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23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鼓膜置管和胆脂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鼓膜置管被认为是有效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的急性中耳炎的常用手术方法,且部分学者认为置管可改善中耳通气而预防胆脂瘤的形成。但近年来有学者对此持有不同观点。为探讨鼓膜置管与继发性胆脂瘤形成之间的关系,回顾性分析1978~1990年间到耳鼻喉科-头颈外科门诊行鼓膜置管儿童的临床资料,随访1~20年。共有2829例(5575耳)患者,置管年龄1.2~14岁(平均为4.8岁)。4793耳置管1次,567耳置管2次,215耳置管3次及3次以上。共置6701管,其中聚乙烯管6269个,置管时间1~26个月(平均8.8个月);Goode-T管432个,置管时间8~50个月(平均20.4…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的影响。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4组,其中,变应性鼻炎组经腹腔注射及鼻腔滴入卵清白蛋白(OVA)致敏,建立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LPS刺激组经鼻腔滴入LPS(10μg/100μL);变应性鼻炎 LPS刺激组为大鼠激发成变应性鼻炎后再以LPS滴入鼻腔。观察各组的症状变化,如喷嚏,流涕等。行常规HE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各组鼻黏膜炎性细胞的浸润情况,并行高倍镜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①变应性鼻炎 LPS刺激组过敏症状评分高于其余各组(P<0.01);正常对照组及LPS刺激组症状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变应性鼻炎 LPS刺激组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变应性鼻炎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对照组及LPS刺激组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LPS刺激可以加重变应性鼻炎的症状及鼻黏膜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麻黄素局部使用在健康人嗅觉功能方面的剂量及相关效应 ,将 2 4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8人 ,男女各 4人 )作双盲对照试验。A组予安慰剂 ,B、C组予麻黄素 ,剂量分别为 0 .12 mg、0 .2 4 mg。所有药物均为双侧鼻内使用。比较 3组用药前后鼻阻力、嗅觉功能和三叉神经感觉功能。鼻开放度用鼻阻力测定的方法评估 ,药物作用则利用嗅觉及三叉神经的精神物理测定 (强度级别、气味辨别、丁醇和甲酸阈值测定 )评估。结果显示 :1局部使用麻黄素产生鼻气流量增加的倾向 ,观察期内两不同剂量组无明显差别 ;2通过气味的识别和辨别、丁醇…  相似文献   
5.
喉错构瘤术后发生喉腺样囊性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51岁。因持续性声嘶1年余,近2个月加重,无痰中带血及呼吸困难,于1997年7月入院。纤维喉镜检查见左室带、喉室饱满,声门下、前连合有新生物,左声带固定,声门裂为正常1/2大小,环后区、披裂上有颗粒样突起。CT示左声门及声门下区弥漫性软组织增生、浸润,并侵及同侧披裂及喉旁间隙,颈部未及淋巴结。入院后两次病检示阴性,遂行喉裂开术探查。术中见左室带上方、前连合上方和左喉室前份有光滑隆起新生物,质中、韧,右声带前端粘膜下有黄色隆起新生物,均予摘除送冰冻切片,病理示:“粘膜上皮下腺体丰富,纤维…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凋亡是否参与嗅上皮正常生理更替和嗅球摘除后嗅觉神经元死亡后再生过程 ,探讨凋亡与神经元再生的关系。方法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正常成年大鼠嗅上皮和摘除嗅球后大鼠嗅上皮 16、32、4 8h和 3、7、30d中凋亡的出现和改变情况。结果 正常成年大鼠嗅上皮中有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TUNEL阳性细胞 [(1.93± 0 .31)个 / 2 0 0 μm],摘除嗅球后TUNEL阳性细胞数增加 ,32h达峰值 [(90 .9± 18.0 3)个 / 2 0 0 μm],以后迅速下降 ,维持于低水平。 结论 凋亡参与成年嗅觉神经元生理性更替以及实验性嗅觉神经元死亡和再生的过程。可能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信号传导调节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7.
嗅球摘除后嗅感觉神经元亚细胞结构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嗅球摘除后嗅上皮的超微结构变化,进一步证实嗅神经元凋亡的存在,并研究嗅上皮其它细胞的改变及其与嗅神经元的相互关系。方法:摘除大鼠单侧嗅球,在电镜下观察术后16、24、32、40、48h及3、7、15、30d同侧嗅粘膜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嗅球摘除术后嗅神经元出现胞浆浓缩、胞核染色质边聚改变,但细胞器结构正常。尚可见少量胞浆内出现自噬泡以及除线粒体以外的细胞器扩张、但胞核正常的嗅神经元。并可见表面为微绒毛结构、胞浆内富含神经丝、线粒体与核糖体的细胞。结论:嗅球摘除后大部分嗅神经元出现凋亡。此外,尚存在自噬型和胞浆型神经元死亡,可能存在不同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变应性鼻炎临床上以鼻痒、喷嚏和流涕为典型特征,是一种变应原特异性IgE介导的鼻黏膜慢性炎症,目前治疗包括变应原回避、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手术治疗。基于不同免疫表型的精准治疗代表了变应性鼻炎治疗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9.
最近的双盲对照试验显示免疫疗法可有效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但其确切机理未明。该研究通过监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儿童接受免疫治疗前后的免疫学指标 ,以期阐明免疫疗法治疗变应性疾病的机理。19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儿童参加此项前瞻性开放性研究。于患者皮下注射标准 D-花粉抗原 ,初次剂量由皮肤试验的阈值浓度及血清特异性 Ig E水平决定 ,以后每周逐步增量 50 %~ 10 0 %至最大耐受量或 30 0 0 U,持续数月后逐渐延长两次注射间隔时间。疗程为 10年。采集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 1、2、3、5和 10年的静脉血 ,测定包括特异性 Ig E、特异性 Ig…  相似文献   
10.
迟发相气道变态反应 (LPR)发病机理未明。有研究表明 LPR与组胺释放因子 (HRF)作用于嗜碱性粒细胞引起组胺释放有关。为证实人鼻粘膜存在单核细胞趋化和活化因子 (MCAF)与单核细胞吸附蛋白 - 1(MCP- 1) ,并作为 HRF参与迟发相鼻变态反应 ,该作者以 Western blot法探测人鼻粘膜组织培养悬液中MCAF/ MCP- 1的存在 ,测定由该培养液诱使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组胺量 ;并通过免疫组化法判定 MCAF/MCP- 1在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粘膜中的表达位置。共有 2 1例尘螨变应性鼻炎 (2 7± 2岁 )、7例非变应性鼻炎 (35± 2岁 )和 5例慢性鼻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