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5篇
特种医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影响前庭功能刺激训练治疗晕车病患者疗效的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9年12月就诊于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并进行高强度前庭功能训练治疗的晕车病患者,采用Graybiel晕车病症状评分,评价高强度前庭功能训练治疗晕车病患者的疗效。将年龄、性别、失眠症、焦虑、肥胖、高脂血症、后循环缺血、慢性胃炎及中耳炎等因素作为可能影响高强度前庭功能训练治疗晕车病患者疗效的因素纳入研究,先行单因素分析,再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无效组患者年龄、失眠症患者占比、严重焦虑者占比、慢性胃炎者占比均较有效组患者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焦虑和慢性胃炎与高强度前庭功能训练治疗晕车病疗效存在相关性。结论 无焦虑和无慢性胃炎的晕车病患者经高强度前庭功能训练治疗后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鼓室内注射利多卡因联合掩蔽及心理辅导综合治疗特发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耳鸣患者177例,随机分为鼓室内注射利多卡因联合掩蔽组(利多卡因组)59例、心理辅导联合掩蔽组(心理辅导组)59例、鼓室内注射利多卡因联合心理辅导及掩蔽组(三联组)59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通过耳鸣严重程度评估指标及评分标准,及SCL-90评分,评估三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及稳定性。结果 1治疗后1月三组间疗效比较,Hc=7.94,P=0.019,治疗后3月三组间疗效比较Hc=7.01,P=0.03,差异均显著,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三联组与其他两组间差异显著。2三组患者治疗后SCL-90评分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因子方面差异显著(P<0.05),心理辅导组治疗前后SCL-90评分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因子方面差异显著(P<0.05),三联组治疗前后SCL-90评分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因子方面差异显著(P<0.05),利多卡因组在治疗前后各因子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三联组治疗耳鸣疗效优于其他两组,三种治疗方法均有一定的稳定性,采用心理干预措施能对耳鸣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胸部气管以及第2~3胸椎平面的低位颈部气管内良性肿瘤少见,一般可选择纤维或硬性支气管镜下治疗,但是对于气管、主支气管内较大的、广基、血供丰富良性肿物,用传统纤维或硬性气管镜下切除治疗较为困难[1-2],我科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使用小切口气管切开,内镜辅助下治疗此类疾病6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8岁,因外伤后左耳前肿痛4 d于2012年5月3日入院.患者4d前上山砍柴途中不慎自高处摔倒,出现左面部裂伤、出血、被急送至当地医院清创缝合,抗炎治疗.伤后4d来左耳前部肿痛进行性加重,并出现鼻塞、发热、进食困难,当地医院给予CT扫描,示左耳前一低密度影贯穿至鼻咽部,右侧总鼻道内有一低密度影,内部密度欠均匀(图1).当地医院考虑为异物残留,患者遂急转入我科.入院查体:一般状况良好,心、肺、腹部查无明显异常.专科检查示:左耳前肿胀、隆起,压痛明显,有一约3 cm伤口已缝合,左耳外耳道清洁,鼓膜完整,鼓室内有积液,无面神经麻痹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分析前庭功能检测结果,评价晕车病患者的外周前庭功能特点。方法 选择40例晕车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招募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每组人员分别进行旋转试验、摇头试验、冷热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比较分析两组结果。结果 晕车病患者组中旋转试验、冷热试验异常例数分别为2例(5%)、5例(12.5%),健康 志愿者组分别为1例(3.3%)、3例(10.0%),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冷热试验检测中,观察组平均慢相角速度(average slow phase velocity,aSPV)分别为88.7°/s,对照组为43.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6.225,P<0.001);摇头试验两组均无异常;视频头脉冲试验晕车病组各半规管增益异常率较对照组无明显增高或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异常扫视波出现。结论  晕车病患者与正常人群比较前庭功能异常比例无统计学差异,但晕车病组冷热试验aSPV值较正常人群高,考虑晕车病患者前庭敏感性可能较正常人群高。  相似文献   
6.
后鼻孔息肉(Choanal Ployp,CP)由Killian于1906年首次报告,经过一个多世纪,后鼻孔息肉一直被认为是来自上颌窦内囊肿或息肉的增大,经自然口或鼻囟门突出上颌窦外,再沿中鼻道向后延伸到后鼻孔甚至鼻咽部,因此也称其为上颌窦后鼻孔息肉。但随着近年来对后鼻孔息肉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并非来源于上颌窦的后鼻孔息肉,因此,后鼻孔息肉不单纯指上颌窦后鼻孔息肉。CP无论从临床表现还是组织病理学方面均不同于普通鼻息肉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关于后鼻孔息肉的发病机制,现在还未研究清楚,CP的诊断不难,一般术前通过CT及鼻内窥镜检查,多能确定息肉的来源及范围,通过鼻内镜手术,取得满意疗效。但目前国内文献未对后鼻孔息肉的研究现状作一归纳,本文对现有后鼻孔息肉的来源及病因、组织病理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