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目的初步探讨人为提高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外侧克氏针出针点的可行性及其相应的置入方法。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收集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161例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外侧针构型病例术中透视图像中最外侧针的出针点和入针点位置,测量最外侧针冠状面和矢状面钢针角度。第二阶段(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基于第一阶段的研究结果,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两名小儿骨科医生尝试人为提高最外侧针的出针位置(预期组),另外两名外科医生继续按照常规流程置针(对照组),对两组各项治疗参数进行比较。结果第一阶段参与回顾性研究的161例患者中,47例(29.2%)最外侧针出针点位于骨干-干骺端交界区(metaphyseal-diaphyseal junction,MDJ)上边界线以上,其中40例最外侧针(85.1%)由肱骨小头骨化中心(ossific nucleus of the capitellum,ONC)外侧或骨化中心外1/3置入(正位像),于骨化中心后1/3或骨化中心后方置入(侧位像)。冠状面和矢状面钢针平均角度分别为58.4°和90.5°。第二阶段,预期组中有47例(65.3%,47/72)患者的最外侧针出针点位于MDJ上边界线以上,而对照组中仅32例(36%,32/89)出针点位于MDJ上边界线以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34,P<0.05)结论在单纯外侧针构型中,人为提高最外侧针出针点可行。钢针路径位于正位像肱骨小头骨化中心外侧、外1/3及侧位像在肱骨小头后方或后1/3位置时更容易获得高位的出针点。  相似文献   
2.
正放射性核素显像是放射性示踪原理与放射性探测成像技术结合而成的一种医学影像,它开始于1951年,Cassen等用闪烁扫描机以影像显示甲状腺内放射性碘原子的分布~([1])。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和完善,目前放射性核素显像已经成为多种疾病的重要诊断方式。目前主流的放射性核素显像方式包括三相骨显像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膝关节成角畸形是一组较为常见的下肢发育异常,一般包括冠状面成角和矢状面成角,两者可同时存在.冠状面成角畸形主要有特发性膝内外翻、Blount病等骨骺疾病以及创伤、肿瘤引起的膝内外翻.矢状面成角一般表现为膝关节固定于屈曲位,往往继发于脑瘫、脊柱裂及其他神经肌肉系统疾病.膝关节成角畸形在临床上表现为步态异常、膝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引起髋关节及踝关节异常.  相似文献   
4.
三维CT在股骨颈前倾角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利用三维CT测量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患儿股骨颈前倾角(FNA)的数值,初步研究单髋脱位患儿的双侧股骨近端发育演变规律。方法收集366例单侧DDH患儿的三维CT图像,按年龄分组:小于18个月组、18个月至3岁组、大于3岁组,测量各年龄组的患侧和健侧FNA的大小,利用统计软件学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DDH患儿的FNA-年龄变化曲线图。从而揭示股骨近端的发育演变规律。结果单髋脱位的患侧FNA比健侧平均大1°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18个月、18个月至3岁年龄组的患侧和健侧FNA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于3岁的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髋脱位的股骨近端病理改变并不仅仅存在于患侧,其健侧也发生改变,且双侧FNA随年龄增大的演变规律是对称的。  相似文献   
5.
从 1909 年问世到后来形成成熟的技术体系,克氏针经历了多次改良,在骨折内固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研究者们设计出来不同类型的克氏针,在治疗手足等较细小骨的骨折中,具有良好的固定效果,同时并发症少,功能恢复较佳 [1].在使用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不稳定型股骨干骨折中,克氏针还可以辅助复位,使股骨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