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术前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fibrinogen to albumin ratio,FAR)预测胃癌(gastric cancer,G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收治的237例行GC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术前最近一次的血液检测结果及术后病理结果,根据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FAR最佳临界值,按此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低FAR组和高FAR组,分析两组的FAR与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结N分期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判断FAR预测GC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结果 ROC曲线确定FAR最佳临界值为0.0707,此时预测GC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62.5%,特异性为76.0%。统计结果显示,血清FAR水平与患者年龄、肿瘤最大直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脉管浸润等有关(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与FAR、肿瘤最大直径、浸润深度、脉管浸润、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等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患者FAR>0.0707、肿瘤最大直径>3cm、浸润深度为GC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 FAR对预测GC患者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可能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Meckel 囊及其周围重要结构进行解剖学研究,并进行模拟穿刺,为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 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甲醛固定的尸头标本,观察和测量Meckel 囊及其毗邻结构相关数据;将卵 圆孔分为内前( Ⅰ)、内后( Ⅱ)、外前( Ⅲ)、外后( Ⅳ)4 个象限,在直视下分别将穿刺针放置于不同象限,模拟 穿刺过程,将球囊置于Meckel 囊中,并记录穿刺结果。结果:Meckel 囊是颅后窝硬脑膜跨过岩尖在颅中窝形成 的一个裂隙样硬脑膜袋,其平均长径(12.56±1.14)mm、宽径(9.17±0.93)mm、高度(4.37±0.85)mm。囊 内包含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半月节及其分支,是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中放置球囊的目标位置,当穿刺针置于卵 圆孔Ⅱ象限时穿刺成功率为75%,高于Ⅰ象限(56%)、Ⅲ象限(25%)和Ⅳ象限(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成功穿刺Meckel 囊是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成功的关键,熟悉Meckel 囊及其毗邻重要结构对经皮穿刺球囊 压迫术的操作至关重要,从而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计算机模拟设计一种新型颧弓骨折内固定器,并通过有限元方法对其固定效果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利用螺旋CT扫描图像,在Mimics软件中进行颧弓的三维重建,Geomagic软件完成曲面重构,在UG NX5.0中设计新型内固定器并建立颧弓骨折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沿X轴正向,对模型外侧进行集中力加载,大小分为10N、30N、60N、90N、120N、150N六个级别,记录分析该有限元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应力及位移情况。结果:成功模拟设计出一种新型颧弓骨折内固定器,建立颧弓骨折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单元数52977,节点数87116。模型应力主要分布在固定器上,模型最大位移部位位于中间骨折段下端,固定器稳定可靠,能提供有效的支撑作用,防止颧弓再移位。结论:模拟的颧弓骨折内固定器固定效果满意,为今后该固定器的设计提供建模基础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初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股骨颈应力性骨折十分少见,在所有青年人群应力性骨折中发病率接近5%。这种骨折在运动员、入伍新兵和代谢系统疾病患者中相对常见。由于治疗过程中存在的并发症,股骨颈应力性骨折的治疗方法仍然存在争议。本院收治了3例4侧新兵战士发生股骨颈应力性骨折的病例,3例患者均已排除可能导致病理性骨折的相关代谢性疾病,如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3例患者经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后正常出院。平均随访时间1年半,最长达3年,随访期间未发现患肢出现股骨头坏死、骨性关节炎的表现。对于新兵出现逐渐加重的非特异性髋部疼痛等症状应引起足够重视,避免发生股骨颈应力性骨折,尽可能降低伤退役率。对于有移位的股骨颈应力性骨折,应早期积极的手术治疗,以达到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MR三维颅脑容积成像增强扫描诊断内听道区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MR三维颅脑容积成像(3D-BRAVO)增强扫描诊断内听道区病变的价值。方法对81例内听道区病变患者(116个病灶)行3D-BRAVO增强扫描及常规增强MR检查,对比两种方法诊断内听道区病变的敏感度。结果常规增强扫描发现阳性病灶86个,诊断敏感度71.55%(83/116),漏诊率28.45%(33/116);3D-BRAVO增强扫描检出全部116个阳性病灶,诊断敏感度100%(116/116);3D-BRAVO增强扫描诊断敏感度高于常规增强扫描(Z=-3.74,P<0.001)。结论3D-BRAVO增强扫描可敏感检出内听道区病变,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下胫腓联合损伤采用腓骨长肌腱在不同方向上进行重建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韧带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新鲜成人尸体踝标本6具,运用生物力学实验方法和压敏片技术,测量不同韧带重建方式的内外踝的应变、位移、胫距间负重面积、接触应力。结果在下胫腓前韧带及骨间韧带之间方向上斜向重建下胫腓在内外踝应变、位移、负重面积、接触压力方面均优于其他重建方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下胫腓前韧带及骨间韧带之间方向上斜向重建下胫腓,既有利于增强生物力学性能,又有利于改善踝关节的稳定性,对临床上指导下胫腓联合损伤韧带重建方案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在医疗行业中,借助于物联网技术可以持续改善医疗品质,提高患者的救治效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救护系统的研发,通过集成融合物联网技术和医疗保障技术,有效提升基地医院的远程卫勤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8.
现代医学的发展必然对军队医疗卫生事业产生深刻影响,军队医疗卫生事业必将遵循医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向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1].因此,为了满足部队人员不断提高的卫生服务需求,为部队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发展军队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军队全科医生,成为目前军队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一项战略任务.本文从部队基层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出发,探讨如何进行有军队特色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基地的教学和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与体位的关系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探讨下胫腓联合各韧带在踝关节何种体位上更容易损伤。 方法 8只(左、右各4只)新鲜成人小腿,完全暴露下胫腓联合各韧带后自踝关节上方20 cm横断,上端用牙托粉包埋模拟上胫腓关节。足底自跟骨前方横断,保留距下、距舟、跟骰关节,同样用牙托粉平行足底板包埋置于生物材料实验系统上。固定踝关节于中立、背伸(15°)、跖屈(20°)、内翻(15°)、外翻(20°)、内旋(10°)、外旋(5°)7个体位,逐步缓慢轴向加载500N和外旋方向5N.m扭矩后测出各韧带相对于中立位未受力时的长度变化,计算出各韧带的应变。 结果 下胫腓前韧带在踝关节处于内翻、跖屈位时应变最大和次最大,分别为(0.1294±0.0030)、(0.1150±0.0018);下胫腓骨间韧带也在踝关节处于内翻、跖屈位时应变最大和次最大,分别为(0.1331±0.0030)、(0.1138±0.0053);下胫腓后韧带(包括深层的下胫腓横韧带)亦在踝关节处于内翻、跖屈位时应变最大和次最大,分别为(0.0427± 0.0016),(0.0285±0.0015),统计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下胫腓前韧带在内翻位或内翻、跖屈复合体位(即旋后位)时应变最大因此受力最大更易损伤,同理下胫腓骨间韧带、后韧带也均在内翻位或旋后位时更易损伤。  相似文献   
10.
吴婷  宗刚军 《心功能杂志》2013,(5):606-608,612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反应与原发性高血压病之间存在相关性。炎症因子会增加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并影响高血压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因此,采用一种新的治疗途径去干扰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可能会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延缓和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