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7篇
基础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内镜经鼻扩大入路颅底手术可以成功处理颅底区域广泛的病变,而术后硬膜缺损范围和复杂性可与开放式颅面切除术后相仿.此时能否在内镜下对颅底缺损进行一期重建是达成手术目的、保障安全的必要条件.以往使用游离的、非血管化组织或材料修复此类复杂颅底缺损,失败比例很高.而近年来采用带血管蒂的局部或区域组织瓣修复颅底复杂的硬膜缺损技术取得长足进步,成功率显著提高.本文就经鼻内镜下应用不同的带血管蒂组织瓣修复颅底缺损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IL-22是一种功能复杂的细胞因子,属于IL-10细胞因子家族成员,最初被命名为IL-10相关T细胞来源诱导因子,由17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体内的多种活化免疫细胞可以分泌IL-22,它的受体是由IL-22R1和IL-10R2构成的异源二聚体.IL-22在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均发挥重要作用.IL-22既有抗炎作用,也有促炎作用,参与炎症性疾病和多种免疫性疾病,例如银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另外,IL-22在消化道的感染性疾病中起到抵抗微生物的作用.因而研究IL-22在气道变应性疾病中的作用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在经鼻内镜眶减压术中应用眶悬带技术,以降低术后复视发生率的初步经验.方法 6例共11眼行经鼻内镜眶壁减压术.其中包括5例(10眼)Graves眼病和1例(1眼)外伤后病例,手术采用眶悬带技术,即保留眼眶内壁赤道高度条带状眶骨膜以稳定内直肌及眼球,避免其过度疝入眶内而改变其运动矢量.对比术前、术后眼球突出度、复视、眼痛、结膜充血等变化.结果 术后患者眼球突出度减少2~5mm,平均回缩3.2mm.术前2例存在复视,术后复视减轻,其余4例无术后复视发生.5例Graves眼病患者眼胀痛消失,结膜充血减轻,眼球活动度及外观改善.1例外伤痛例双眼突出度接近,外观改善.结论 在经鼻内镜眶减压术中保留位于内直肌内侧的条带样眶骨膜,使之成为稳定内直肌及眼球的悬带.该技术能够在保证眶脂肪自悬带上下方溢出而减压的同时,可有效预防术后复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腔局部给予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22(IL-22)对小鼠变应性鼻炎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方法将24只6~8周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和IL-22组。以卵白蛋白(ovalbumin/OVA)为致敏原,氢氧化铝凝胶为佐剂制备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于激发前给予小鼠鼻腔局部滴注重组小鼠IL-22。观察小鼠变应性鼻炎症状改善情况,并检测三组小鼠鼻黏膜局部嗜酸性粒细胞侵袭情况、外周血清中OVA-特异性IgE(OVA-sIgE)浓度及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重组小鼠IL-22干预的变应性鼻炎小鼠症状较模型组缓解,鼻腔黏膜局部嗜酸性粒细胞侵袭减少, OVA-sIgE浓度降低,Th2型细胞因子IL-4和IL-5浓度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h1型细胞因子IFN-γ浓度在IL-22治疗组和模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腔局部给予重组小鼠IL-22可以抑制变应性鼻炎小鼠的免疫反应,它有望成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以滑车上动脉以及内眦动脉为蒂的额瓣修复外鼻大面积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1-06收治的11例应用额瓣修复外鼻大面积缺损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缺损9例,外伤性缺损2例。皮肤缺损直径均>3cm,其中鼻翼全层缺损4例。术前针对高龄、可疑患有外周血管病变患者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滑车上动脉以及内眦动脉血流状况。7例患者修复时采用经面前插入式额瓣修复,后经二期手术断蒂;5例采用岛状额瓣经眉间皮下隧道一期重建鼻缺损;4例鼻翼全层缺损的患者则采用鼻唇沟瓣修复衬里。结果:所有患者缺损均修复成功,组织瓣全部成活,无坏死。1例鼻翼全层缺损患者术后半年随访时鼻孔略狭窄,有轻度鼻塞。患者均随访6个月~2年,肿瘤无复发。结论:以滑车上动脉以及内眦动脉为蒂的额瓣修复是修复外鼻大面积缺损的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岛状额瓣和鼻唇沟瓣一期修复鼻翼大面积全层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应用该方法行全层缺损修复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患者均为男性,62~76岁,平均64岁.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缺损3例,外伤性缺损1例.缺损直径平均达3.3 cm(2.5 cm ~4.5 cm).缺损累及两个外鼻亚单位1例,3个亚单位1例,4个亚单位2例.手术首先采用梨状孔边缘,鼻唇沟处皮下组织为蒂的梯形皮瓣向鼻腔内翻入修复衬里;再以该瓣外侧的三角瓣向内滑行修复梯形瓣遗留的缺损;接下来以滑车上动脉及伴行的内眦动脉丛为蒂的岛状额瓣经眉间皮下隧道覆盖鼻部皮肤缺损.结果 全部缺损一期修复成功,组织瓣全部成活,无坏死.1例患者术后半年随访时鼻孔略狭窄,有轻度鼻塞.随访6个月至3年,肿瘤无复发.结论 以皮下组织为蒂的岛状额瓣联合鼻唇沟瓣是一期修复鼻翼大面积全层缺损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误诊误治及疾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20年3月间收治我院耳鼻咽喉科,入院前外院诊断为化脓性扁桃体炎,给予抗生素治疗后效果不佳,入院后明确为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4例患者,2例患者我院门诊首诊明确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入院后给予抗病毒,免疫球蛋白及对症治疗。结果 6例患者经对症及对因治疗后全部痊愈出院,未出现并发症及后遗症。结论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相对少见,临床表现也相对不典型,容易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相混淆,极易误诊,延误治疗易导致严重后果,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抗病毒联合免疫球蛋白类药物能快速缓解患者症状,是临床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外鼻临近局部皮瓣修复外鼻小面积缺损的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42例鼻小面积缺损(直径〈2cm)的患者分别应用外鼻局部皮瓣(鼻背瓣、鼻唇沟瓣和双叶瓣)修复。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缺损38例,皮肤其他良性病变4例,缺损直径1~2cm。鼻尖缺损7例采用鼻背旋转皮瓣一期修复;鼻侧部缺损30例采用鼻唇沟瓣修复,其中使用岛状鼻唇沟瓣一期修复7例,插补式皮瓣二期修复18例,滑行瓣修复5例;鼻侧上方缺损5例采用双叶瓣一期修复。结果:所有患者均修复成功,组织皮瓣全部成活。患者平均随访3个月~2年,肿瘤无复发。结论:外鼻局部皮瓣如鼻背瓣、鼻唇沟瓣和双叶瓣是修复鼻部小面积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