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 分析异位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分析1例蝶窦异位垂体腺瘤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例以反复鼻塞伴头痛就诊,无垂体功能异常表现.外院头颅CT检查误诊为蝶窦囊肿,我院MRI检查提示蝶窦占位,垂体激素检测仅催乳激素增高.以蝶窦占位性病变行内镜下经鼻蝶窦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异位垂体腺瘤.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异位垂体腺瘤临床少见,颅外以蝶窦部位多见临床上对蝶窦占位病变者应考虑异位垂体腺瘤,MRI检查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内镜下经鼻入路手术是最佳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经鼻手术在鼻颅底腺样囊性癌治疗中的作用, 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82例鼻颅底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女性43例、男性39例, 中位年龄49岁。按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8版标准进行TNM分期, 用Kaplan-Meier法计算疾病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 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结果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82例患者中, 临床分期Ⅱ期4例, Ⅲ期14例, Ⅳ期64例;单纯内镜手术42例, 内镜手术+放疗32例, 内镜手术+放化疗8例。随访8~177个月, 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3.0%和51.6%, 10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1.2%和31.8%。T分期高、颈内动脉受累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 内镜手术或内镜手术+放疗的总体生存率高于内镜手术+放化疗(P值均<0.05)。结论内镜经鼻手术或联合放疗是治疗鼻颅底腺样囊性癌的有效方式, T分期高、颈内动脉受累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伴颈枕融合的内镜经口入路切除齿状突治疗颅底凹陷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具有难以缓解的延颈髓交界区压迫症状病人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为颈痛、肢体感觉异常、脊髓性四肢轻瘫。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后半脱位的游离齿状突压迫颈枕交界区。病人均在没有颈枕后固定和骨性融合的情况下实施内镜经口入路齿状突切除术。结果病人经单纯内镜经口齿状突切除术后均成功获得颈枕交界区减压,且术后清醒即拔除麻醉插管,未行气管切开或术后置入胃管。本组病例术后未出现鼻咽反流、脑脊液漏、局部感染或脑膜炎等术后并发症。术后CT和MRI显示齿状突全切除和颈枕交界区充分减压。随访1~5年,未见颈枕交界区不稳定,且病人神经功能均显著恢复。结论内镜经口入路是到达寰椎和齿状突最近、最直接的手术入路。该入路在实现齿状突完全切除、颈枕交界充分减压的同时,不需要行颈枕后固定及融合,不要求气管切开,不会增加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对伴有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53例未经正规治疗的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均伴轻-中度持续性哮喘,已予丙酸氟替卡松/沙美特罗治疗。在此基础上予氯雷他定口服,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喷鼻,症状控制后,以维持剂量继续治疗,共12周。治疗前后采用变应性鼻炎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哮喘控制测试、哮喘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后变应性鼻炎症状改善情况,显效率为75%,有效率为21%,无效率为4%;哮喘总控制率由74%升至91%,经过统计学分析,哮喘控制有明显改善(P <0.05);哮喘生活质量问卷评分在4个维度及总分上均较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有效的治疗变应性鼻炎有益于伴有轻-中度哮喘患者的哮喘控制,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评价鼻咽癌患者应用鼻中隔黏膜瓣重建鼻咽部放疗后坏死(PRNN)清创术后鼻咽部缺损的有效性。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等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自数据库建立至2021年2月1日,检索鼻中隔黏膜瓣修复PRNN术后鼻咽部缺损的临床研究。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应用RStuido软件进行效应量分析。结局指标为鼻中隔黏膜瓣重建鼻咽部缺损的有效率。此外,搜索并分析仅以鼻咽坏死组织清创治疗PRNN的研究作为参考。结果 初次检索获得文献1005篇,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5篇单臂回顾性研究,共145例患者,鼻中隔黏膜瓣重建鼻咽部缺损成功率为84%(95%CI=[0.72,0.96],I2=74%)。同时,检索到9篇仅以鼻咽坏死组织清创治疗PRNN的研究,其上皮化率为47%(95%CI=[0.31,0.62],I2=94%)。结论 鼻中隔黏膜瓣作为有效的修补材料,可用于PRNN清创手术中鼻咽部缺损的重建,需要更多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或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伴有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慢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伴有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R)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132例。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采取常规手术方法治疗慢性鼻-鼻窦炎,变应性鼻炎选择保守治疗。观察组70例患者在常规手术基础上行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包括鼻后神经切断术和翼管神经咽支的切断。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Lund-Kennedy内镜黏膜形态评分、Lund-Mackay鼻窦CT扫描病变范围评分来对术后随访资料收集分析评估,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随访情况做自身对比,记录治疗前,手术后6个月、1年、2年的数据。 结果 随访2年,对研究终止时随访成功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06例病例进行分析,观察组56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病例治疗前VAS评分为(7.6±2.2)分,治疗后6个月VAS评分为(2.3±1.2)分,治疗后1年VAS评分为(2.6±1.7)分,治疗后2年VAS评分为(2.8±1.8)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用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伴有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慢性鼻窦炎总的有效率94.6%(53/5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对并发症的统计分析发现观察组未发生泪液分泌障碍、萎缩性鼻炎等并发症。其并发症的发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术后2年观察组的疗效评估结果与手术前过敏原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手术疗效与过敏的严重程度并无明确相关性(P>0.05)。 结论 鼻内镜下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是治疗伴有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慢性鼻窦炎的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颈内动脉出血是晚期鼻咽癌患者较常见、最为严重的并发症,致死致残率极高。颈内动脉出血可发生于术中、术后或者放疗后。预防和处理颈内动脉出血是影响晚期鼻咽癌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的重要课题。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分享预防和处理颈内动脉出血的经验,同时探讨保护颈内动脉同时行鼻咽颅底扩大切除术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腰大池引流联合鞘内注射治疗内镜经鼻颅底手术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为内镜颅底手术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年6月~2017年6月内镜经鼻颅底手术术后颅内感染病例3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腰大池引流+鞘内注射美罗培南,并行全身应用美罗培南组(简称引流组)12例,其余单纯全身应用美罗培南组(简称对照组)18例,比较两组治疗过程中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与生化变化及治愈率。结果治疗后3 d及1周,两组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定量均降低,脑脊液葡萄糖均升高,引流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治愈率91.7%,对照组为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引流组死亡率8.3%,对照组死亡率22.2%。结论腰大池引流联合鞘内注射美罗培南,并行全身应用美罗培南治疗内镜经鼻颅底手术术后颅内感染,能够明显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经口入路中咽旁段颈内动脉(ICA)的定位方法。方法 对4例新鲜尸头标本进行内镜经口入路至颞下窝/咽旁间隙解剖。在37例该区域肿瘤手术中应用基于解剖平面的ICA定位方法评价定位效果。结果 在全部标本中均可清晰分辨咽缩肌层、头长肌前筋膜层和茎突咽筋膜层等解剖平面,后两者交界处稍外侧可作为定位咽旁段ICA的内侧入路标志。采用该方法在手术中实现了93.10% 的ICA准确定位成功。结论 基于解剖平面的咽旁段ICA定位方法解决了内镜经口入路手术的难题,方法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