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是通过对一例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病人的护理,总结出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合并翼腭窝肿瘤手术患者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我们认真耐心地观察病情,了解病人的发病原因,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建立温馨和谐的护患关系,护士能熟练掌握术后护理的特点和术后各种不良反应,使患者术后能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54例子宫肌瘤患者应用HIFU消融治疗,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观察患者临床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131例(53.5%),无膀胱及肠道损伤,无皮肤烫伤、烧伤情况。治疗后随访6个月,214例(84.3%)超声图像显示瘤体明显缩小、回声明显增强,瘤体内血流减少或消失;40例(15.7%)患者瘤体缩小不明显。在有明显痛经、经期延长的175例患者中,痛经明显减轻患者164例(93.7%),经期明显缩短166例(94.9%)。结论:HIFU消融治疗作为非侵入性治疗子宫肌瘤的新技术,积极有效的护理配合,能保证手术顺利完成,预防手术并发症,保障疗效。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糖尿病并发妊高征的治疗对分娩时间、方式以及围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接诊的150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并发妊高征的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产检但没有糖尿病高危因素且经过糖尿病试验的产妇15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以及围生儿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自然分娩率为38%,剖宫产率为62.0%,对照组产妇自然分娩率68.0%,剖宫产率为32.0%,P <0.05;研究组产妇的产程时间(10.5±1.3)h,对照组产妇的产程时间(7.5±1.1)h,P <0.05;研究组围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0%,对照组为12.7%,P <0.05。结论妊娠合并糖尿病并发妊高征会加重产妇和围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剖宫产率,临床上应加以重视,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保证产妇和围生儿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并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与单纯TACE治疗对中晚期肝癌肿瘤血供消失率、肿瘤坏死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中晚期肝癌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单独组(TACE组)(n=76)和联合组(TACE联合RFA组)(n=104)。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血供消失率、治疗有效率、肿瘤坏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组肿瘤血供消失率高于单独组(P=0.003),联合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单独组(P=0.000),联合组肿瘤坏死率优于单独组(P=0.002),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单独组(P=0.000)。结论TACE联合RFA能够更好地阻断肿瘤病灶的血液供应,加速肿瘤坏死,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运用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漂浮的原理,经血流回心的作用,使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置管并发症调整至上腔静脉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5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PICC置管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实时引导穿刺和体表定位置管长度的方法进行导管穿刺。观察组置管患者经超声影像对颈内静脉异位导管的判定后,退出颈内静脉导管后,撤出导管内支撑导丝(5~10cm),再次缓慢(5s/cm)送入导管至预定长度;对照组采用传统改变体位的方法进行调整。比较两组方法下患者的调整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除1例因锁骨下淋巴结压迫血管无法送入导管,其余均调整至上腔静脉内;对照组采用体位调整法调整,有8例未能调整至上腔静脉,保留导管在锁骨下静脉。两组调整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的导管尖端最易发生异位的血管是颈内静脉,因此,运用导管漂浮原理调整异位的PICC导管,使其导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延长导管带管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GB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8例E-GBM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其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检测其分子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E-GBM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E-GBM患者8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7例发生于幕上,好发于颞叶,以头昏、头痛为主要症状。MRI显示边界清楚或不清,病变呈长T1长T2信号,周围见片状水肿带,增强扫描显示不规则强化,瘤周水肿明显,可见囊性变、出血、钙化。镜下观察,肿瘤由上皮样细胞区域、横纹肌样细胞区域及局灶的经典型胶质母细胞瘤(GBM)区域构成,上皮样细胞片状或弥漫生长,局部失去粘附性,部分由围绕血管生长,形成乳头状结构;上皮样细胞呈圆形、卵圆形,细胞膜明显,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核大小不一,位于胞质一侧,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血管丰富,可见厚壁血管及微血管明显增生,可见肾小球样血管;坏死呈地图状,1例呈栅栏状坏死;局灶可见钙化。免疫组化:GFAP、Nestin、S-100、INI-1及vimentin(+),Nanog、MDM2、p53、c-Met不同程度(+),1例EGFR(+);Ki-67增殖指数为10%~30%,而Neu N、NF、Olig-2、IDH1、p16、Myogenin、MyoD1、SMA、desmin、CK、LCA、HMB45、Melan-A、CD68、Syn、CD30、CD34、PTEN均为(-)。分子病理表现:FISH显示8例1p/19q均未见缺失;未检测到EGFR扩增;MS-PCR显示2例MGMT启动子发生甲基化,6例MGMT启动子未发生甲基化;HRM-PCR显示8例均未见IDH1突变,4例BRAF V600E突变。结论 E-GBM罕见,需与横纹肌样脑膜瘤、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RT)、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性伴横纹肌样特征的大细胞肺癌、伴横纹肌样细胞特征的肾细胞等进行鉴别,其确诊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1阴道微生物群落概述寄生于阴道中的微生物可以与宿主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显著影响阴道的生理机能和免疫功能,并在抵御机会性病原体的定植过程中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1]。女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如青春期和更年期,阴道微生物的组成会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对女性的生殖健康造成影响。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育龄妇女中阴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具有多样性,分为5种主要的阴道菌群,也称集落类型(community state type,CST),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