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例摘要患儿,男,18岁,因脊膜膨出术后尿失禁17年入院。患儿出生后不久,家长发现其骶尾部一肿物,高起皮肤,为紫红色,周围皮肤色素沉着,出生后6个月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脊膜膨出",行脊膜膨出修补术。术后出现尿失禁,小便呈滴沥状,湿裤,尤以活动后为著,夜间尿床,无成泡尿。大便基本可控制,偶有污粪。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可控性回肠膀胱扩大术治疗儿童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神经原性膀胱患儿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5.5~1 6.0岁,平均9.6岁.临床表现为尿失禁,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显示合并<Ⅲ度膀胱输尿管反流6例,>Ⅲ度膀胱输尿管反流10例16侧.18例均采用可控性回肠全层膀胱扩大术,10例16侧同时行输尿管抗反流术,6例女童行膀胱颈悬吊,7例男童行膀胱颈紧缩,1例男童行尿道关闭.术后行间歇导尿,平均随访2.3年(6个月~4年).结果 18例患儿中尿失禁消失17例(94%),好转1例;膀胱容量由术前(1 56±85)ml增至术后(420±58)ml(P<0.01),充盈末逼尿肌压力由术前(78±1 6)cm H 2O(1 cm H2O=0.098 kPa)降至(20±11)cm H2O(P<0.01).导尿间隔时间平均5 h,2例需服用小剂量抗胆碱能药物.手术前后肠道功能无明显变化,无电解质紊乱及尿路结石.术后出现尿路感染症状2例、皮肤造瘘口狭窄1例、造瘘口黏膜外翻1例,无尿液外溢.结论可控性回肠全层膀胱扩大术可有效改善膀胱容量,降低膀胱内压,是治疗儿童神经原性膀胱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医院管理者应加强医院文化的规范和总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医院文化属于社会大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社会亚文化。医院文化是指医院职工在从事以医疗为中心的各项活动中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以病人为核心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是贯穿医院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良好的医院文化是促使职工形成正确的人格、人生观  相似文献   
4.
肛门外括约肌重建术后盆底肌训练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盆底肌训练在肌原性大便失禁肛门外括约肌重建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大便失禁患儿27例,年龄5~12岁,男17例,女10例,均为先天性肛门闭锁术后.临床评分均为差,全部病例行股薄肌肛门外括约肌重建术,术后3个月16例行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2周后在家中自行盆底肌收缩训练.11例未坚持行盆底肌训练.结果 术前训练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持续收缩时间分别为(16.7±4.9)mmHg、(61.6±14.6)mmHg和(2.3±0.7)s,未训练组分别为(15.5±4.1)mmHg、(59.3±13.0)mmHg和(2.2±0.7)s,两组间无明显差别;1年后训练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持续收缩时间分别为(35.4±8.7)mmHg、(150.6±17.8)mmHg和(7.2±1.2)s,肛门功能评价优12例,良3例,差1例,未训练组分别为(21.1±3.1)mmHg、(94.7±12.7)mmHg和(4.6±0.8)s,肛门功能评价优3例,良6例,差2例,均好于术前,但训练组治疗效果要明显好于未训练组.结论 股薄肌肛门外括约肌重建可改善肌原性大便失禁的肛门控便功能,但手术后坚持行盆底肌训练对于手术疗效的提高有重要价值.在大便失禁的治疗时不能单纯依赖手术,还要充分重视重建括约肌的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5.
小儿阴囊急症的诊治分析(附5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大庆  李殿国  孟奇 《山东医药》2008,48(12):61-62
回顾性研究我院自2001~2007年53例阴囊急症小儿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史、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等分析.其中睾丸扭转11例均行手术治疗,4例因睾丸梗死行切除术,余行睾丸扭转复位固定术;睾丸附件扭转17例,其中12例行手术治疗,术后症状减轻,5例未行手术者给于抗生素治疗;睾丸附睾炎21例均给于抗生素治疗1周以上;睾丸肿瘤2例1例行双侧睾丸切除,1例单侧睾丸切除,均辅以化疗;阴囊外伤2例,1例行清创缝合,1例保守治疗1周.术后除1例睾丸肿瘤患儿1 a后死亡外其余患儿恢复良好.认为小儿阴囊急症的正确诊断和恰当治疗十分重要,提睾反射消失是睾丸扭转最敏感的体征,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较有意义的辅助检查.对怀疑睾丸扭转者应行积极的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空肠弯曲菌抗体在正常结肠神经节细胞上的结合,初步探讨空肠弯曲菌抗体影响结肠神经节细胞发育,导致神经节细胞变性的可能性.方法:取正常结肠标本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处理.实验组利用空肠弯曲菌抗体作用于正常结肠神经节细胞,观察抗体与神经节细胞的结合情况;对照组利用PBS液代替空肠弯曲菌抗体,其他同实验组.比较两组空肠弯曲菌抗体的结合有无不同.结果:空肠弯曲菌抗体可以和正常结肠的神经节细胞结合,结合的阳性率为83.3%.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肠弯曲菌抗体可与神经节细胞结合,可能影响神经节细胞发育及导致神经节细胞变性.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脐部小切口在婴儿长段型巨结肠根治中的应用。方法:回颜性分析我院行脐部小切口辅助Soave手术治疗患儿长段型巨结肠11例。结果:切除结肠长度30—50cm,平均37。6cm;术中失血5—20mL,平均8mL;手术时间90—140min,平均110.5min。术后3例出现肛周轻度糜烂,无直肠回缩、吻合口瘘,脐部切口无感染、裂开,肠蠕动恢复时间16~24h,平均18.7h,术后7—14d出院。全部病例随访3.5—12个月,每日排便3—7次,其中轻度污粪1例,小肠结肠炎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无肛门狭5窄及粘连性肠梗阻。结论:婴儿长段型巨结肠根治术单纯性肛门拖出结肠困难,可辅加脐部小切口协助完成手术,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美容效果好、费用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肛电刺激结合生物反馈治疗损伤性控便障碍的疗效。 方法对82例损伤性控便障碍患者应用电刺激结合生物反馈进行康复治疗,其中女44例,男38例,平均年龄34.2岁。应用加拿大Laborie公司产UR0STYMTM型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频率为50 Hz,强度为0~50 mA,行经肛电刺激治疗,并结合肌力、感觉和协调性反馈训练。治疗计划包括3个疗程医院治疗和3个疗程家庭训练。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临床评分、肛直肠测压及肌电评定。 结果治疗前,临床评分为较好者9例,治疗后增至61例;临床评分中等和差劣者所占比例由治疗前的89%下降至26%。治疗后肛直肠收缩压和收缩肌电振幅显著提高(P<0.05),直肠感觉阈显著降低(P<0.05),76%的患者肛直肠反射恢复。在2年的随访中,68%的患者治疗效果得以维持。 结论经肛电刺激结合生物反馈是治疗损伤性控便障碍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肛管内超声对肛门内括约肌(IAS)、肛门外括约肌(EAS)及耻骨直肠肌(PR)形态及完整性的评估,从而为排粪失禁的原因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2年11月间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4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及4例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排粪失禁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肛管内超声对IAS、EAS及PR进行观察,并进行括约肌受损程度评分;同时行肛管直肠测压评分和肛门功能评分,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价括约肌评分与肛管直肠测压评分和肛门功能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8例患儿中男13例,女5例,年龄10—16岁。肛门括约肌受损评分结果显示,括约肌轻度受损11例,中度受损65J,重度受损1例;另有PR受损4例。括约肌评分与肛管直肠测压评分之间呈正相关(P〈0.05),而与肛门功能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肛管内超声可清楚显示IAS、EAS和PR的形态,明确其是否完整及受损程度,是评价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粪失禁患儿非常有价值的方法,但并不能完全反映括约肌及肛门的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