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食源性寄生虫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因摄入含有感染阶段寄生虫病原而使人体罹患的寄生虫病称为食源性寄生虫病[1] 。人类大多因生食或半生食动物食品而引起。近几年来 ,在我国感染率明显升高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有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绦虫病、囊虫病、旋毛虫病、弓形虫病、管圆线虫病和肝片吸虫病等 ,感染率明显减少的有阿米巴病、姜片虫病、蛔虫病等[2 ] 。1 主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临床表现[3 ,4 ]1 1 华支睾吸虫病 由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于人肝胆系统的疾病。流行现状 :主要以中国、日本和朝鲜较严重。我国以珠江三角洲为重流行区 ,北京、上海等 2 3个省、市均有发病[3…  相似文献   
2.
3.
2岁内结核性脑膜炎32例临床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收集我院1994年5月~1999年10月间结核性脑膜炎(结脑)2 a以下32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男 28例,女 4例。年龄最小 3个月,< 12个月 2例, 12~24个月30例。来自农村30例,城市2例。卡介苗接种4例(12.5 %),未接种或接种不明又无卡介苗疤痕28例。有明确结核接触史13例(40.62 %),PPD皮试8/32例中阴性64例(75 %)。病程< 7 d1例, 7~ 14 d 8例,~28 d 14例,1~2个月8例,>2个月1例。30例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另2例分别以呕吐和…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了解儿童伤寒的临床特点及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8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伤寒住院患儿56例临床资料,总结近10年儿童伤寒临床特点及病原菌药敏模式表现。另回顾1993—2008年笔者医院确诊为伤寒住院儿童(138例)并发症及相关资料,了解儿童伤寒并发症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儿童伤寒表现不典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平均(12.0±8.3) d。74.1%(23/31)的腹泻出现于发热后1~5 d内。细菌培养阳性率从高至低依次为:血培养63.8%、骨髓培养41.7%、粪便培养39.0%,且不同病程时期各培养阳性率不同。肥达反应阳性率仅为8.8%。伤寒患儿有73.8%出现嗜酸性粒细胞下降,其中40.5%嗜酸性粒细胞数消失。伤寒患儿易出现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低钙血症),在婴幼儿(≤3岁)中表现更为明显。在培养阳性病例中有12.2%呈现多重耐药(MDR),临床分离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度较1993—2008年无明显变化,仍普遍敏感。伤寒患儿有78.9%(71.7%~86.1%)发生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与血小板减少和患儿年龄有关。同时,血小板情况、发病年龄对并发症系统个数也有提示作用。结论 儿童伤寒临床表现不典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较长且易误诊,但仍以发热及腹泻为主要表现,且腹泻大多数出现于发热后1~5 d内。培养阳性率以血培养最高,对于培养阴性者,肥达反应仍有补充、提示的作用。近20年来,临床所分离的菌株对头孢三代及三代喹诺酮类药物仍普遍敏感。儿童伤寒易发生并发症,出现血小板降低及年龄越大的患儿更易发生并发症,同时也更易发生多个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呈全球性分布的感染性疾病,肠道病毒71型(EV71)及柯萨奇 A 组16型(CVA16)肠道病毒是导致此疾病的主要病毒。该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进展迅速、死亡率高等特点。因 EV71病毒感染所具有的嗜神经性,重症患儿一般易出现神经系统损害,严重者会出现脑干脑炎、心肺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目前临床上,对于如何早期识别手足口病患儿的重症倾向、提前采取干预措施、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还是一个比较棘手和具有挑战的课题。通过文献复习对具有早期识别意义的且与病程进展密切相关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进行探讨,为临床及早识别预后差的手足口病患儿,进一步早期对重症手足口病采取针对性治疗干预措施、改善患儿预后,临床分级分层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eosinophilic esophagitis,EoE)是一种慢性食管炎性疾病,近年来全球发病率逐渐上升,发病机制涉及免疫、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临床上以食管功能障碍及食管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EoE 患者对治疗反应存在个体差异,需长时间不断调整个体化管理,并以临床和组织学缓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治疗目的。本文对EoE 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进行综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为高感染率慢性感染性致病菌。过去十年中,尽管Hp的感染率呈普遍下降趋势,但全球范围内仍有50%的人口感染Hp,其中大部分成人Hp感染始于儿童期。虽然在儿童中Hp感染很常见,但临床医师对儿童Hp感染仍不够熟悉。儿童Hp感染不仅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还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及胃癌等疾病密切相关。近期研究还发现,儿童Hp感染与缺铁性贫血、哮喘及糖尿病等胃肠道外疾病有密切联系。尽管Hp感染的发病率在逐渐减少,但Hp感染相关性疾病却在不断增多。因此,儿童Hp感染问题应引起儿科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至少25%的克罗恩病(CD)患者在儿童期发病,且大多患者伴体质量减轻,身高增长不良,甚至严重影响成年期最终身高,导致心理精神疾病发生.长期激素治疗可能导致显著的不良反应,这使肠内营养疗法在儿童CD(特别是活动性CD)的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欧美(尤其欧洲)国家,肠内营养被作为一线疗法.  相似文献   
10.
食物蛋白性小肠结肠炎(FPIES)是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儿童的非Ig E介导的胃肠道食物变态反应。FPIES发病率在升高,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及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因此FPIES常被误诊或延迟诊断,患儿反复接受大量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而明确诊断,不但使患儿具有营养不良的风险,并可能导致生长发育不良,而且造成了大量医疗资源的浪费。目前其确诊主要靠病史以及口服食物激发试验(OFC)。严格规避致敏食物为主要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