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患者男性,47岁。因突发上腹剧痛6h伴呕吐入院。 体检:T37.4℃,P90次/min,R21次/min,BP13/8kPa;急性痛苦面容,全腹压痛,以上腹及右侧腹为著.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存在。B超检查显示:腹腔内游离积液。腹穿抽出淡黄色液体。 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清亮胆汁液约1000mL,以右侧腹为多;胆囊正常,胆总管直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术前介入化疗联合根治术治疗巨块型宫颈癌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术前用DDP、5-Fu、AT1258进行介入化疗,经1~3个疗程后行宫颈癌根治术。结果:53例介入化疗总有效率为96.2%,其中17例完全缓解(CR),占32.1%;34例部分缓解(PR),占64.1%;2例无变化(NC)。CR中无一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均无瘤生存;PR中6例发生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占15.1%),1例死亡;2例NC发生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均已死亡。53均未发生严重的与化疗和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术前介入化疗可缩小肿瘤病灶,减少淋巴结转移,有助于提高巨块型宫颈癌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宫颈肿瘤大小在Ⅰb ~Ⅱ期宫颈癌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宫颈肿瘤大小的临床意义。[方法]自1992年1月至1997年12月收治手术治疗的Ⅰb~Ⅱ期(FIGO分期)宫颈癌患者398例,将其中302例有完整资料的患者根据宫颈肿瘤的最大横径分为<4cm组和≥4cm两组,分析了两组患者的生理病理因素、失败模式及其预后,并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与<4cm组比较,≥4cm组中分期较晚,淋巴结转移,高位淋巴结转移及宫颈深肌层浸润的比例更高。宫颈大肿瘤组(≥4cm组)的单纯盆腔复发率(22.0%)高于<4cm组(7.6%)。宫颈大肿瘤组(≥4cm组)的5年生存率(59.29%)明显低于<4cm组(82.15%,P<0.01)。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宫颈局部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阴道残端,肌层浸润深度及组织学类型是影响预后最重要的因素(P<0.05)。[结论]宫颈肿瘤≥4cm的患者更易发生深肌层浸润和盆腔淋巴结转移,盆腔复发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腺癌及鳞癌各39例癌组织标本中nm23-H1基因表达,采用统计学χ2检验方法,对nm23-H1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腺癌与鳞癌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4.6%和39.2%。在腺癌病例中,Ⅰ期的阳性率为61.1%,高于Ⅱ期的28.6%,差异有显著性;术后复发组的阳性率为21.5%,低于无复发组的56.0%,差异有显著性;盆腔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为28.6%,低于无转移组的52.0%,虽差异无显著意义,然而,淋巴结转移的14例患者中无1例nm23-H1呈强阳性表达,而淋巴结无转移组25例中有7例呈强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性;nm23-H1阳性组的5年生存率(82.4%),较阴性组(52.5%)为高,差异有显著性。nm23-H1表达与鳞癌的各临床病理学因素及预后未见明显关系。结论:nm23-H1表达与宫颈腺癌的生物学行为相关,与鳞癌未显示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6.
如今,人们对于癌症愈发敏感,有些人认为一旦得了癌症就被判了“死刑”,已经出现了稍有“风吹草动”,就“草木皆兵”的恐癌心理。在此,我们邀请两位专家解析一些常见的恐癌谬论,给予大家正确的肿瘤防治知识,掌握更加积极、有效、主动的“防癌”策略。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患者的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医务界的高度重视,其中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意外事件的发生是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方面,也是评价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国外有研究显示,住院患者由于受到病情、治疗以及被动适应陌生环境等因素的作用,致使跌倒的发生率约为社区人群的3倍,国内一项大样本回顾性调查显示,2.24%的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导致患者机体损伤,功能状态衰退甚至危及生命或发生医疗纠纷。本文通过对本院2年来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水平及其与心功能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科收治的CHF病人120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我院体检健康志愿者10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血清suPAR、MSTN水平。出院后随访1年,根据CHF病人是否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分为预后不良组(n=32)及预后良好组(n=88)。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suPAR、MSTN对CHF病人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suPAR、MSTN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心功能分级病人血清suPAR、MSTN、氨基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LVE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示血清suPAR、MSTN与NT-proBNP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均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suPAR、MSTN、NT-proBNP、LVEF水平与预后良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示,血清suPAR、MSTN及两项联合检测预测病人不良预后的灵敏度分别为0.785、0.754、0.908,特异度分别为0.743、0.716、0.779,AUC分别为0.867、0.815、0.912。结论老年CHF病人血清suPAR、MSTN水平明显升高,其与病人的心功能分级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血清suPAR、MSTN对老年CHF病人的预后判断有较高临床价值,可作为病情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IL-17A促进小鼠肺成纤维细胞活化及趋化因子CXCL12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以雄性BALB/c小鼠为研究对象,小鼠腹腔注射重组小鼠IL-17A后取小鼠肺组织。采用实时逆转录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肺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Ⅰ型胶原蛋白的mRNA和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逆转录PCR法测定肺组织中趋化因子CXCL12的表达。分离培养正常小鼠原代肺成纤维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和光学显微镜观察鉴定原代肺成纤维细胞。将分离的肺成纤维细胞与不同浓度的重组小鼠IL-17A共培养后收集细胞及上清液,采用实时逆转录PCR法测定细胞中α-SMA、Ⅰ型胶原蛋白和CXCL12的mRNA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Ⅰ型胶原蛋白和CXCL12蛋白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重组小鼠IL-17A处理后小鼠肺组织中α-SMA、Ⅰ型胶原蛋白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升高(均P < 0.01)。与不同浓度的重组小鼠IL-17A共培养后,小鼠肺成纤维细胞表达α-SMA、Ⅰ型胶原蛋白和CXCL12的mRNA明显增加(均P < 0.01),其培养基上清液中Ⅰ型胶原蛋白、CXCL12的浓度也明显升高(均P < 0.01),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IL-17A能促进肺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分泌Ⅰ型胶原蛋白明显增加,促进细胞外基质的沉积,从而导致肺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而活化的成纤维细胞分泌的趋化因子CXCL12可能参与了这个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通讯技术在中青年哮喘人群教育管理的应用模式中对哮喘控制和肺功能的作用。方法2012年2—10月连续选择门诊中度的哮喘症状未控制的中青年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管理组(A组)和通讯技术管理组(B组),每组30例,分别以传统管理模式和通讯技术管理模式给予规范化治疗1年。对比研究两组患者急性发作次数、急诊就诊次数、住院次数、肺功能、圣乔治呼吸质量问卷(SGRQ)等指标。结果A组20例患者继续规范化治疗,完全控制者15例,部分控制者10例,未控制者5例。B组有26例继续规范化治疗,完全控制者21例,部分控制者7例,未控制者2例。B组患者的依从性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6.331,P〈0.05),哮喘控制情况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6.490,P〈0.05)。B组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评分为(9.12±O.61)分,A组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评分为(7.41±1.31)分,B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51,P〈0.01)。A、B两组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较前分别升高(0.132±0.175)L和(0.326±0.125)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99,P〈0.01)。治疗后A、B两组患者的SGRQ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16,P〈0.01)。结论通讯技术管理模式在中青年患者依从性、哮喘控制、肺功能和呼吸质量改善等方面的效果均优于医院传统管理模式,积极推广通讯技术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我国哮喘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