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6篇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卵巢癌中蛋白激酶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蛋白激酶C (proteinkinaseC ,PKC)的表达和化疗耐药的关系 ,以及与P -糖蛋白 (P -gp)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35例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 2 0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 2 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PKC和P -gp的表达 ,并进行相关临床因素分析。结果 ①PKC、P -gp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良性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并且PKC和P -gp的表达有相关性 (P <0 0 5 ) ;②卵巢癌PKC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无直接关系 ;③恶性肿瘤中 ,初治和复发的PKC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34 8%和 75 % ;④化疗对PKC表达阳性和阴性卵巢癌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 2 3 5 %、 6 6 7% (P <0 0 5 ) ;⑤PKC表达阴性患者的预后优于阳性者 (P =0 0 39)。结论 PKC表达与卵巢癌组织化疗耐药明显相关 ,可能在P -gp介导的卵巢癌多药耐药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D15s抗原、P-选择素(P-selectin)是否与宫颈鳞癌的转移相关。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分别检测了CD15s和P-选择素在56份宫颈鳞癌手术标本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淋巴转移的相关性。结果:①在原发病灶中,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组CD15s的表达高于无转移组(P<0.01);而P-选择素在两组间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CD15s和P-选择素在癌转移的淋巴结的表达均高于宫颈病灶(P<0.05和P<0.01);CD15s在宫颈癌标本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1),而P-选择素在两者间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D15s与宫颈鳞癌的转移潜能呈正相关,P-选择素与此无关;CD15s与P-选择素协同介导了宫颈鳞癌在淋巴结的粘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卵巢癌组织蛋白激酶C(PKC)和P-糖蛋白(P-gp)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5例卵巢癌、20例卵巢良性肿瘤和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PKC和P-gp的表达,并进行相关临床因素分析。结果 (1)PKC、P-gp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良性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初治和复发病例PKC阳性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2)卵巢癌PKC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无直接关系。(3)卵巢癌中PKC和P-gp的表达有显著相关性(P<0.05)。(4)化疗对PKC表达阳性和阴性卵巢癌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23.5%、66.7%(P<0.05)。(5)PKC表达阴性患者的预后优于阳性者(P=0.039)。结论 PKC表达与P—gp的表达明显相关,可能在卵巢癌多药耐药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基于CT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病理分级(G1和G2/3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经病理证实的PNET,分为训练组91例、验证组54例,2组各自来源于同一医疗机构。基于训练组动脉期和门脉期CT图像提取PNET影像组学特征,以Pearson相关分析及ReliefF算法进行筛选;采用Logistic回归,针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构建预测PNET病理分级的联合影像组学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评估其诊断效能,并以验证组加以验证。结果基于训练组动脉期与门脉期CT图像构建的联合影像组学模型具有良好预测效能,AUC为0.86[95%CI(0.78,0.94)],截断值为0.63时,敏感度为78.95%,特异度为85.29%,准确率为81.32%。验证组预测PNET病理分级AUC为0.85[95%CI(0.75,0.95)],截断值为0.63时,敏感度为84.61%,特异度为75.00%,准确率为79.63%。结论基于增强CT图像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对于术前预测PNET病理分级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炎症相关骨质疏松症是指炎症特别是系统性炎症引起的骨量减少、骨质破坏。近期的研究发现多种炎性疾病与骨质疏 松症相关,炎症引起骨质疏松的发病涉及环氧化酶-2(COX-2)、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a(TNF-alpha)、RANKL/RANK/ OPG系统、C反应蛋白、一氧化氮(nitric oxide)、端粒酶等,发病机制的研究促进了 denosumab等骨质疏松新药的研发。  相似文献   
6.
7.
[摘要]目的观察参一胶囊(Rg3)对高转移人卵巢癌细胞系HO 8910PM的抑制作用。方法细胞分成6组:阴性对照组(A组):只加新鲜的全培养液;低浓度组(B组):含10 μg&#8226;mL 1 Rg3培养液;中浓度组(C组):含20 μg&#8226;mL 1 Rg3培养液;高浓度组(D组):含40 μg&#8226;mL 1 Rg3培养液;顺铂阳性对照组(E组):含10 μg &#8226;mL 1顺铂的培养液;顺铂+Rg3联合用药组(F组):含10 μg&#8226;mL 1顺铂+20 μg&#8226;mL 1 Rg3培养液。分别从台盼蓝活细胞计数法、细胞的增殖抑制(CCK 8法)进行观察。结果Rg3对人卵巢癌HO 8910PM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显示了较好的细胞毒活性作用(P<0.05)。Rg3与顺铂联合用药时,细胞毒作用与高浓度Rg3和顺铂组相似,但在微观结构上能造成更大的细胞形态结构损伤。结论Rg3对高转移人卵巢癌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Rg3与顺铂联合用药在细胞结构破坏上可能有相加或协同作用,这将为临床卵巢癌患者进行抗肿瘤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生长发育状态及其与铁超负荷的关系。方法:于2007年7~8月对50例长期在该院儿科定期输血的重型β 地中海贫血患儿进行身高、体重和性发育评价,并与1995年中国0~18岁儿童体重、身高百分位数参考值比较,同时检测输血前血常规、肝功能和血清铁蛋白水平。结果:24例(48%)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表现身材矮小,其中15例同时伴体重低下。≥10岁者21例,仅7例出现自发性青春期发育,Tanner II~III期;≥14岁者8例,其中4例尚无性征发育。身高低于第10百分位者(n=31)与身高高于第10百分位者(n=19)分组比较,前者血清铁蛋白水平显著增高(8 239.2±5 865.5 vs 5 028.1±3 885.7 mg/L, P<0.05),输血前Hb水平显著降低(68.2±12.3 vs 79.7±14.5 g/L, P<0.05) ,肝脏显著增大(P<0.05)。而体重低于第10百分位者(n=20)与体重高于第10百分位者(n=30)分组比较,前者仅血清铁蛋白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意义(9 165.5±6 042.5 vs 5 567.3±4 447.3 mg/L, P<0.05)。结论:接受中等量输血和不正规除铁治疗的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常伴有身材矮小、体重低下和性发育迟缓,其生长发育异常与体内铁严重超负荷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八氯二丙醚生产工人氧化损伤及血清p53蛋白表达情况。方法选择暴露于八氯二丙醚工人21名为研究对象,另选21名非暴露者为对照,进行血清p53蛋白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测定。结果暴露于八氯二丙醚工人血清p53蛋白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工龄〉8年组血清p53蛋白的水平显著高于工龄〈8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OD、GSH—Px酶活性略低于对照组,MDA水平则显示升高(P〈0.01)。结论长期暴露接触于八氯二丙醚作业工人可有p53基因异常的危险性,以及对氧化性应激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g3)对高转移人卵巢癌细胞系HO-8910PM的体外抑制杀伤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和基底膜侵袭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Rg3和/或顺铂(DDP)对高转移人卵巢癌细胞系HO-8910PM细胞的DNA含量、细胞转移抑制和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 细胞DNA含量分析示:在G0/G1期HO-8910PM对照组与Rg3组、DDP组、Rg3+DD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4.416,P<0.01),低浓度与高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期对照组除与低浓度Rg3组外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7.810,P<0.01),低浓度Rg3组与高浓度Rg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0/G1期和G2/M期DDP组与Rg3+DDP组比较差异均统计学意义(均P<0.05).基底膜侵袭实验结果示:对照组分别与中浓度Rg3组、高浓度Rg3组、DDP组、Rg3+DD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052,P<0.01);低浓度与中、高浓度Rg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中、高浓度的Rg3和Rg3+DDP联合用药可以产生较好的抑制肿瘤细胞分化和转移作用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Rg3与DDP的联合用药可能会产生药效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