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目的 评估内耳道膜迷路磁共振三维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hree-dimensional fluid-attenated inversion recovery,3D-FLAIR)在突发性聋诊治中的应用。 方法 根据内耳道膜迷路3D-FLAIR结果,将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科收治60例突发性聋患者分为3D-FLAIR阳性组和阴性组,对两组听力学特点、是否伴有眩晕等及预后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3D-FLAIR阳性组较阴性组眩晕发生率更高,差异有显著性(P =0.001);3D-FLAIR阳性组听力曲线以全聋型频或平坦型为主,且阳性组较阴性组听力损失更严重,预后更差。结论 听力损失较重尤其伴眩晕的突发性聋,若其内耳道膜迷路3D-FLAIR显示内耳有可能存在延迟强化征象,其预后较阴性组欠佳。建议对所有突发性聋患者,常规行内耳道膜迷路3D-FLAIR检查,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医源性面神经损伤是中耳乳突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面神经椎曲段成为当前最容易受损伤的部位,这些案例中,部分患者存在面神经椎段外凸畸形,使得在乳突切除过程中,面神经位置高于水平半规管平面,我们通过活体解剖观察和高分辨率颞骨CT检查,揭示汉族人群面神经椎段外凸畸形的发生率,为更安全地开展耳科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 方法 2005年4月-2011年4月在我科接受单侧面神经减压术的302名成年汉族周围性面瘫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分析面神经椎段外凸畸形的情况。对比术前高分辨率CT检查,探讨CT在发现这种畸形的价值。 结果 14例患者术中发现有面神经椎曲段外凸畸形,占全部患者的4.6%。术前颞骨CT的轴位平扫只发现其中1例有这种畸形,而冠状位重建可以100%在术前诊断出这种畸形。 结论 汉族人群中面神经椎曲段外凸畸形并不罕见。术前颞骨高分辨率CT的冠状位重建能发现患者是否存在这种畸形,应列为乳突手术前的常规检查。在乳突切除术中,以水平半规管平面作为安全解剖深度平面的这一传统技巧在汉族人群并不可靠,存在医源性面神经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梅-罗综合征是导致复发性面瘫的诸多病因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该病以复发性唇面肿胀、间歇性面瘫、沟纹舌为主要表现。有学者认为其发病与感染、免疫功能紊乱、遗传、过敏反应及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的血管舒缩功能紊乱等多重因素有关,对于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无定论。笔者在对就诊于我科的梅-罗综合征患者其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进行检测后,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37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作为病例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过敏性鼻炎的分度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52例)、中度组(56例)和重度组(29例);选取同期6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并比较各组的NLR、PLR;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NLR、PLR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病例组的NLR、PL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病情变应性鼻炎患者的NLR、PLR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外周血NLR、PLR的最佳截断值为1.98、127.92,诊断中度和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的AUC为0.731(95%CI:0.640~0.821)、0.762(95%CI:0.681~0.843),灵敏度为71.16%、70.59%,特异度为73.08%、82.69%。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NLR、PLR上升,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病情严重程度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分析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acute low-frequency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ALHL)和听力正常健康人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 s t i b u l a 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包括颈肌性前庭诱发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和眼肌性前庭诱发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的特征。方法 选取33例ALHL患者(实验组)和45名听力正常健康人(对照组),分别分析500 Hz、1000 Hz的cVEMP和oVEMP的引出情况及振幅比值结果。结果 对照组500 Hz和1000 Hz的cVEMP引出率分别为100%(45/45)和86.67%(39/45);500 Hz和1000 Hz的oVEMP引出率分别为97.78%(44/45)和84.44%(38/45)。实验组患耳500 Hz和1000 Hz的cVEMP引出率分别为66.67%(22/33)和63.64%(21/33);对侧耳500 Hz和1000 Hz的cVEMP引出率分别为87.88%(29/33)和75.76%(25/33)。实验组患耳500 Hz和1000 Hz的oVEMP引出率分别为84.85%(28/33)和72.73%(24/33);对侧耳500 Hz和1000 Hz的oVEMP引出率分别为84.85%(28/33)和72.73%(24/33)。实验组双耳与对照组500 Hz和1000 Hz的cVEMP和oVEMP引出情况比较,仅500 Hz的cVEMP实验组双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cVEMP患耳与对侧耳500 Hz/1000 Hz的AR平均比值(AR1)为1.17和1.52,对照组AR值2.23,患耳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942,P =0.000),对侧耳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27,P =0.001)。实验组oVEMP患耳与对侧耳500 Hz/1000 Hz的AR平均比值(AR2)为1.45和1.59,对照组AR值2.06,患耳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385, P =0.001)。结论 与对照组相比,ALHL中cVEMP与oVEMP的频率调谐特点均表现为向高频迁移,对侧耳也表现出类似特点。推测ALHL患者患耳与对侧耳球囊及椭圆囊功能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引起cVEMP和oVEMP的共振频率调谐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6.
1定义 面神经血管瘤是起源于面神经膝状神经节附近的一种少见的血管性良性肿瘤。于1969年首次被报道[1],生长缓慢,至今未见该恶变和转移的相关报道[2~5]。主要表现为渐进性面瘫,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可能会引起患耳听力下降、头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面神经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11年12月在北京世纪坛医院面神经研究室诊治的5例面神经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男2例,女3例,年龄29~44岁;5例面神经血管瘤患者,4例均行颞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及面神经增强MRI检查,1例仅行面神经增强MRI。结果 5例患者均以突发单侧面瘫起病;左侧4例,右侧1例;5例患者均有面神经膝节段受累;面神经血管瘤在HRCT上主要表现为膝状神经节及邻近迷路段、水平段面神经骨管扩大,周围骨质边缘不连续、欠规则。较典型者呈点状或针状高密度类似蜂窝状结构;MRI上主要表现为以膝状神经节为中心的软组织结节影,伴邻近节段面神经增粗。平扫呈混杂T1、不均匀稍长T2异常信号,边界欠清,增强扫描后异常强化。结论  详细病史、结合颞骨HRCT及多平面重建、面神经增强MRI等辅助检查,有助于面神经血管瘤术前诊断;根据患者听力情况、肿瘤范围、累及部位选择适宜的手术径路,在尽可能保留面神经完整性的基础上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