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背景:小胶质细胞极化参与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并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相关研究表明,有效诱导小胶质细胞从M1促炎表型向M2抗炎表型极化,可以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促进组织的修复再生和神经功能的恢复。目的:文章对小胶质细胞的功能和极化、小胶质细胞极化对脊髓损伤的影响及其潜在调控策略以及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进行综述。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microglia,polarization,spinal cord injury,inflammation”,中文检索词为“小胶质细胞、极化、脊髓损伤、炎症”,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80篇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①由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稳定而持续的炎症反应,对脊髓损伤的预后至关重要。②在生理条件下,小胶质细胞处于M0静止表型,但在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活化,进而极化成M1促炎表型,导致神经组织修复能力降低和出现持续性神经炎症。③在脊髓损伤的炎症反应过程中,调控小胶质细胞向M2表型极化或至少向M2表型倾斜,有利于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调节突触重塑、促进轴突再生和血管生成,是一种有效的调控策略。④截止到目前的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临床药物、天然产物、miRNAs和靶点分子可调控小胶质细胞在M1和M2表型之间的转换,这为脊髓损伤后神经组织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未来需进一步研究小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过程中调控极化的详细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探讨脑心综合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20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收集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谱改变情况,记录患者的转归及基本信息。统计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及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总结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以及相应的防治对策。结果 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有74例并发脑心综合征,发生率为61.67%。其中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例数分别为32例、88例,并发脑心综合征例数分别为23例、51例,发生率分别为71.87%和57.95%。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心综合征发生率高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0.05)。组内比较,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病死率高(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高,且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生率更高。并发脑心综合征患者的预后差。临床治疗中在加强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亦需要加强心脏监护,并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从而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部分自体腓骨长肌腱解剖重建踝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外侧踝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4月行部分自体腓骨长肌腱进行解剖重建治疗的慢性外侧踝关节不稳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0.42±18.15)min,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心率震荡(HRT)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213例急性心肌梗死≤3周的窦性心律患者入选,超声心动描记术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4h 动态心电图测定 HRT 指标震荡起始(TO)和震荡斜率(TS),及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比较心源性死亡组与生存组各指标的差异;分析心率震荡指标与 SDNN 和 LVEF 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来衡量 TO、TS、SDNN 和 LVEF 对心源性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平均随访20.6个月,剔除13例非心源性死亡病例,心源性死亡组36例,生存组164例,两组间 TS 与 TO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NN 与TS 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447,P<0.01);LVEF 与 TS(r=0.93)和 TO(r =0.85)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均 P<0.01);ROC 曲线下面积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预测价值为 TS>LVEF>SDNN.结论 HRT 参数 TS 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其预测价值高于传统的预测因子 SDNN 和 LVEF.  相似文献   
5.
正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两个阶段,原发性损伤是指机械因素对脊髓造成牵拉或压迫导致的微循环受损、轴突断裂等损伤;原发性损伤后局部病灶缺血、炎症等因素造成的持续性损伤称为继发性损伤~([1、2])。继发性损伤较原发性损伤更为持久且不断进展,但继发性损伤的进展可以通过人为干预,因此如何抑制继发性损伤进展是治疗SCI的关键~([3])。随着对外泌体研究的深入,外泌体(exosomes,Exos)逐渐被发现在多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脊髓损伤: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的脊髓相应节段损伤,损伤后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相应改变。如何使受损的神经结构进行再生和修复,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仍是当前治疗的难点和研究的热点。脊髓损伤主要表现在急性期出现脊髓损伤处神经元的坏死、少突胶质细胞的凋亡、髓鞘的崩解、神经束变性坏死以引发的炎症反应等。对于脊髓损伤的治疗往往是通过对以上几方面的修复来实现的。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间充质干细胞以其高度的可塑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等优点使其可以在不同个体间移植。间充质干细胞体内移植后通过分化为神经细胞替代已损伤的神经元;间充质干细胞进入病变区后通过旁分泌释放大量的抗炎因子、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细胞黏附因子来改变脊髓损伤微环境;间充质干细胞能产生多种细胞外基质,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髓鞘化并可诱导细胞方向性生长和迁移等。   摘要背景:脊髓损伤是人类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由于脊髓轴突再生能力有限,恢复难度大,常导致严重的神经后遗症,对脊髓损伤治疗方法的探索已成为研究热点。随着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表现出巨大的潜力,为脊髓损伤的修复带来了曙光。 目的:综述间充质干细胞对于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性质、应用、局限性及发展前景。 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万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为“spinal cord injury,mesenchymal stem cell”,中文检索词为“脊髓损伤,间充质干细胞”,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文献85篇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多种作用机制修复脊髓损伤,如间充质干细胞体内移植后通过分化为神经细胞替代已损伤的神经元;通过旁分泌机制分泌各种营养物质来改变脊髓损伤微环境的变化;同时间充质干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外基质,为再生轴突提供支持物,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虽然在基础实验中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能起到较好的疗效,但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中的应用却差强人意,还需要更深入地探索间充质干细胞对于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 ORCID: 0000-0002-3216-3301(史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8.
结合现代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对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践行"校内+校外"的实训教学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以问题导向,从当下实践教学反映的课程设置不科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实训设备不足、学生下临床局限性等问题入手,综合当下教学实践和就业技能的要求,对符合新时期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讨.精准施策.针对性的提出完善校内外实训教学软硬条件、深度挖掘网络课程资源、优化校内外师资力量、建设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等解决措施,有效提高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水平,切实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已在软骨损伤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其相比,鼻黏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具有更多优势,例如取材方便患者更易接受、可安全活检不损伤嗅觉.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鼻黏膜间充质干细胞在转化生长因子β3作用下的成软骨诱导效果差异.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鼻黏膜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含有转...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 HDL-C)对冠心病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调查方法,选择39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1)随访17个月内出现心绞痛患者基线non HDL-C水平明显高于未出现事件组[(3.98±0.55)mmol/Lvs(3.77±0.86)mmol/L,P<0.05]。(2)发生心绞痛患者non HDL-C水平(≥3.36mmol/L)比例较高(71.8%vs59.1%●<0.05)。结论:基线non HDL-C水平对冠心病再发心绞痛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