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放射性生物微球参考滴血技术,观测健康麻醉家犬各节段脊髓灰、白质及器官区域血流量。脊髓灰、白质血流量及其比率的节段性分布,以及心、肝、肾等器官区域血流量的分布,与相应的血管解剖分布一致,所测血流值与文献报道一致。生物微球技术简便易行,准确可靠,适用广泛,代表微循环营养通路性血流量,是研究脊髓和器官微循环的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2.
我们研制的ZT-8803型生理镇痛治疗仪,是一种经皮电刺激镇痛装置。治疗仪由主机、导电硅橡胶电极和电极固定带构成。主机能输出间断脉冲波和疏密脉冲波,脉冲频率2~100Hz、电压2~100V,连续可调,使用6V电源。主机大小为140×80×35mm,整机重量为200g,使用时只需将导电硅橡胶电极放置在疼痛部位或支配痛区的神经走行处体表,用松紧带固定好后,选择所需的刺激形式和调节适当的频率、强度即可治疗。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战时血管损伤占0.07~1.3%,其后历次战争中有所增加(2.4~2.85%)。第二次世界大战中,2,471例四肢血管伤,截肢率为49%,胴动脉损伤截肢率高达70%。为了减少残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保留背根(L4)的动物模型,电镜下观察测量了术后4天和35天大鼠脊髓Ⅲ板层树突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树突在脊髓可塑过程中既没增加数目,也没改变直径。部份大中型树突内反而出现了由小到大,以致融合的泡状结构。我们认为,这些泡状结构是树突变性的又一形式。其早期作用可能是吸引轴突定向生长,晚期则阻碍或抑制冲动的传递。  相似文献   
5.
73-2型血管吻合器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战时血管损伤占0.07~1.3%,其后历次战争中有所增加(2.4~2.85%)。第二次世界大战中,2,471例四肢血管伤,截肢率为49%,腘动脉损伤截肢率高达70%。为了减少残废,使损伤的血管恢复血运,是现代血管外科基本原则。自1963年  相似文献   
6.
脊髓缺血性损伤模型的制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家兔脊髓缺血性损伤模型的制作。腹主动脉夹闭造成脊髓缺血,腰段脊髓血流量可降低60%以上。脊髓损伤程度与缺血时间密切相关,缺血30、35、40分钟以下可致双后肢可逆性瘫痪。缺血45分钟以上可致双后肢不可逆性瘫痪。部分缺血35、40分钟的动物,恢复血供(再灌流)24小时后,双后肢再次瘫痪。观察脊髓病理学变化,损伤范围可达胸6平面。  相似文献   
7.
8.
由于地震、核武器及工业交通不断发展,脊髓损伤已引起广泛重视,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脊髓损伤研究和康复中心。据Barth报告美国现有截瘫12~15万,平均每年有一万名截瘫发生。尚未见国内系统统计资料,但从几次地震资料来看,唐山、丰南一带地震,脊髓损伤数以万计,发生率占总伤数5—10%。预计未来核战争条件下脊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刺激犬左踝胫后神经用双极表面电极,在下胸段、腰段(T9-L6)棘突间隙记录脊髓体表诱发电位的正常波形,以及对不同记录节段的电位潜伏时,幅度值进行的比较。 实验结果表明,刺激胫后神经在下胸段与腰段记录出以负(N)、正(P)双相为主的电位反应。整个记录节段的N波较稳定,P波在胸段变化较大;电位反应幅度在L_1-L_4节段较大,其中L_3-L_2节段幅度最大,N波为0.89μv、P波为0.91μv,反应持续时间也较长,而在L_1-L_4节段上、下各节段电位反应偏低,并且越向头侧端电位幅度递减至消失。峰值潜伏期变化较有规律,差异小,即越向头侧端潜伏期越长。  相似文献   
10.
用硬膜内插入电极的方法,刺激脊髓并在脊髓上记录了犬的正常脊髓诱发电位。观察了在不同压迫量时脊髓的电位变化,其特征性变化是波形成分减少,波幅下降,潜伏期延长。电位消失时,动物截瘫,电位与功能的恢复不成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