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
背景 近年来中国极早产儿救治数量显著增加,中心血管导管已成为国内NICU的常用技术,极早产儿救治中可能存在中心血管导管的不合理使用,但目前尚缺乏其使用现况数据.目的 通过回顾采集和分析中国新生儿协作网(CHNN)数据库正式运行第1年极早产儿中心血管置管现况,并对各医院进行问卷调查,以期发现当前极早产儿中心血管导管使用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ICH)的相关影响因素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00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检查结果分为ICH组(102例)与非ICH组(498例),分析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 102例ICH早产儿中,Ⅰ度占87.25%,Ⅱ度占8.82%,Ⅲ~Ⅳ度占3.92%。ICH组的产前地塞米松应用率低于非ICH组,宫内窘迫率高于非ICH组(P <0.05); ICH组的机械通气率、电解质紊乱率高于非ICH组,胎龄≥34周占比低于非ICH组(P <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宫内窘迫、机械通气、胎龄<34周、电解质紊乱为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OR>1, P <0.05)。结论宫内窘迫、机械通气等均为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对高危孕妇的监测,并于产前适时使用地塞米松,以尽可能降低ICH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比较母乳喂养与配方乳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8年7月于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506例VLBWI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母乳组(n=133,予以母乳喂养)和配方乳组(n=373,予以配方乳喂养),比较其胃肠动力、体重增长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母乳组婴儿体重开始增长时间显著早于配方乳组(P 0.05),母乳组婴儿干预10d后的体重及净增长体重均显著高于配方乳组(P 0.05);喂养干预10d期间,母乳组发生喂养不耐受28例(11.28%),并发症总发生例数为24例(18.05%),与配方乳组的71例(19.03%)和101例(27.08%)相较显著更低(P 0.05)。结论母乳喂养VLBWI有利于其胃肠改善,降低喂养不耐受及并发症发生,更有利于婴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患儿女,因"宫内B超提示下腹部包块"生后转入我科。患儿母孕32周时B超发现胎儿下腹部包块,怀疑肛门闭锁,孕40周B超仍提示下腹部包块,同时提示左肾中-重度积水,行剖宫产分娩。入院查体:左下腹触及8cm×8cm包块,质中,哭闹或腹腔压力增高时阴道口可见肿物突出,表面为肉色且光滑,边缘相对清楚,安静后回缩,肛门通畅。生后出现腹胀,经禁食、通便后好转,开奶顺利,无呕吐,大小便正常。入院后B超提示下腹探及一囊性包块,约8.7cm×4.5cm,内回声不均,见散在漂浮点,子宫及附件显示不清,双肾盂积水;腹部CT回报:(1)考虑先天性子宫阴道积液,无孔处女膜闭锁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9年中国新生儿协作网(CHNN)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极早及超早产儿非红细胞血制品的使用现状及单位间差异,为探讨输注合理性与规范性提供证据。方法基于CHNN大规模极早产儿队列数据库进行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生后24 h内收入CHNN 57家NICU治疗、出生胎龄<32周且接受完整治疗的6598例早产儿。收集患儿一般情况,描述不同出生胎龄、不同病情危重程度早产儿非红细胞血制品(血小板、血浆、人免疫球蛋白、白蛋白、冷沉淀和凝血酶原复合物)的使用率及次数。输注过至少1种非红细胞血制品即为输注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进行输注组和非输注组组间比较。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单位间输注率和单位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6598例早产儿出生胎龄为30.0(28.7,31.0)周,出生体重为(1353±312)g,女2877例(43.6%)。2816例(42.7%)早产儿为输注组,输注次数为3(1,6)次。与未输注组相比,输注组患儿出生胎龄更小(Z=17.62,P<0.01),出生体重更低(t=18.64,P<0.01),小于胎龄、多胎以及产房高级复苏比例均更高(χ2=31.06、12.82、287.52,均P<0.01),女婴比例以及本院出生比例则均更低(χ2=10.68、78.23,均P<0.01)。总研究人群中,使用率高的非红细胞血制品依次为白蛋白25.4%(1674例)、人免疫球蛋白21.5%(1417例)、血浆18.9%(1245例)。901例超早产儿中,60.4%(544例)输注过非红细胞血制品,使用次数4(2,8)次;5697例极早产儿中,39.9%(2272例)输注过非红细胞血制品,使用次数3(1,6)次。病情危重和非危重组中非红细胞血制品输注率分别达62.2%(1693/2723)和29.0%(1123/3875),输注次数分别为4(2,7)次和2(1,4)次。57家NICU中,调整与非红细胞血制品输注相关的因素后,各单位间极早及超早产儿非红细胞血制品输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χ2=153.48,P<0.01)。结论2019年中国NICU救治的极早及超早产儿中,接近半数曾接受非红细胞血制品输注,各单位非红细胞血制品使用率存在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胃肠道急症,具备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发病率为1%~7.7%,90%为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病率为4%~13%。目前NEC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晰,被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胃肠黏膜损伤、细菌感染及肠道喂养是最重要的三个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高超低出生体重儿治愈率、降低病残率及改进超低出生体重儿管理方法.方法 分析了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2008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超低出生体重儿50例临床资料.结果 平均胎龄(27.39±1.74)w;平均出生体重(854.60±107.77)g;20例(40%)放弃抢救治疗后死亡,8例(16%)经救治无效或病情恶化死亡,7例(14%)治愈,15例(30%)好转,抢救成活率44%.结论 防止围产期窒息及早期预防肺出血对降低死亡率及伤残率至关重要,同时因超低出生体重儿免疫力低下、需多种置管以及住院时间长,院内感染也成为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一大威胁.  相似文献   
8.
目的描述2019—2021年中国新生儿协作网(CHNN)各单位收治的出生胎龄22~25周超早产儿的出院预后和治疗现状以及3年变化趋势。方法基于CHNN极早产儿队列的横断面研究, 纳入2019—2021年CHNN各单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963例出生胎龄22~25周的超早产儿。排除出生24 h后入院及转运至非CHNN医院治疗的超早产儿。根据出生胎龄和入院年份分组, 描述不同组超早产儿围生期救治、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NICU治疗情况。采用χ2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采用Cochran-Armitage和Jonckheere-Terpstra趋势检验进行不同年份间趋势分析。结果 963例超早产儿中男588例(61.1%), 出生胎龄25.0(24.4, 25.6)周, 出生体重770(680, 840)g。出生胎龄22、23、24、25周的超早产儿分别有29例(3.0%)、88例(9.1%)、264例(27.4%)、582例(60.4%)。2019—2021年3年间超早产儿病例数量逐年增加(分别为285、312、366例)。母亲产前激素和硫...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主要就胃肠功能障碍新生儿的临床治疗情况展开分析讨论,以此来为此类患儿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所收治的54例胃肠功能障碍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在确诊后均对其给予原发病控制、保护重要生命器官、控制感染、水电解质平衡维持、静脉营养等治疗,并对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在本研究的所有患儿中,有3例患儿自动出院,2例患儿死亡,其余49例患儿痊愈出院,本研究患儿的治愈率为90.74%。结论在对胃肠功能障碍新生儿进行临床治疗时,通过对患儿在发病早期给予支持、对症、对因等综合治疗,不仅可以对患儿的病情进展进行有效地控制,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儿的病死率,因此,在对胃肠功能障碍新生儿进行临床治疗时,可以对本研究所提到的治疗方式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