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目的 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及相关代谢物与内耳疾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19年1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进行内科治疗的内耳疾病患者和同期的健康体检者各175例作为疾病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清叶酸结果,分析内耳疾病发病风险;同时根据病因及临床诊断将疾病组分为突发性聋(SSHL)组、梅尼埃病(MD)组、感音神经性聋(SHL)组和前庭功能障碍(VD)组,对其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MTHFR C677T基因检测产生3种基因型,分别为CC、CT和TT。疾病组MTHFR C677T基因型CC频率低于对照组,CT+TT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TT频率均略高于对照组(P>0.05)。CT+TT发生内耳疾病的风险是CC的1.397倍(P<0.05),其中CT、TT分别是1.408倍(P<0.05)、1.375倍(P>0.05)。等位基因C、T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发生内耳疾病风险是C的1.264倍(P<0.05)。疾病组血清Hcy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基因型中血清Hcy平均浓度均高于对照组,仅在TT型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各基因型间血清Hcy平均浓度和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CC型发生Hcy异常的风险分别是CT、TT型的0.762倍(P>0.05)、0.207倍(P<0.05),CT型是TT型的0.272倍(P=0.000)。各基因型间血清叶酸水平和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内耳病分类分析中,MD组CC频率低于对照组,CT+TT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TT发生MD的风险是CC的3.615倍(P<0.05),其中TT、CT分别是CC的4.476倍(P<0.05)、3.138倍(P>0.05)。除SHL组,其余各组等位基因C、T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内耳疾病具有一定相关性,可增加内耳疾病发生风险,尤以CT型明显,T等位基因可成为内耳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血清Hcy与内耳疾病相关,MTHFR基因多态性可增加血清Hcy升高风险,进而影响内耳,尤以TT型明显。在内耳疾病中,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MD相关,可明显增加MD发生风险,尤以TT型突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全身联合不同时机鼓室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度以上突发性聋的疗效,探讨鼓室内注射时机,分析影响重度以上突发性聋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重度以上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其中全身联合初始鼓室组64例,全身联合延后鼓室组44例;对两组患者出院时与随访时疗效分别进行比较,并分析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临床特征。结果 出院时和随访时两种治疗方案平均听阈、平均听阈改善值、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种治疗方案痊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方案治疗前与出院时、治疗前与随访时分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108例患者中,有效83例(76.9%),伴眩晕者治疗有效率低(P<0.05),治疗有效率与患者初始听阈损失程度(P<0.05)及听力曲线类型(P<0.05)相关,与年龄、性别、侧别、是否伴发耳鸣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 对于重度以上突发性聋,听力损失程度、曲线类型、是否伴发眩晕与预后相关,治疗上建议尽早全身联合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单侧全聋型突发性聋的一般临床特征,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2019年9月—2021年5月收治住院治疗的127例单侧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伴随症状、伴发疾病、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等,采用χ2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患耳侧别、发病至就诊时间、伴发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伴随症状(耳鸣、眩晕/头晕)、实验室检查(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27例单侧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伴耳鸣者113例(88.98%),伴眩晕/头晕者91例(71.65%),总有效率为41.73%。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P=0.016)、发病至就诊时间(P=0.003)及是否伴眩晕/头晕(P=0.017)与预后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的性别、患耳侧别、伴发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耳鸣、实验室检查(叶酸、维生素B12、高同型半胱氨酸)对预后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P=0.006)、是否伴眩晕/头晕(P=0.037)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至就诊时间≥3 d组是<3 d组有效率的0.311倍(OR=0.311,95%CI为0.134~0.720,P=0.006),伴眩晕/头晕者有效率是不伴者有效率的0.385倍(OR=0.385,95%CI为0.157~0.944,P=0.037)。结论 单侧全聋型突发性聋常伴耳鸣、眩晕/头晕,年龄≥40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 d、伴眩晕/头晕提示预后不佳,其中发病至就诊时间≥3 d以及伴发眩晕/头晕为其独立危险因素,可为临床预后评判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探讨一个听神经病伴视神经萎缩家系遗传性致病原因。方法 详细询问先证者病史及家族史、进行临床相关检查确诊听神经病伴视神经萎缩,绘制该家系遗传系谱。抽取先证者(Ⅲ-7)外周血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检出的突变进行致病性判读,对先证者妻子(Ⅲ-8)、大女儿(Ⅳ-7)、二女儿(Ⅳ-9)和儿子(Ⅳ-10)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突变位点,并结合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进行研究。结果 该家系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证者(Ⅲ-7)19岁时出现视力下降,30岁时出现双侧感音神经性聋,言语识别率下降,其所在5代20人大家系中10人(2人已故)有类似听力及视力下降症状。先证者(Ⅲ-7)、大女儿(Ⅳ-7)和儿子(Ⅳ-10)听力学检查:纯音测听示双侧感音神经性聋,ABR双耳未引出,40 Hz相关电位(AERP)双耳均未引出,OAE部分或全部频率可引出,镫骨肌声反射阈值未引出;Ⅲ-7、Ⅳ-10眼底检查有不同程度视乳头萎缩,OCT示双眼视盘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视觉诱发电位示P100波峰时延长,确诊为遗传性听神经病伴视神经萎缩。Ⅲ-7行全外显子检测发现3号染色体有一个致病位点OPA1基因c.1334G>...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1例前庭导水管扩大患者的遗传方式和基因突变位点。方法 以1例临床诊断为前庭导水管扩大的患者及其健康的父母为研究对象,采集其静脉血,使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先证者的遗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锁定该患者可能的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并进一步采用Sanger测序法对其父母进行相关突变位点验证,最终确定该患者的致病基因;通过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析、氨基酸保守性分析及氨基酸序列分析等手段,分析复合杂合突变的致病机制,绘制突变的遗传系谱。结果 该患者致病突变定位于7q31的SLC26A4基因,由c.919-2A>G、c.1746del G以及c.563T>C 3个位点组成的复合杂合突变。SLC26A4基因的c.919-2A>G突变遗传自其听力正常的父亲,而SLC26A4基因的c.1746del G和c.563T>C突变均遗传自其听力正常的母亲。结论 先证者携带的SLC26A4基因的3个突变位点均是明确的与听力损伤相关的隐性疾病突变位点。因此,推测SLC26A4基因的上述3个突变以某种复合杂合的形式导致受检者患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一例听力下降患儿的遗传性致病原因。方法 详细询问先证者病史(女,4岁,双耳听力下降1月余)及家族史,绘制遗传图谱,行临床相关检查。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并根据ACMG(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制定的标准指南对检出的突变进行致病性判读,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纯音测听示患儿双耳听力图呈下降型曲线,低频为轻度到中度听力下降,高频为重度到极重度听力下降;左右耳ABR反应阈分别为60、50 dB nHL;瞬态耳声发射双耳均未引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右耳均未引出,左耳0.5 kHz引出,余未引出。眼底检查及颞骨CT均未见异常。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患儿携带USH2A基因的c.13010C>T和c.11232-2A>G两个罕见突变。其中,c.13010C>T突变遗传自母亲,c.11232-2A>G突变遗传自父亲。父母听力正常。结论 USH2A基因的c.13010C>T和c.11232-2A>G突变位点为该患儿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