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金纳多治疗老年痴呆症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 0 0年 5月~ 2 0 0 1年 2月我院采用金纳多治疗老年痴呆症 50例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选择该期在我院住院的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 50例 ,其中男 37例 ,女 1 3例 ,年龄 67~ 83岁 ,平均(74 2 4± 3 49)岁。病程 <1年者 4例 ,1~ 5年者 45例 ,>5年者 1例 ;Alzhei mer病 8例 ,血管性痴呆 36例 ,混合性痴呆 5例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 1例。1 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 1 0版 (ICD - 1 0 )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并排除心血管疾病、 2型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及精神病患者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TGP)治疗稳定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效果及其对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7-01-2017-01-31我院收治的168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82例和对照组8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门诊复查和心力衰竭(心衰)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TGP治疗。所有入选者在纳入研究时和之后3个月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半乳糖凝集素-3(G-3),同时记录出院后12个月的再入院情况、B型脑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试验组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TNF-α、IL-6和G-3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出院后12个月试验组的再住院率和BN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LVEF水平显著升高。试验组中3例(3.7%)患者出现软便及大便次数增多,但无需停药。结论:TGP可改善CHF患者体内炎症水平、降低住院率、改善心衰指标,并且其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维生素D(VitD)浓度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评价VitD可否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指标。方法:对临床确诊的462例冠心病患者检测血糖、血脂、C反应蛋白(CRP)、甲状旁腺素(PTH)等生化指标,测定血清VitD的浓度,超声测量颈动脉IMT。根据血清VitD浓度的四分位数将462例患者分为四组(Q1~Q4组),分析VitD浓度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VitD低、高浓度组相比,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血糖、CRP、PT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1、Q2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Q4组;Q1组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明显高于Q3、Q4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年龄、吸烟、体重指数、血糖、CRP、PTH/VitD成正相关,与VitD浓度成负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VitD是颈动脉IMT厚度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VitD可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2009年山东省临沂市起无菌性脑膜炎暴发所分离的病原体进行鉴定,并分析其基因特征.方法 采集无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标本42份,分离病毒;RT-PCR扩增阳性分离物,测定VP1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其他毒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VPI基因亲缘进化树.结果 分离到肠道病毒17株,经肠道病毒组合血清中和试验和分子分型鉴定为柯萨奇B5病毒(CVB5).CVB5分离株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2.3%~100.0%和98.7%~100.0%,与CVB5原型株(Faulkner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1.0%~82.4%和9 6.6%~97.0%.VP1区亲缘进化树分析显示,全球CVB5可分为A、B、C、D共4个基因型,引起本次无菌性脑膜炎暴发的CVB5属于基因型D,但位于不同的传播链中.结论 CVB5是此次临沂市无菌性脑膜炎暴发的病原体,分离株之间有较大的遗传差异,但均属于D基因型.  相似文献   
5.
6.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高危新生儿采用听力筛查模式和听力障碍发病情况与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对NICU中高危新生儿病情稳定时进行初筛,未通过者4~6周后作第二次复查,仍未通过者分别于4~6月龄和1岁时进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检查,两次ABR均未通过者确诊为真性听力损失。结果随机筛查63例高危儿,初检结果阳性22例,阳性率为34.9%,其中有关脑损伤危险因素的阳性率高达71.4%。复检22例,复检率100%,复检阳性5例,通过率为77.3%。4~6月龄和1岁时作ABR检查,确诊有听力障碍2例,其中1例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发生核黄胆,另1例为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引起颅内出血。63例高危新生儿中听力障碍发病率为3.2%。其听力障碍原因均与脑损伤有关。结论NICU中高危新生儿是听力障碍的高发人群,应该常规进行听力筛查,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是导致听力障碍的高危因素,DPOAE结合ABR是一种较好的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FQ-PCR定量检测铜绿假单胞菌oprI基因的方法在快速诊断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及快速判定抗生素体内疗效中的作用。方法(1)制备不同浓度的标准菌株并行药敏实验,找出敏感药物(丁胺卡那霉素)及非敏感药(苯唑西林钠)。(2)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取不同浓度的菌液尾静脉注入,于实验开始0h、12h、24h、48h各组分别麻醉6只大鼠,采血作血培养、FQ-PCR。(3)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治疗组、处理组和对照组,均给予1×10^9CFu/ml尾静脉注入。随后治疗组立即给予敏感抗生素;处理组立即给予非敏感抗生素;对照组同时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均于尾静脉注入。各组于首次注射后0h、12h、24h、48h分别麻醉6只大鼠,采血作血培养、FQ-PCR。结果(1)1×10^9CFu/ml、1×10^8CFU/ml组各时间段血培养均为阳性,FQ-PCR检测,均为阳性。(2)1×10^7CFU/ml、1×10^6CFU/ml组0h、12h血培养均为阳性,1×10^7CFU/ml组24h血培养为阳性,48h为阴性,而1×10^6CFU/ml组24h、48h血培养均为阴性。FQ-PCR检测1×10^7CFU/ml组0h、12h、24h为阳性,48h为阴性。1×10^6CFU/ml组0h、12h、为阳性24h、48h为阴性。(3)1×10^5CFU/ml组各时间段血培养均为阴性,FQ-PCR检测均为阴性。(4)处理后对照组、处理组各时间段血培养均为阳性,而处理后治疗组各时间段血培养均为阴性。FQ-PCR检测三组各时段均为阳性。结论(1)FQ-PCR诊断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与传统细菌培养比较其特异性吻合率达100%,虽灵敏度并未增加,但诊断时间明显缩短。(2)有效抗生素治疗后,运用FQ-PCR诊断灵敏度明显高于细菌培养。(3)利用FQ-PCR检测铜绿假单胞菌oprI基因的拷贝数的变化可能有助于抗生素体内敏感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银杏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EGb)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并在治疗前后通过与认知功能相关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及简易智能状态评定量表(MMSE)测定EGb改善VD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方法:2000-03/2004-09福建省老年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血管性痴呆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银杏提取物注射液30mL加入50g/L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对照组丹参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14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前后MMsE及事件相关电位测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小学患者:治疗前(17.56&;#177;1.89)分,治疗后(19.43&;#177;2.1)分,中学患者:治疗前(21.03&;#177;1.15)分,治疗后(21.93&;#177;2.95)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653,2.8443,P&;lt;0.05),治疗组治疗前后ERP靶N1,P2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N2潜伏期(治疗前(275.24&;#177;49.08)ms,治疗后(252.39&;#177;26.24)ms]有显著性意义(t=2.6927,P&;lt;0.05),P3潜伏期[治疗前(402.91&;#177;22.48)ms,治疗后(385.06&;#177;14.40)ms]及p3波幅[治疗前(3.58&;#177;1.41)μV,治疗后(4.53&;#177;1.26)μV]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4525,2.9466,P&;lt;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ERP靶N1,P2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N2,P3潜伏期,P3波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银杏提取物治疗VD,改善VD患者的智能、记忆功能等有一定疗效,ERP的测定能客观反应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运动平板负荷试验对冠心病无创性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260例,先后分别行平板负荷诊断和冠状动脉造影,平均间隔时间为10 d。统计分析运动平板负荷试验敏感性、特异性,比较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并分析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运动试验参数的关系。结果:平板试验检出冠心病敏感性76.1%,特异性61.9%,准确率70.6%,其敏感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关,冠脉双支、三支病变的敏感性高于单支病变(P〈0.05)。相比胸导联,下壁导联ST段改变有较高假阳性(P〈0.05)。结论:平板负荷试验是一项诊断冠心病理想的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根据多参数可初步估测其病变范围,全面综合分析可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10.
陈欣  任秀蓉  林小娟 《西部医学》2010,22(11):2022-2023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中腹腔外缝合子宫切口对产妇的影响及其临床运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选择303例单胎足月妊娠且无严重妊娠合并症的妇女,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52例,对照组151例。试验组:缝合子宫切口时将子宫置于腹腔外;对照组:缝合时子宫保留在腹腔内。比较两种缝合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24h出血量,胃肠道反应,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发热情况。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结果两组术中术后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F=1.259,P=0.263)。术后肛门开始排气时间腹腔内缝合组较试验组提前(F=16.83,P=0.000)。术中胃肠道症状对照组多于试验组(P=0.031),手术时间和术后发热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剖宫产术中腹腔内或腹腔外缝合子宫切口其结局无显著差异。腹腔外缝合可作为常规的手术方式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