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8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0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2.
一氧化氮与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一氧化氮(NO)与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制作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设立对照组、缺血组、再灌注45min和90min组,检测不同时点血浆NO浓度、肠组织一氧化氮合酶(iNOS)免疫组化染色光密度及肠管病理损伤程度。结果伴随肠缺血再灌注进程,各组大鼠Chiu病理评分及iNOS免疫组化染色光密度值依次升高,且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287.13,62.484,P均小于0.01。而血浆NO含量则是在再灌注后才呈现渐增趋势,F=38.667,P<0.01。结论肠组织中iNOS表达在缺血期即被激活,由iNOS催化合成的NO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基本以致损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3.
应用DHPLC筛查先天性巨结肠RET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DHPLC方法筛查先天性巨结肠RET基因突变。方法:提取32例先天性巨结肠患者的全血DNA,聚合酶链反应后应用DHPLC方法分析11、13、15号外显子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DHPLC技术分析有13例出现双峰,经测序后有1例突变为Gln849Lys,在15号外显子上;有3例患者有基因多态性:1例为Ser667Ser,在11号外显子上;2例为Leu746Leu,在13号外显子上。结论:DHPLC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基因突变筛查方法,RET基因的突变和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1087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目的 通过免钛夹腹腔镜手术完成小儿阑尾切除术1087例临床观察,探讨双手腹腔镜器械丝线打结方法的可行性。方法手术步骤与常规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相同,而以7号丝线替代钛夹结扎阑尾系膜血管和阑尾残端。结果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25min。无术后出血,术后6h~12h胃肠功能恢复。所有病例均顺利恢复出院。 结论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采用丝线结扎阑尾动脉和阑尾残端,基本可取代钛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儿童结肠冗长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4年6月~2006年1月结肠冗长症患儿8例作为腹腔镜组,于腹腔镜下行根治术;选择2002年6月~2004年12月经开腹手术治疗的结肠冗长症患儿7例作为开腹手术组。比较两组疗效、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等。结果腹腔镜组8例,均治愈,无并发症,无中转开腹病例,平均手术时间1.8±0.4h(1.4~2.1h);开腹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3.1±1.1h(2.5~4.1h);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平均为术后1.1±0.3d(0.9~1.4d),有自主排便,恢复饮食;开腹手术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平均为术后2.2±0.8d(1.8~3.1d),有自主排便,5~7d恢复饮食;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平均住院时间为5.4±1.2d(4~6d);开腹手术组平均住院时间为9.1±2.1d(8~11d);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随访3~6个月,患儿生长发育良好,无术前类似症状发生,无再住院及二次手术病例;开腹手术组有2例因不全性机械性肠梗阻再次住院,经保守治疗缓解。结论腹腔镜技术应用于儿童结肠冗长症根治术,疗效好,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术后肠道功能恢复优于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肠闭锁NT-3与Trk-C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神经节细胞NT-3、Trk-C、Nf蛋白和神经胶质细胞GFAP蛋白在肠闭锁中的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5例先天性小肠闭锁患儿肠壁内NT-3、Trk-C、GFAP和Nf的表达情况,并以死于与肠道发育异常无关的尸检新生儿小肠标本6例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肠闭锁组肌间神经丛NT-3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的阳性细胞数(t'=9.9000,P<0.05).Trk-C在对照组肠壁肌间神经丛中存在高表达,而在肠闭锁组存在低表达(t=22.2991,P<0.05).对照组肠壁肌间神经丛胶质细胞GFAP呈阳性表达,而肠闭锁组GFAP呈强阳性表达.Nf在对照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闭锁组.结论先天性小肠闭锁的近端肠壁内存在有神经节细胞的减少和神经干的变细,支持细胞在闭锁近端肠壁中呈增生表现.这种肠壁肌层神经丛的改变,可能会引起肠腔内压力减低,从而影响闭锁区域肠道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8.
对粘连性肠梗阻患儿,如单从物理检查、X线检查以及观察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的变化,有时还不能及时发现肠绞窄而即行手术,特别是并有中毒性休克的肠梗阻患儿。根据肠组织缺血、缺氧时引起肠粘膜屏障的破坏,小血管和肠壁的通透性增加,而引起内毒素血症的原理,我们试用鲎试剂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来预测粘连性肠梗阻是否向肠绞窄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现将实验结果报道如  相似文献   
9.
本院自1975年以来使用环形钳斜吻合法根治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142例,随访108例。本文主要讨论该手术方法的优点及闸门综合征的预防。临床资料本组男129例,女13例,男:女为10∶1,年龄最小12天,最大13岁。其中<1岁者15例,1~3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巨结肠GDNF/RET信号传输途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disease,HD)是一种先天性肠道缺乏神经节细胞症,可以引起婴儿肠梗阻和慢性便秘。HD主要在胚胎4~12周时发生,主要原因是神经节细胞不能在肠壁内聚集定位,而这些神经节细胞不能定位和聚集主要与一些基因突变和肠道微环境变化有关[1]。一、胚胎发育和基因回顾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节细胞经历发育、分化、移行过程,最终定位肠壁内。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某些基因突变以及肠道微环境的变化,可以影响到神经节细胞不能定位到肠壁内而发生HD。有资料统计认为,家族性HD较散发性HD发病高出数百倍(4.0%比0.02%)[2];并且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