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21篇
临床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鼻息肉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是研究该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尚无被广泛接受的造模方法。本文主要就鼻息肉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及鼻息肉的实验研究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季节性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AR)患者鼻黏膜上皮细胞的基因表达进行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季节性AR与常年性AR鼻黏膜上皮细胞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体外培养人鼻黏膜上皮细胞系(human nasal epithelial cells,HNEpC),分别给予100 μg/ml 蒿(mugwort)或户尘...  相似文献   
3.
发生于鼻咽部多形性腺瘤少见,我院收治2例鼻咽部的多形性腺瘤,均行全麻手术切除治疗,随访1年以上未见复发,报告如下. 例1男,46岁.双侧鼻腔渐进性鼻塞10余年,咽部异物感7年加重1个月伴夜间憋醒数次于2008年11月23日入院.  相似文献   
4.
变应性鼻炎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身心健康及学习生活,儿童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治疗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免疫治疗可通过免疫调节机制改变疾病的自然发展进程,不仅减轻临床症状,同时可降低哮喘的发病率,主要包括皮下免疫治疗及舌下免疫治疗。本文就儿童变应性鼻炎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本指南是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指南,主要为季节性变应性鼻炎(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SAR)的治疗提供临床建议。指南对SAR治疗中抗组胺药、皮质类固醇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的疗效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三项建议用于指导SAR患者的治疗,从而为临床医师选择最佳干预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检测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在鼻分泌物及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free light chain,FLC)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FLC可能参与AR及NAR发病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选取2009年9-12月就诊的AR 及NAR患者各30例以及健康对照组30例,所有入组病例均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SPT)及血清特异性IgE检测(specific IgE,sIgE).对入组的所有患者进行鼻部症状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包括阵发性喷嚏、鼻涕、鼻塞及鼻痒,采集患者外周血及鼻腔分泌物,检测其中的总IgE、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ast cell tryptase,MCT)、κFLC、λFL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AR及NAR组患者喷嚏、鼻涕、鼻塞、鼻痒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89、0.741、0.758、0.797,P值均>0.05).血清中κFLC、λFLC、ECP、MCT蛋白表达水平在NAR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值均<0.05);λFLC蛋白表达水平在NAR组高于A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κFLC、总IgE及ECP蛋白表达水平在AR 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值均<0.05).AR组及NAR组鼻分泌物中κFLC、λFLC、ECP及MCT的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值均<0.05);ECP和总IgE蛋白表达水平在AR组较NAR组明显升高(P值均<0.05).鼻分泌物中κFLC、λFLC分别与MCT呈正相关趋势(r值分别为0.518、0.484,P值均<0.05).血清中κFLC、λFLC分别与ECP呈正相关趋势(r值分别为0.343、0.342,P值均<0.05).结论 FLC可能参与了AR及NAR的发病,其在AR及NAR的发病过程中可能通过肥大细胞及嗜酸粒细胞参与并发挥一定的免疫学作用.  相似文献   
8.
发生于鼻咽部多形性腺瘤少见,我院收治2例鼻咽部的多形性腺瘤,均行全麻手术切除治疗,随访1年以上未见复发,报告如下. 例1男,46岁.双侧鼻腔渐进性鼻塞10余年,咽部异物感7年加重1个月伴夜间憋醒数次于2008年11月23日入院.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糖皮质激素鼻窦支架对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鼻窦炎(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ECRS)的手术疗效。方法 纳入符合ECRS诊断标准的24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全组鼻窦开放手术,随机一侧鼻腔行支架植入,另一侧作为对照。于术前及术后4周、8周随访并收集数据,对比手术前、后鼻部症状视觉模拟量表 (VAS)评分、Lund-Kennedy评分及Lund-Mackay评分,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较术前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4周和术后8周,支架侧在鼻塞、流涕这两项VAS评分较对照侧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术后4周及术后8周,支架侧与对照侧相比,嗅觉及头部闷胀感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4周和术后8周,支架侧在息肉、水肿、瘢痕三项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与对照侧相比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术后4周、术后8周,支架侧鼻漏、结痂两项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与对照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8周支架侧Lund-Mackay鼻窦CT评分较对照侧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皮质醇检测结果表明支架降解产生类固醇没有抑制肾上腺皮质的证据。结论 用于ECRS患者的糖皮质激素鼻窦支架是安全、有效的。支架通过控制局部糖皮质激素释放来有效改善创面愈合、保持窦腔通畅、消除炎症和减轻粘连及瘢痕形成,减少术后干预。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4岁,因渐进性呼吸困难4小时入院。患者缘于4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呼吸困难,呈渐进性,伴吞咽障碍,言语模糊,口内含物感,无发热,无痰中带血。既往健康,无家族史。间接喉镜示:右侧咽后壁黏膜显著隆起,自口咽达喉咽,凸过中线至对侧,少量白色分泌物附着,推压会厌,会厌不能上抬。“三凹征”阳性。急诊以“咽部肿物,喉梗阻(III度)”收入院。予气管切开术,术后呼吸困难消失。喉CT示(图1A、B):口咽及喉咽部右后壁不规则增厚,呈团块状低密度影,边界不清,CT值24~44HU。电子喉镜(图2A、B):右侧自口咽经喉咽至梨状窝黏膜隆起,压迫会厌及右侧披裂,声带运动受限。颈部MR平扫+增强(图1C、D):咽壁隆起,信号不均,呈等长T1、混杂长T2信号影,边界欠清,STIR呈混杂稍高信号,咽腔、右梨状隐窝、咽旁间隙、咽后间隙明显变窄,舌骨大角受压移位;增强扫描呈中度不均匀强化。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考虑自发性咽部血肿可能性大,因其范围过大,难以快速自行吸收,因此在全麻下经甲舌膜进路行咽喉腔探查术。术中颈部横行切口,切开颈阔肌,向上掀起皮瓣,见右侧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前缘及咽缩肌区域明显淤血肿胀,肌层层次不清,考虑喉上动脉分支出血,分离显露喉上动脉,结扎。经甲舌膜切开,进入咽腔,咽后壁及侧壁黏膜下淤血。将隆起的黏膜及黏膜下层行病理检查示(图3A、B):鳞状上皮增生,黏膜下层及肌层广泛出血,炎细胞浸润。术中明确临床诊断:咽部血肿,行血肿清除术。冲洗后对位缝合黏膜,封闭咽腔,颈部逐层缝合,包扎。术后鼻饲饮食,术后第8天复查电子喉镜(图2C、D):会厌形态正常,血肿消失,双侧声带运动良好,梨状窝显露良好。复查喉部CT(图1E、F):气道形态正常。拔除胃管及气管套管,患者痊愈出院。术后3个月电子喉镜示(图2E、F):咽喉部黏膜光滑,会厌抬举良好,声带黏膜光滑,运动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