形态正常者的上颈椎螺旋CT扫描图像,男25例,女25例,年龄25~60岁(38.5±7.6岁)。排除骨折脱位、感染、肿瘤、畸形及退行性变,将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对枕骨及寰椎进行三维CT重建,模拟置入直径3.5mm的枕骨髁螺钉,测量枕骨髁长、宽、高、进钉点至枕骨内侧缘和颅底部的距离,并通过3-matic软件测量枕骨髁螺钉进钉长度、头倾角、内倾角及与枕骨切线间的切线角,比较枕骨髁解剖学参数与螺钉置钉参数间的差异。结果:共模拟置入100枚枕骨髁螺钉,三维模型大体观察均无舌下神经管、寰枕关节面和枕骨髁内外侧壁的损伤。男、女枕骨髁解剖学参数及螺钉进钉点参数、置钉后枕骨髁螺钉置钉参数左右两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枕骨髁解剖学长、宽、高、进钉点距枕髁内侧缘水平距离及距颅底垂直距离分别为22.00±1.67mm、11.27±1.21mm、10.72±1.13mm、5.37±0.10mm及2.95±0.47mm,女性分别为21.07±1.43mm、10.64±0.81mm、9.62±0.95mm、5.05±0.10mm及3.04±0.48mm,女性枕骨髁长、宽、高及进钉点距枕髁内侧缘水平距离均显著性小于男性(P0.05),进钉点距颅底垂直距离与男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置钉后男性头倾角、颅底切线角、内倾角及进钉长度分别为3.90°±2.01°、12.45°±4.73°、28.15°±4.53°、22.47±1.48mm,女性分别4.19°±2.01°、11.25°±4.61°、30.00°±4.70°、21.59±1.62mm,女性进钉长度较男性短(P0.05),头倾角、颅底切线角及内倾角男女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头倾角与切线角间存在正相关性(r=0.519,P0.05),与其余置钉参数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国人女性枕骨髁解剖学参数与男性存在差异,枕骨髁三维重建下模拟螺钉置入显示男女性枕骨髁均可安全容纳螺钉置入固定,理论上切线角可结合进钉点及内倾角指导枕骨髁螺钉的安全置入。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及模拟置钉技术评估S2髂骨螺钉在国人儿童应用可行性,且优化测量其钉道参数。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行骨盆CT扫描且年龄5~16岁的儿童骨盆影像学资料83例,排除骨折、畸形、肿瘤等情况,其中男44例,女39例,年龄(10.66±3.52)岁,依据年龄分为4组(A组5~7岁;B组8~10岁;C组11~13岁;D组14~16岁)。将获得的原始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中,三维重建骨盆骨性结构,并在三维视图模拟分别以螺钉最大头倾角、最小头倾角置入直径6.5 mm S2髂骨螺钉。随后在3-Matic软件中分别测量最大头倾角和最小头倾角下螺钉冠状位夹角、矢状位尾倾角、横断位外展角、置钉总长度、骶骨内螺钉长度、髂骨宽度、进钉点距皮肤距离。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S2髂骨螺钉置钉参数间的差异及性别与左右侧别间差异。结果:83例儿童均可置入直径6.5 mm S2髂骨螺钉。各置钉参数左右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7岁儿童螺钉冠状位角度小于其他年龄段(P<0.05);但在螺钉矢状位角度上,在螺钉最大头倾角下5~7岁儿童可获得较大角度,但在最小头倾角下较大角度获得年龄组为11~13岁。螺钉横断位角度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7岁男童在最大头角下的冠状位角度和最小头倾角下的矢状位角度均大于女童(P<0.05);8~10岁女童最小头倾角下的冠状位角度大于男童(P<0.05);其余置钉角度参数男女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间,髂骨最小宽度、最长钉道距离及骶骨内螺钉长度差异随年龄增长,均呈增长趋势(P<0.05)。5~7岁及8~10岁女童皮肤距离均大于男性(P<0.05)。男童在14~16岁髂骨最小宽度宽于同阶段女童(P<0.05)。而5~7岁及11~13岁女童,最长钉道距离长于同阶段男童(P<0.05)。结论:5~16岁儿童骨盆可安全容纳直径6.5 mm S2髂骨螺钉置入,但是由于儿童骨盆骨性结构处于发育生长时期,需精准评估,规划合理钉道、选择合适螺钉长度。  相似文献   
6.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常用手术方式,广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