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7篇
儿科学   46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建明  殷永芳  杨佳宾  严志龙 《浙江医学》2023,45(14):1537-1540
目的 评估腹腔镜下胃腔内肿瘤切除术治疗胃不利部位内生型间质瘤的临床疗效与可行性。方法 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11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2例行腹腔镜下胃腔内肿瘤切除术的胃不利部位内生型间质瘤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围术期恢复情况、病理特征和预后。结果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术中中转开腹。标本假包膜完整,切缘阴性,病理均证实为胃间质瘤。术中出血量(18±8)mL,手术时长(63±12)min,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20±10)h,术后恢复流质饮食时间(2.4±1.3)d,术后住院时长(6.0±2.0)d。术后患者均顺利出院,未见明显短期并发症。所有患者未见肿瘤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下胃腔内肿瘤切除术治疗胃不利部位内生型间质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鸡胚胎内注射氨甲喋呤(MTX),制作鸡胚神经管缺陷动物模型。方法 选用上海农业科学院“杭”鸡的受精蛋552枚,分成3组,分别为药物(MTX)注射组、生理盐水注射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药物注射时间选择在鸡胚孵化第2 ̄7d,MTX剂量分别为0.01、0.02、0.05、0.1及0.25mg/kg。孵化3周后观察结果。结果 孵育第3 ̄6d注药的鸡(剂量为0.01、0.02、0.05、及0.1mg/k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对行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行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加速康复组(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时段血液中CD4^+、CD8^+、CD4^+CD25^+、血清CRP水平、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CD4^+、CD8^+、CD4^+、CD25^+水平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70、7.297、5.830、12.870、3.529、10.547,均P<0.05),两组CD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7,p>0.05),ERAS组CD8^+、CD4^+CD25^+水平高于对照组(t=2.163、2.203,P<0.05)。术后第3天,ERAS组CD4^+CD25^+水平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2,P>0.05),两组其余指标升高但仍低于术前水平(t=3.322、5.015、3.418、9.912,均P<0.05);ERAS组CD/、CD8+、CD4+CD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2.804、2.040、2.210,均P<0.05)。术后第5天,两组CD4^+、CD4^+CD25^+和ERAS组CD8^+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对照组CD8^+仍低于术前水平(t=6.862,P<0.05)。术后第1、3、5天,两组血清CRP均较术前升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38、-13.715、-11.319、-12.286、-13.182、-15.076,均P<0.05),且ERAS组升高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46、-2.100、-2.211,均P<0.05)。ERAS组肛门排气、排便、下床活动时间、经口进食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8±1.0)d比(3.9±0.9)d,t=-5.974;(3.8±0.9)d比(4.3±1.0)d,t=-2.700;(19.1±4.0)h比(35.9±6.6)h,t=-16.045;(9.9±1.6)d比(11.5±2.0)d,t=-4.479,均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应用于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的围术期能够有效减少对细胞免疫系统的应激,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更快地恢复术后胃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如何改善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PM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APMVT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行手术探查、取栓或肠切除17例,行保守抗凝溶栓治疗10例。26例存活,死亡1例。随访9例血管完全再通,17例血管部分再通,其中1例并发短肠综合症。结论改善本病疗效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CT是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抗凝溶栓结合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重点是恢复肠管的血运;术后抗凝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复发性气管食管瘘是先天性食管闭锁、食管气管瘘术后的并发症之一,其在第一次手术后的发生率为3%~14%[1].大部分病例需要手术治疗,国内外曾有人报道运用食管支架和生物蛋白胶来填堵瘘孔[2].  相似文献   
7.
目的结合病例和文献介绍腹腔镜辅助下不同术式胃底折叠抗反流手术治疗儿童严重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方法腹腔镜下应用Rosetti’s、Thai’s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个月~2岁,平均4.6个月。6例为食管裂孔疝,2例为严重胃食管反流。结果8例中1例因早期经验不足未能完成手术中转开腹。7例在腹腔镜下完成胃底折叠术。其中,3例行Rosetti’s术,4例行Thai’s术。手术经过顺利,术中出血少,所有病例术中均无需输血,手术后24h开始进食,术后第5~7d出院,出院前均作钡剂胃食管造影,6例未见明显反流。术后随访3个月~2年,所有患儿生长发育好,无明显胃食管反流临床症状,二种术式临床效果无明显区别。结论腹腔镜下Rosetti’s和Thai’s胃底折叠术治疗儿童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镜下操作简单、风险小。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诊断标准与B超评分系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一种可靠的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HPS)的诊断标准。方法 在本研究中测量了 30例正常婴幼儿和 77例HPS患儿的幽门管直径、长度和幽门部肌层厚度 ,通过半效数量分析法 ,得出相对应的评分数值。结果  30例正常婴幼儿通过B超检查幽门大小 ,平均为 (11.16±1.2 9)mm ,范围 9.0~ 13.0mm ,肌层厚度为 (2 .12± 0 .31)mm ,范围 1.5~ 3.1mm ,幽门管长度 (13.9± 1.4 6 )mm ,范围 10 .0~ 16 .0mm。而 77例HPS婴幼儿B超检查如下 :幽门直径平均 (15 .7± 2 .2 3)mm ,范围 11.0~ 18.0mm ,肌层厚度平均为 (4.90± 0 .85 )mm ,范围 4 .0~ 6 .0mm ,幽门长度平均为18.9± 3.12 ,范围从 15 .0~ 2 2 .0mm。通过建立一个B超评分系统 ,评分≥ 4则为HPS ,若评分≤ 2则排除HPS ,评分 =3则需进一步检查 ,如上消化道造影 (UGI)。结论 B超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 ,建立一个评分系统 ,对HPS的诊断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归纳总结先天性腹裂的治疗效果及体会,展望今后的临床研究方向.方法 回顾上海新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1996年12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23例腹裂患儿,分析其治疗效果,并分别比较低出生体重儿和正常出生体重儿、顺产儿和剖腹产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Ⅰ期关腹治疗3例,治愈2例;免缝Silo袋分期修复14例,治愈12例;只放置Silo袋、但后来死亡或放弃治疗4例;未经任何治疗自动出院2例.该病的总治愈率为60.9%(14/23),病死率为13.0%(3/23),放弃治疗者占26.1%(6/23).低出生体重儿和正常出生体重儿、顺产儿和剖腹产儿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裂的治愈率仍有待提高.对难以Ⅰ期关腹的腹裂患儿,床边非麻醉下放置免缝Silo袋、Ⅱ期手术修复是一种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的治疗方式.出生体重和分娩方式未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0.
婴幼儿阑尾炎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婴幼儿阑尾炎发作时缺乏典型的病史及腹部体征,易误诊或漏诊,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近6年28例婴幼儿阑尾炎的临床特点,以期进一步提高婴幼儿阑尾炎的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