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6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观察新生儿宫内肺炎(IP)存在的诊断阴影(漏诊、误诊、迟诊和诊断不一致)及不良影响,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53例宫内肺炎,按入院时间分A组23例和B两组30例,比较其发生入院诊断阴影的情况及其修正和转归。结果A组11例(48%)、B组15例(50%)存在诊断阴影,原因是:①窒息、羊水(胎粪)吸入等表面诊断隐匿了IP诊断;②将早产儿临床表现酷似的肺透明膜病(HMD)与IP混淆;③被最初X线胸片报告误导。临床修正A组5/11例(余为尸检修正),B组15/15例(P<0.01);确诊时间<12h者A组8/23例,B组24/30例(P<0.001);而临床结局A组死亡12例,B组为0(P<0.001)。结论IP易发生诊断阴影,其修正早晚与预后密切相关,需提高认识,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NICU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一次暴发流行紧急控制的成功经验与救护对策.方法 分析该次流行11例早产儿临床资料,反思感染因素、控制手段和救护效果.结果 感染特点:(1)11例均为早产儿,9例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在16 d内接连发生,呈暴发趋势;(2)先证者为1例外来传染源,主要经空气传播;(3)病原菌培养证实为热带假丝酵母菌.措施:对患儿集中隔离救护、果断用药、整体治疗,并进行轮番搬家式空气大消毒,加强暖箱消毒和手卫生,切断传播途径.转归:加上先证者共12例均治愈出院,无一例死亡.结论 重视洗手及无菌操作是防范院内感染首要任务,找准并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感染流行的关键措施,具备过硬的综合救护能力是避免不良后果的最后防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新生儿宫内肺炎(IP)存在的诊断阴影(漏诊、误诊、迟诊和诊断不一致)及不良影响,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 53例宫内肺炎,按入院时间分A组23例和B两组30例,比较其发生入院诊断阴影的情况及其修正和转归.结果 A组11例(48%)、B组15例(50%)存在诊断阴影,原因是①窒息、羊水(胎粪)吸入等表面诊断隐匿了IP诊断;②将早产儿临床表现酷似的肺透明膜病(HMD)与IP混淆;③被最初X线胸片报告误导.临床修正A组5/11例(余为尸检修正),B组15/15例(P<0.01);确诊时间<12 h者A组8/23例,B组24/30例(P<0.001);而临床结局A组死亡12例,B组为0(P<0.001).结论 IP易发生诊断阴影,其修正早晚与预后密切相关,需提高认识,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普通新生儿病区12 975例住院治疗患儿中的4 875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并按照出生情况将其分为早产儿组(n=414)和足月儿组(n=4 461).监测两组患儿经皮胆红素值(TCB)和血清总胆红素值(TSB).结果 本研究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为37.6%(4 875/12 97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危险因素分别为围生期因素(48.5%)、感染因素(19.4%)、母乳性黄疸(17.2%)、ABO溶血病(10.2%)及其他因素(4.7%).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上述各高胆红素血症发病危险因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23.11,5.49,28.64,2.67,212.07;P<0.05).结论 早产儿相对足月儿易罹患高胆红素血症.对具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危险因素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加强胆红素水平监测,并对TSB水平较高者及时实施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胆红素脑部的发生率,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营养摄入与其体重增长速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1-2012年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和营养资料。按体重增长速率将患儿分为低体重增长组、适宜体重增长组和高体重增长组,比较三组的临床营养摄入情况。结果 14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增长速度中位数为12.77 g/(kg·d),住院时间中位数为48 d;高体重和适宜体重增长组的住院天数、静脉氨基酸开始使用时间和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均小于低体重增长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第7天、14天、21天和28天肠外营养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用量呈递减趋势。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的体重增长速度与营养摄入状况和住院时间密切相关,加强肠内外营养,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增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连续测定高危早产儿出生后到6个月各阶段尿中白三烯E4(LTE4)的水平,探讨其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的关系。方法 选择在本院住院的高危早产儿15例,新生儿15例。早产儿留取第2、7、14、28天的尿液,新生儿取第2、7、14、28天尿液作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LTE4水平。结果 正常新生儿的LTE4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早产儿一周内的LTE4水平也变化不大,14天时早产儿LTE4水平开始上升,与正常新生儿相比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7天的两组数据相比t值为6.4,P50mmHg),胸片异常。Shannon建议采用校正胎龄36周仍需氧定义BPD,认为此定义更能准确地预测肺的预后。因此BPD的早期诊断标准并不正确。而有人在BPD患儿的婴儿后期发现与健康同龄婴儿相比,其尿中白三烯E4水平增高,提示LTE4可能在BPD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1]。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期血清Cystatin C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和不同日龄新生儿血清Cystatin C的变化。方法将60例新生儿根据胎龄分为5组,其胎龄分别为~32周、~34周、~37周、~40周、>40周,每组12例。将120例新生儿根据日龄分为6组,其日龄分别为~1 d、~3 d~、5 d、~7 d、~14 d、~28 d,每组20例。比较各组新生儿血清Cystatin C水平的差异。用微粒子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新生儿血清Cystatin C水平。结果(1)5组不同胎龄的新生儿出生时血清Cystatin C值分别为:(1.25±0.40)、(1.34±0.59)、(1.20±0.24)、(1.12±0.28)(、1.24±0.29)mg/L,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6组不同日龄的新生儿血清Cystatin C值分别为(1.30±0.34)(、1.28±0.42)(、1.22±0.37)(、1.29±0.37)(、1.28±0.46)(、1.18±0.35)mg/L,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ystatin C在新生儿期不受胎龄和日龄的影响,可作为评价新生儿期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新生儿宫内肺炎(intrauterine pneumonia,IP)与生后新生儿肺炎(neonatal pneumonia,NP)临床资料,总结和提高对IP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采集两年间IP 55例和NP 100例,统计分析两组性别、发病日龄、确诊及误诊、围产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手段、病程转归等指标.结果IP发病率0.5%,入院龄(7.8±4.5)h,确诊时间(20.9±5.7)h,首诊误(漏)诊率32.7%.在早产、低出生体重、脐带异常、胎膜早破、胎盘异常、孕母产道感染等方面IP组明显多于NP组(P<0.01).临床症状以呼吸急促或不规则>2d、发绀、呻吟、低体温、三凹征、心率增快或心律不齐、胃肠道出血或腹胀等表现IP组明显多于NP组(P<0.01).外周血WBC总数增高,尤以N分类增高IP组明显多于NP组(P<0.01).胸部X片以肺纹理增强、模糊,肺实变影为主,且肺野透亮度下降IP组明显多于NP组(P<0.01).治疗上IP组需用头罩及辅助给氧例数明显增多,氧疗时间更长.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细菌为多,常需改用二、三线抗生素,且疗程较NP组要长,常在2周以上.结论新生儿宫内肺炎与生后新生儿肺炎相比有其不同的临床特点,易致漏诊及误诊,其表现程度和治疗手段明显偏重,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力,预后严重,不应忽略和混淆.综合围产期因素,早而严重的呼吸症状、胸部X片和血象有助于早期确诊;治疗上则要加强抗感染和氧疗力度.  相似文献   
9.
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暴发流行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暴发流行的防控救治经验。方法对2008年本科真菌性败血症暴发流行患儿的临床资料和防控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临床特点:16d内发生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11例,均为医院感染;极低出生体重儿8例,超低出生体重儿1例;主要症状为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突然发热、肤色苍白、肢端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减慢或增快、呼吸急促或呼吸暂停、发绀、腹胀、拒奶、反应差等,不能以原发病解释;实验室检查WBC明显降低或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CRP增高,PLT减少;胸部X线多出现新的病灶或原有表现加重;血培养热带假丝酵母菌阳性9例,胃液培养4例,阳性1例;本次传染源为一例院外感染患儿。(2)防控措施:隔离患儿,加强病室空气和物品消毒,切断一切可能的传播途径。(3)救治:氟康唑静脉给药,加强抗细菌、免疫支持疗法。(4)转归:流行历时16d,至最后1例血培养转阴历时23d,至最后1例出院历时100d,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NICU可流行真菌性败血症,多累及早产儿、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多种标本培养有助于明确诊断。科学防控、有效的综合治疗能取得良好效果。加强消毒隔离、明确并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暴发流行的防控救治经验。方法对2008年本科真菌性败血症暴发流行患儿的临床资料和防控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临床特点:16d内发生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11例,均为医院感染;极低出生体重儿8例,超低出生体重儿1例;主要症状为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突然发热、肤色苍白、肢端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减慢或增快、呼吸急促或呼吸暂停、发绀、腹胀、拒奶、反应差等,不能以原发病解释;实验室检查WBC明显降低或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CRP增高,PLT减少;胸部X线多出现新的病灶或原有表现加重;血培养热带假丝酵母菌阳性9例,胃液培养4例,阳性1例;本次传染源为一例院外感染患儿。(2)防控措施:隔离患儿,加强病室空气和物品消毒,切断一切可能的传播途径。(3)救治:氟康唑静脉给药,加强抗细菌、免疫支持疗法。(4)转归:流行历时16d,至最后1例血培养转阴历时23d,至最后1例出院历时100d,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NICU可流行真菌性败血症,多累及早产儿、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多种标本培养有助于明确诊断。科学防控、有效的综合治疗能取得良好效果。加强消毒隔离、明确并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