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25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28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颅内出血电阻抗成像系统及初步动物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采用电阻抗成像技术实现一种可早期检测持续性或迟发性颅内出血设备的可行性.方法 实现了可工作于(1~190)kHz、测量精度优于0.04%、成像速度可达1.25帧/s以上的电阻抗断层成像系统.在此基础上,在8只重(10.00±0.76)kg的小猪颅内分别注入2 ml抗凝血以观察成像结果,同时还分别观察了4例注入2 ml生理盐水和4例注入2 ml蒸馏水时相应区域电阻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注入生理盐水后,目标区域的电阻率降低,而注入蒸馏水后目标区域的电阻率升高.除2例无效实验外,注血实验中有3例因血液被注入侧脑室而导致目标区域电阻率上升,另有3例电阻率降低.结论 采用电阻抗成像技术对持续性或迟发性颅内出血病人进行早期检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性能更好的EIT图像重构算法,我们对基于敏感性定理的EIT图像重构算法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研究,并与几种常用图像重构算法进行比较,提出对基于敏感性定理的EIT图像重构算法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
人颅骨电阻抗频率特性及其与解剖结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技术应用于脑部成像的研究中,颅骨的电阻抗对驱动电流的屏蔽效应非常严重,严重影响了成像效果(特别是中心区域)。本研究采用离体人颅骨,二电极法,用频响分析仪(Solartron 1255B)经电阻抗接口(Solartron 1294),在0.1Hz~1MHz频率范围内进行测量,描记出颅骨电阻抗频响特性曲线,初步观察了颅骨电阻抗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研究了颅骨解剖结构同其电阻抗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颅骨电阻抗幅值随时间明显增大;其特征频率应在10KHz附近,颅骨组织的解剖结构对颅骨电阻抗有重要的影响,含有板障层的厚颅骨由于颅骨内、外板中富含毛细血管的原因,其电阻抗较不含板障层的薄颅骨电阻抗小。本研究结果为解决颅骨高阻抗的屏蔽效应问题提供了可能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电阻抗断层成像硬件系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各种原因导致的人体重要器官的缓慢出血等是导致病人死亡或预后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的医学成像技术,包括CT、MRI、PET、超声等还无法对出血的过程进行长期、连续的床旁监测和监护。电阻抗断层成像是以目标体内电阻抗的分布或变化为成像对象的一种新型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廉价的无损伤检测技术,不使用核素或射线,无毒无害,因而可以成为对病人进行长期、连续图像监护的设备。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物理模型的电阻抗成像硬件系统(FMMU V3),包括具有32个银复合电极的物理模型、采用DDS技术的恒流激励源、高精度信号检测模块、驱动测量模式程控设置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数字I/O模块和高精度多路电源模块。该系统基于物理模型的测量数据经100次迭加后,测量精度在小信号时为1.0%,大信号时为0.1%。采用外触发DMA方式采集一组成像数据(32 X 31个)的时间小于1秒,基本满足了基于物理模型的动态成像要求,并给出了基于物理模型的初步动态成像结果。  相似文献   
5.
一种电阻抗断层成像的图像后处理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电阻抗断层成像的图像处理方法,改善图像显示效果.方法:先利用相邻三角形单元的电导率估计节点的电导率,然后根据三角形单元3个顶点的电导率进行二维线性插值获得单元内任意点的电导率.结果:原始的按三角形单元分块显示的电阻抗断层成像的图像,可转换为光滑的图像.结论:图像显示效果得到很大的改善;此方法适用于所有三角形剖分的电阻抗断层成像的图像处理.  相似文献   
6.
在设计并实现了1个16通道的磁感应阻抗成像系统的基础上,为了研究成像算法,考察了测量信号的幅度和相位与被测物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基于成像系统,采用高精度鉴幅和鉴相的方法进行信息提取。得到了感应信号的幅度与相位沿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变化规律,绘制了敏感性变化曲线。结果表明:测量位置不同,检测到的感应信号有很大变化,变化趋势是有规律的,对这种规律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重建图像。  相似文献   
7.
从了解前期课程情况、建立师生交流渠道和在作业批改及实验过程中深层次了解3个方面介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共性难点、合理布置作业与批改作业、课间个别辅导、在线响应学生提问、让学生独立完成编程实验、晚自习答疑6个方面阐述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指出了个性化教学模式在保证主要知识讲授的同时必须要兼顾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开展个性化教学,明显改善了教学效果,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采用在LabVIEW环境下调用库函数和用Visual C++集成环境下编写HID应用程序动态链接库的方法,实现了主机与数据采集设备间每秒最多可达64000字节的数据传输速度,满足了电阻抗断层成像系统对数据传输速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影响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质量的因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由于成像质量较差,限制了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本文在介绍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研究概况的基础上,指出了影响成像质量的主要问题是成像过程中的病态性问题,并讨论了形成病态性的主要因素是:(1)驱动测量模式,(2)重构模型;(3)图像重构算法。  相似文献   
10.
兔离体新鲜肝组织的电阻抗温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获得肝组织的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为采用电阻抗成像法监测在肝肿瘤热疗时的体内温度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新鲜离体兔肝,通过模拟肝肿瘤热疗过程,四电极法阻抗盒测量兔肝在受热和冷却的2个阶段的多频电阻抗,研究兔肝组织的电阻抗与温度间的相应关系。结果:在58℃以下、f=1 kHz时,温度-电阻抗变化系数基本上在-1.0%~-2.2%波动。在58~69℃区间,温度-电阻抗变化系数从-2%快速变化至-14.7%。69、70、71℃等3个温度点的温度—电阻抗变化系数均保持在-14.7%附近。在71~76℃区间,温度-电阻抗变化系数从-14.7%快速变化至-1.0%。76℃以上,温度-电阻抗变化系数基本上为-1.0%。结论:兔肝细胞受热变性时电阻抗特性发生显著改变。在临床热疗中,有可能通过监测生物阻抗的改变来监测热疗时的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