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健康学龄前儿童入托期间发生AURI前后咽部菌群及其药敏结果变化,为抗生素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19名健康学龄前儿童在入托前体检时、入托48h后首次发生AURI时采集咽拭子标本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分析发病前后咽部细菌构成比例及药物敏感性的变化。结果 91名儿童首次AURI发病后咽拭子培养分离2+及以上细菌菌株与入托前体检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07,P=0.032)。发病前咽部定植菌主要有草绿色链球菌、黏膜炎莫拉菌、肺炎链球菌等,发病后新增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化脓性链球菌、光滑假丝酵母菌,仅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前后比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7.280,P=0.014)。对半定量分析2+及以上的细菌行药敏试验后发现细菌对常见抗菌素不同程度耐药。分析数量前三位的草绿色链球菌、黏膜炎莫拉菌以及肺炎链球菌敏感结果,草绿色链球菌对头孢噻肟、黏膜炎莫拉菌对青霉素及头孢呋辛发病后药物敏感性较发病前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9、0.048、0.029),其余细菌前后药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入托期间首次AURI后咽拭子培养细菌数量及种类较感染前明显增加,发病后细菌对常见抗生素耐药率加重,应重视规范抗生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咽部肺炎链球菌定植的婴幼儿首次喘息发作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的763例鼻咽部分泌物培养肺炎链球菌阳性的婴幼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程中是否有喘息表现,分为喘息组161例(21.10%)与非喘息组602例(78.90%),比较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入院季节、特应质、重症、呼吸道病毒7项抗原检测、肺炎支原体血清学。结果:喘息组与非喘息组相比,单因素分析提示小婴儿(63.35%:50.00%;χ^(2)=9.090、P<0.001、OR=0.459)、特应质患儿(30.43%:14.62%;χ^(2)=21.570、P<0.001、OR=2.619)、重症患儿(24.22%:8.64%;χ^(2)=29.380、P<0.001、OR=3.585)、肺炎支原体感染(36.03%:27.71%;χ^(2)=4.190;P=0.040、OR=1.813)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27.33%:18.27%;χ^(2)=6.470、P=0.010、OR=1.459)是诱发喘息的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重症(P<0.001,OR=3.585)、特应质(P<0.001,OR=2.619)、肺炎支原体感染(P=0.040,OR=1.813)是诱发喘息的风险,而年龄(P<0.001,OR=0.459)是保护因素。结论:鼻咽部存在肺炎链球菌定植的特应质小婴儿,当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时,更易诱发喘息的发作,出现重症表现,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幼儿急疹的临床表现。方法对80例幼儿急疹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年龄4—24个月,其中6—12个月为高峰,热程3—5d后自然骤降,出现皮疹、消化道伴随症状常见。结论18个月以内的患儿,如骤发高热,体温虽高,但小儿精神仍好,且无典型症状及体征解释其高热时,应考虑为幼儿急疹,用中药注射液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轻度胃肠炎伴无热惊厥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在“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benigninfantileconvulsionswithmildgastroenteritis,BICE)提出之前,因缺乏对该病的认识,造成临床诊断的模糊和混乱,导致许多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加重了家长和患儿的经济与精神负担。1982年国外学者首次提出BICE后,在国外引起重视。近几年,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有关BICE的研究和报道逐渐增加。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国内报道的文献数量及病例数相对较少,其临床特点及病冈还有待进一步了解。为此,本文对我院符合BICE诊断的19例病例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提高对BICE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入托儿童第1次上呼吸道感染(AURTIs)咽拭子标本病原学演变。方法 以幼儿园为队列研究现场,以首次入托的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入幼儿园生活作为暴露因素,于入托前体检时、入托48 h后第1次发生AURTIs时、1个学期结束时(未发生AURTIs的学龄前儿童),用咽拭子采集鼻咽部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型(Iva)、B型(Ivb)、副流感病毒Ⅰ型(PIV Ⅰ)、Ⅱ型(PIV Ⅱ)、Ⅲ型(PIV Ⅲ)病毒、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检测。结果 115例学龄前入托儿童进入本文分析,平均 3.4岁。入托前体检时培养出细菌114例,共培养出9种细菌,平均每例(3.3±0.8)种,检出支原体阳性1例(1.1%)。91例(79.1%)在学期期间第1次AURTIs,共培养出12种细菌。第1次AURTIs较入托时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化脓性链球菌细菌数量鉴定≥3+的例数有所增加。检出支原体和病毒25例(27.5%),其中支原体14例,Iva 5例,PIV Ⅰ、Ivb、ADV各2例。学期结束时24例学龄前儿童未发生AURTIs,共培养出9种细菌,平均每例(3.6±0.5)种;学期结束时较入托时仅化脓性链球菌细菌数量鉴定≥3+增加了1例,均未检出支原体、衣原体和病毒。115例学龄前健康儿童入托时和24例在学期期间未发生AURTIs的定植菌包括奈瑟菌属、草绿色链球菌、微球菌、革兰阳性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和化脓性链球菌。结论 79.1%健康学龄前儿童入托后发生AURTIs,以细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化脓性链球菌)、支原体和病毒(Iva、PIV Ⅰ、Ivb、ADV)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健康学龄前儿童咽部定植菌携带情况及药敏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市区某公立幼儿园首次入托的119名健康学龄前儿童咽拭子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析定植菌携带情况及耐药性结果。 结果 119名健康学龄前儿童咽部定植菌种类最多5种,最少0种,平均(3.36±0.79)种。其中108名儿童半定量培养分离出中等量(++)以上细菌菌株135株,主要为草绿色链球菌、卡他莫拉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菌。药敏试验显示常见细菌对红霉素、四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克林霉素等临床常用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 本地区健康学龄前儿童咽部定植菌以条件致病菌为主,多数为多种菌混合定植,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均有较高耐药性,规范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的使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汉族人群Klotho G-395A(rs1207568)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遗传易感的关系,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在中国广东地区汉族人群中随机选择340例冠心病患者和280例健康对照个体,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分析技术,对Klotho G-395A多态位点进行分型,采用非条件逻辑回归分析统计该多态位点与冠心病遗传易感的相关性。结果 GG、AG、AA基因型在冠心病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9.1%、29.1%和1.8%,在对照组中分别是73.2%、23.9%和2.9%,两组间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719,P=0.257)。非条件逻辑回归分析发现,A变异等位基因并没有增加个体患冠心病的发病风险(OR=1.12,95%CI 0.82~1.53,P=0.466)。此外,对年龄、性别、饮酒和吸烟情况等进行分层分析显示,Klotho G-395A多态与冠心病的易感无相关性。结论 Klotho G-395A多态位点与广东地区汉族人群冠心病遗传易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入托儿童第1次上呼吸道感染(AURTIs)咽拭子标本病原学演变。方法 以幼儿园为队列研究现场,以首次入托的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入幼儿园生活作为暴露因素,于入托前体检时、入托48 h后第1次发生AURTIs时、1个学期结束时(未发生AURTIs的学龄前儿童),用咽拭子采集鼻咽部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型(Iva)、B型(Ivb)、副流感病毒Ⅰ型(PIV Ⅰ)、Ⅱ型(PIV Ⅱ)、Ⅲ型(PIV Ⅲ)病毒、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检测。结果 115例学龄前入托儿童进入本文分析,平均 3.4岁。入托前体检时培养出细菌114例,共培养出9种细菌,平均每例(3.3±0.8)种,检出支原体阳性1例(1.1%)。91例(79.1%)在学期期间第1次AURTIs,共培养出12种细菌。第1次AURTIs较入托时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化脓性链球菌细菌数量鉴定≥3+的例数有所增加。检出支原体和病毒25例(27.5%),其中支原体14例,Iva 5例,PIV Ⅰ、Ivb、ADV各2例。学期结束时24例学龄前儿童未发生AURTIs,共培养出9种细菌,平均每例(3.6±0.5)种;学期结束时较入托时仅化脓性链球菌细菌数量鉴定≥3+增加了1例,均未检出支原体、衣原体和病毒。115例学龄前健康儿童入托时和24例在学期期间未发生AURTIs的定植菌包括奈瑟菌属、草绿色链球菌、微球菌、革兰阳性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和化脓性链球菌。结论 79.1%健康学龄前儿童入托后发生AURTIs,以细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化脓性链球菌)、支原体和病毒(Iva、PIV Ⅰ、Ivb、ADV)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尘螨阳性婴幼儿首次喘息后反复喘息发作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间住院的首次喘息发作婴幼儿共1 236例,其中尘螨阳性387例,出院后随访1年,随访1年内再发喘息3次及3次以上的患儿设定为反复喘息组(n=67),随访期间未再发生喘息的患儿设定为对照组(n=84)。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尘螨阳性的婴幼儿反复喘息发作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年龄、入院前喘息时间、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流感病毒感染率与反复喘息发作相关联。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年龄较大(OR=2.21,P=0.04)、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OR=3.54,P=0.001)为反复喘息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尘螨阳性的婴幼儿,特别是幼儿,若首次喘息时合并有肺炎支原体感染,则反复喘息发作的风险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孟鲁斯特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症状改善的作用。方法选取12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孟鲁斯特治疗,比较2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孟鲁斯特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患儿的咳嗽症状,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