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14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兔颈部灌注CO2和氦气(He),检测不同压力和灌注持续时间对动物代谢、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5组,每组3只,分别为5mmHg(1mmHg=0.133kPa)COz组、10mmHg CO2组、15mmHg CO2组、15mmHg He组及对照组(颈部不充气)。分别在充气前(T0),充气后45min(T1)、90min(T2)和放气后30min(T3)记录PaCO2、pH、HR、MAP和CVP。结果:5mmHg CO2组各项检测指标均无明显变化;10mmHg CO2组在T1和T2时PaCO2显著升高(P〈0.01);15mmHg CO2组在T1和T2时Pa CO2、PH和CVP显著升高(均P〈0.01),T3时仍高于T0(P〈0.01或P〈0.05)。15mmHg He组在T2时CVP显著升高(P〈0.05),T3时回落到基线水平。各组的HR和MAP在各时间点均无显著变化。结论:在颈部内镜手术中将CO2充气压力控制在10mmHg以下是安全的;当需要更大压力时,应尽可能将压力控制在15mmHg以下,并严格限制充气时间;He由于溶解度低应慎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应用不同浓度和剂量的异硫蓝(IB)、专利蓝(PB)及美蓝(MB)于兔甲状腺,观察其在兔甲状腺前哨淋巴结(SLN)活检中的作用,为甲状腺癌患者SLN活检示踪剂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36只成年兔随机分为9组,每组4只。分别将1%-0.01ml,1%-0.02ml,2%-0.02ml的IB、PB、MB注入各组兔甲状腺左右叶,观察SLN的染色枚数,显色时间及明显、完全褪色时间。结果:9组实验中每侧兔颈部检出的SLN在1~3枚之间,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组实验中,SLN平均显色时间最短为2%MB0.02ml组,6.3s;平均明显褪色时间最长为2%MB0.02ml组,28.2min;1%MB0.02ml组与2%MB0.02ml组观察至40min后染色SLN仍可辨别。结论:2%MB0.02ml注射时,SLN染色较深,显色较快,褪色时间较长,为甲状腺SLN活检应用较佳的示踪剂。  相似文献   
3.
颈部内镜手术径路和操作空间建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镜手术技术在胸部和腹部外科领域已取得长足发展,但在非自然腔隙内镜技术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自内镜甲状腺手术开展至今,手术径路变化多样。从最初的胸骨上切口径路逐渐演变成为达到美容效果将瘢痕移至颈外的颈部无瘢痕手术径路。后随着临床实践证明,颈部无瘢痕甲状腺手术多需充CO2气体来维持手术操作空间,其可能造成许多意想不到的并发症,并且由于手术径路较远避免不了颈阔肌下广泛剥离所造成的组织损伤,以及随后的瘢痕形成。随着这些并发症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模仿腔镜技术来实施颈部美容甲状腺手术不是真正的目的。手术径路的正确选择成为内镜颈部手术的重要因素。同时,内镜颈部手术要求操作精细特别是预防喉返神经、喉上神经、甲状旁腺、颈部主要血管和神经等的损伤。为更好暴露并保护这些重要的组织结构,如何建立宽敞清晰的手术操作空间是内镜甲状腺手术的关键。如何减少手术并发症,同时得到较好的美容效果以及尽可能的微创成为关注的问题。所以,手术径路和操作空间的建立的合理选择至关重要,也是推动内镜颈部手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将染料和放射性纳米示踪剂用于探测甲状腺前哨淋巴结的临床价值.方法 40只新西兰兔共80侧甲状腺,随机分为8组,包括染料组(MB组)2组,分别为MB-0.01 mL组和MB-0.02 mL组;核素组6组,分别为50 nm-0.01 mL组,50 nm-0.02 mL组,80 nm-0.01 mL组,80 nm-0.02 mL组,100 nm-0.01 mL组,100 nm-0.02 mL组.在各组兔甲状腺注射不同示踪剂后,观察每组检测出的前哨淋巴结枚数,检测到前哨淋巴结的时间及示踪剂持续时间,观察60 min后切除前哨淋巴结进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50 nm粒径组较MB组及其他核素组检出的前哨淋巴结枚数多(P<0.05),检测到前哨淋巴结的时间较其他核素组短(P<0.05);MB组检测到前哨淋巴结的时间及示踪剂在前哨淋巴结持续的时间均短于核素组(P<0.05).结论 50 nm粒径的纳米示踪剂为甲状腺颈部淋巴结检测较理想的纳米粒径,剂量选择0.01 mL和0.02 mL均可.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电生理检测和电镜观察,探讨超声刀致喉返神经(RLN)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15只新西兰兔的30侧喉返神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n=6),实验组1、2:距RLN外侧1 mm,超声刀持续作用2 s和4 s;实验组3、4:距RLN外侧3 mm,超声刀持续作用2 s和4 s.各组经神经电图检测即刻损伤时的振幅和潜伏期.对实验组2、3即刻损伤的RLN段以及正常对照组RLN段进行透射电镜对比.结果 实验组1、2、4组的振幅和潜伏期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间振幅和潜伏期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实验组2的整个髓鞘板层明显肿胀,结构松散、紊乱,轴突皱缩有空泡化,轴浆液化成均质状;实验组3及正常对照组的RLN段电镜下结构正常.结论 超声刀可引起RLN损伤,其损伤程度随超声刀与RLN之间距离的缩小以及工作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加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活力及细胞周期的影 响。方法 选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株IHH-4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胞增殖活性实验MTT(四甲基偶氮 唑盐比色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hCG对IHH-4细胞增殖活力、细胞周期的影 响。结果 hCG能刺激IHH-4细胞的活力,浓度为100 IU/ml时最为明显;在100 IU/ml的hCG作用48 h 后, IHH-4细胞G2M+S期的百分比为67.1%,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甲状腺 乳头状癌细胞的生长活力有促进作用,并能加快其细胞周期。  相似文献   
7.
颈部内镜手术充二氧化碳和氦气对颅内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兔颈部灌注二氧化碳(CO2)和氦气(He),检测不同压力和灌注持续时间对于颅内压的影响。方法将1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5mmHg CO2组、10mmHg CO2组、15mmHg CO2组、15mmHg He组及颈部不充气对照组。分别在充气前,充气后45分钟、90分钟和放气后30分钟记录动脉血PaCO2、pH值及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结果5mmHg CO2组对各项检测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颈部灌注CO2压力为10mmHg组在45分钟和90分钟时PaCO2有显著性升高(P<0.05)。颈部灌注CO2压力为15mmHg组在45分钟和90分钟时PaCO2、pH及ICP有显著性变化(P<0.05),放气后30分钟未回落到基线水平。颈部灌注He压力为15mmHg在45分钟和90分钟时ICP显著升高(P<0.05),放气后30分钟均回落到基线水平。He不引起高碳酸血症。结论在颈部内镜手术中将CO2和He充气压力控制在10mmHg对颅内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电生理检测和电镜观察,探讨超声刀致喉返神经(RLN)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将15只新西兰兔30侧RLN随机分成5组,每组6侧,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1、2、3、4.实验组1:距RLN外侧1 mm,超声刀持续作用2 s;实验组2:距RLN外侧1 mm,超声刀持续作用4 s;实验组3:距RLN外侧3 mm,超声刀持续作用2 s;实验组4:距RLN外侧3 mm,超声刀持续作用4 s.各组通过神经电图检测损伤即刻和损伤8周后的振幅和潜伏期.实验组2和实验组3损伤即刻和损伤8周后的RLN段,以及正常对照组RLN段,分别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损伤即刻时除实验组3和对照组比较振幅和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振幅和潜伏期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损伤8周后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振幅和潜伏期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透射电镜示损伤即刻实验组2的整个髓鞘板层明显肿胀,结构松散、紊乱,轴突皱缩有空泡化,轴浆液化成均质状.损伤8周后实验组2的髓鞘板层结构和轴突结构恢复正常.结论:超声刀是新一代手术用切割止血器械,其应用于内镜甲状腺手术中可行且安全,是临床治疗甲状腺肿瘤的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将不同粒径和剂量的放射性纳米示踪剂,注射于兔声带中,观察其在喉前哨淋巴结(SLN)活检中的作用,为喉癌SLN活检选择较佳粒径和剂量的放射性纳米示踪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0只新西兰成年雄兔,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新西兰兔.分别将50 nm~0.01 ml,50 nm~0.02 ml,80 nm~0.01 ml,80 nm~0.02 ml,100 nm~0.01 ml,100 nm~0.02 ml的99mTc硫胶体注入兔声带中,观察每组实验检出的SLN的枚数,SLN开始具有放射性的时间,SLN放射性最强的时间以及SLN的放射性持续时间.结果:6组实验中检出的SLN在1~3枚之间,共45枚,分布在Ⅱ区,Ⅲ区和Ⅳ区,其中50 nm~0.02 ml组检出的SLN的枚数最多,100 nm~0.01 ml组检出的SLN的枚数最少,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组实验中,SLN开始具有放射性和具有最强放射性的时间出现最早的均为50 nm~0.02 ml组,分别为49.20 s和178.60 s;而开始具有放射性和具有最强放射性的时间出现最晚的均为100 nm~0.01 ml组,分别为235.80 s和311.20 s.各组在30 min内均可持续观察到SLN的放射活性.结论:50 nm~0.02 ml注射时,99mTc硫胶体在淋巴管中移动速度较快,淋巴结摄取率高,并且SLN的放射性可以持续至少30 min,为喉SLN活检应用较佳的粒径和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将荧光示踪剂吲哚花青绿(indocyanine green,ICG)及其与小牛血清白蛋白( calf serum albumin,CSA)的复合体ICG:CSA注射入兔甲状腺中,观察其探测兔甲状腺前哨淋巴结的效果,为使用荧光探测法探测甲状腺癌患者的前哨淋巴结提供动物实验依据.方法 将35 nmol/L的ICG 1 ml和35 nmol/L的ICG:CSA 1 ml进行荧光成像,记录两者的荧光总量.20只实验兔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分为两组,每组各10只实验兔,分别注射100 nmol/L ICG和35 nmol/L ICG:CSA 0.02 ml于兔单侧甲状腺组织内.再对该20只实验兔同侧甲状腺内注射美蓝0.02 ml.观察注射ICG、ICG:CSA和美蓝后前哨淋巴结的检出情况.结果 同等浓度和剂量的ICG:CSA溶液的荧光总量为ICG溶液的3倍.注射ICG和ICG:CSA的20只实验兔均有前哨淋巴结被检出,注射美蓝后有16只实验兔前哨淋巴结被检出.荧光探测法和美蓝探测法的准确率分别为95.8%和79.2%.结论 ICG和ICG:CSA作为荧光示踪剂探测兔甲状腺的前哨淋巴结具有满意的检出率.荧光探测法探测甲状腺前哨淋巴结具备在未来应用于临床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